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所以本学案的设计结合识字课的特点,图文结合,将汉字学习与认识事物建立联系,感知汉字的演变过程,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激发探究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对子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古代有一个叫陈文杰的人,他非常聪明,因为对对子对得好而当上了钦差。你们想不想像他一样来对对子?那老师就出两个满足你们的愿望。天对(地),黑对(白),花对(树)。看来咱们班的小朋友也很聪明,对子对得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对韵歌》。(板书课文题目:对韵歌。)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课前布置孩子动手搜集生活中的资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新课做铺垫,有着一举多得的作用。
二、识字教学,图文结合
语文
1.试读对韵歌,并交流在试读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本课的生字,不会的请教同桌或老师。 3.指生读课文,纠正朗读不正确的字音。 4.指导学生学习“对”字。 (1)屏显第一句,指生朗读。 (2)出示“对”字。个别读,齐读。 (3)认识“对”字的部首,指导书空。 (4)启发学生说一说“对”的反义词。 5.指导学习“云”“山”“虫”。
(1)出示一组图片(大屏幕出示图片:图上有云、山、虫),让学生猜一猜这是文中的哪一句?不知道的可以看一看课文。
(2)学生汇报这是哪一句,并齐读。 (3)交流画了哪几个生字。
(4)指生领读这三个生字。重点指导“云”和“虫”。 (5)学习“云”和“虫”的字理。
①激趣:这几个字你们都已经认识了,这几个字还非常有趣呢!大家认真观察,看看它们是怎样变来的。(屏幕出示“云”和“虫”的字理演变图)
②学生发表感想。
③小结:古人特别聪明,根据物体的某一部分的特点,一点点写出了汉字,汉字多有趣呀!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学到更多的汉字知识呢!
(6)给“云”和“虫”两个字扩词。
(7)把生字放回句子中指生个别读,齐读。
语文 2
语文
6.指导学习“雨”“风”“花”“鸟”。 7.理解词语。
(1)出示最后一句,指生朗读。
(2)去掉“对”字,再指生朗读。教师相机出示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理解“山清水秀”的意思。
①出示课件。(播放春季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
②学生交流欣赏感受。教师启发:当你看到类似这样的美景时就可以说“山清水秀”。
③介绍家乡山清水秀的地方。 (4)理解“桃红柳绿”。 ①出示图片,看图片读词。
②说一说:( )的桃花,( )的柳树。 ③齐读最后一行。去掉“对”字再读。 ④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重视突出识字教学。教师出示美丽的图片,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巧妙地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加深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有效避免了学习的枯燥,使教学变化灵活,生动活泼。
三、加强巩固,写字教学 1.开火车读生字。
2.读成语:山清水秀、桃红柳绿。 3.读要求写的生字。 4.指导书写。
语文 3
语文
(1)认真观察,思考:怎样才可以把这三个字写得更漂亮? (2)交流写这三个字的小窍门。
(3)交流书写时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地方。教师相机强调三个新笔画。“云”字第三笔是“撇折”;“虫”字的第五笔是“提”;“山”的第二笔是“竖折”。
(4)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5)学生练写,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所以在起始阶段,必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反复诵读,拓展延伸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对韵歌》。可以拍拍手,也可以同桌对读等。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对读。
4.共同拍手读,能背下来的可以不看书。
5.小结:对韵歌这种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同元曲汉赋、唐诗宋词一样,散发着中华民族的无穷魅力,让我们踏上对韵的快车远航吧!
6.出示一些对子,试着一起拍手读一读。 7.汇报朗读。 8.小结。
设计意图:语文知识的学习贵在“积淀”。学生在一一对应的对韵吟诵中,再一次巩固识字,既高效地完成了识字的任务,又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对韵歌的韵律美,体验事物之间对应的奇妙感觉,促进积累。拓展的课外对子,更能极
语文 4
语文
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文化积淀。
教学反思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附赠资料:
教师高效教学的诀窍
高效教学,具体应该怎么说呢?我们很难精确地给它下一个定义,但大家都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学生、家长甚至是那些教学水平般的教师亲临高效教学的现场时,都能立刻感受到它。但是,能感受到并不代表能在实践中亲自做到,尽管水平一般的教师也能够在优秀教师的课堂上体会到高效教学的魅力,但他们却无法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像那些优秀教师一样高效。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能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但在具体实践的时候却不得要领,有劲使不出来。如果这些教师能够掌握教学的快窍,他们同样也能高效地教学。毕竟,教师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今天
语文
5
语文
我的目的就是要加深教师对于高效和低效两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点十分重要,只有认识到了,才能在实践中分清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不同
今天,我们首先对下面所列的典型教学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看看它们是属于高效教学法,还是属于低效教学法。 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测试:
1.讲课时的开场白是:“打开教材,翻到第×页。”(低效) 2.在课堂上尽量多用体验式教学法。(高效) 3.和学生建立起愉快、轻松的师生关系。(高效) 4.高度依赖书本。(低效)
