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GuangxiScience&TechnologyNormalUniversityVol.34No.2Apr.2019
试论托尔斯泰与老子政治理想的契合
杜
国
英
150001)
(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摘
要:托尔斯泰认为老子是对他影响“巨大”的思想家。具有东正教文化精神的俄罗斯在道德自我完善和整体
性思想上与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性直觉体悟的认识有许多相近之处,故而托尔斯泰在自我文化背景下诠释、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学说,主张以“勿以暴力抗恶”为原则来解决社会问题,建立人间“天国”,这在与老子如何实现政治理想及构建理想社会方面有共通之处。
关键词:托尔斯泰;老子;政治理想;契合中图分类号:I51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2-0087-03
一生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农奴制改革、动摇农奴制基础却发展缓慢的资本主义以及1905年革命。1861年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虽然使俄国逐渐走向资本主义道路,但专制农奴制的社会经济仍旧完整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舒适和方便,但却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只给少数人带来好处,同时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本主义发展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幸福,俄国人民仍然过着极端贫困、痛苦的生活,整个国家更加腐败堕落。托尔斯泰考察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抨击了各种形式的暴力给人民造成的危害。他“以一个先知的姿态预言了欧洲文明的失范,同时也对基督教会的