5.把课本当做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来用。(高效) 6.多微笑。(高效)
7.大部分时间都显得很严肃。(低效) 8.教学实践中大量罗列文字。(低效)
9.处理学生问题时,声调提高并且表现出失望沮丧的情绪。(低效) 10.任何时候都表现得冷静、专业。(高效)
11.在课堂上多次进行有组织的讨论活动。(高效) 12.鼓励学生合作解决问题。(高效)
语文
6
语文
13.测试中出现的题目不超出课堂教授的内容。(高效) 14.测试中出现令学生感到束手无策的题目。(低效) 15.和学生陷入激烈的争吵。(低效) 16.私下里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高效) 17.当众令学生难堪。(低效)
18.详细地准备教学细节,以产生最佳的学习效果。(高效) 19.重复使用同一套教学计划。(低效) 20.不断学习并实践新的教学法。(高效)
21.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高效) 22.拒绝改变。(低效)
23.勇于接纳并追求成长和进步所必须的变化。(高效)
24.经常和学生谈论积极向上的话题。(高效)25.经常和学生谈论负面的话题。(低效)
26.对每个学生都充满信心。(高效)
27.尽自己所能和家长保持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 况。(高效)
语文
7
语文
28.重视学生的长处。(高效) 29.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学。(高效)
30.认为教学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低效)31.经常抱怨。(低效)
32.和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促进提高。(高效 33.为了学生的成功奉献一切。(高效)
34.认为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并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高效) 35.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高效)
我相信你看完上面的教学方式后一定会有自己的判断。但如果你能无所畏惧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那么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在实践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低效的做法。
学习语文—注重理解和日常积累是关键
可能很多中学生都有这样的苦恼,很多学科只要多做题就能学好,但语文却不行,到底该怎样学好语文呢?首先,你要先了解到,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厚积薄发的学科,不像数理化,在短时间就能够突飞猛进。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不需要占用很多、很大块的时间,需要的是你每天的加强与积累。也就是说,学好语文一定要注重积累。这也是很多中考状元们的共同心得。我们不妨先来听听状元们是怎么说的
中考状元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触类旁通。我用《鹿鼎记》中韦小宝征服女人的手段,俘获了语文的芳心。对付基础题,如拼音和错别字,就要像搞定‘双儿’。在
语文
8
语文
经历了自以为是的惨痛后,我花很多心思在基础上,看啊写啊,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花很多时间反而很容易搞混。反思过后,我发现了小宝的聪明之处,他知道双儿不会背叛他,所以不用黏着她,但一定要适时哄哄她关心她。于是我把对付基础题的工夫都放在平时积累上,每天熟悉熟悉,我建议同学们每天抽一两分钟练几个小题目,把新的题、错的题都整理到自己的小本上,这样就能做到胸有成竹。 中考状元说:“很多同学认为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与中考关系不大,其实不然,课文里的名句和典型事例都可以作为作文素材来积累;同时每篇课文都可以当成现代文(或科技文和文言文)阅读来做,这些都是中考内容啊!
“我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太好,经常拖我的后腿。到了初三,被逼之下我开始狂攻语文。我发现只要前面的选择题错得少,分数就不会低。每天做几套模拟题中的选择题部分,结果考试时最多也只错了一个选择题。”
中考状元说:“在语文学习中,首先,我们应注意积累。如关于字形、字音、诗歌背诵等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对于它们,我们只有反复地去看去记,在考试出现错误之后去整理错误的知识点,以免下次考试的时候再犯同样的错误,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面对这类试题时有较高的得分。其次,语文还要注重理解。这要求同学们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解各个知识点或题目,只有对语文各个知识点有较为透彻的掌握,才能在多变的语文题目中找到答题所需的知识点,比如像改错、缩句、扩句、诗词鉴赏等。
从这三位状元为我们分享的学习心得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重视积累。不注重积累是学不好语文的。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做好语文的知识积累呢?
1.早自习
语文 9
语文
朗读背诵课本上的重要篇目,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既紧密结合课本,又可以拓展知识面。早上的朗读很重要,对于学习文言文来说,可以增强语感,提高理解能力,而且朗读美丽的文章,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与熏陶。早自习时,我就经常拿着一本古诗集,看着窗外绿绿的树叶,或是云飘的天空,时而朗读,时而背诵,也是调整心情的一个好办法。 2.课堂
紧跟老师思路,掌握学习语文的各种技巧,可以在考试中运用自如。学习语文需要同学们端正态度,不要以为是中国人语文都不会差到哪里去。上课的时间的确是重要的,老师的讲解会节约不少自己摸索的时间。 3.课外
事实上,语文无处不在,在语文的学习中要强调大语文观,注重广泛摄取,形成一定的积累,然后试着灵活应用。大语文观要求我们平时学会注意周围,其实周围有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这些往往就在于你经意与不经意之间。比如校园内张贴的一些名人名言、电视或广告牌上的广告词等,这些都可以去留意并形成积累,以备不时之需。另外,你还应该有意识地多看书看报,拓宽眼界,增强理解能力,尤其要充分利用好双休日与长假的时间。为此,你可以在学习时准备一个摘抄本,把对自己心灵有触动的字句摘抄下来,时时朗诵记忆,这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从以上三个方面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收获!
语文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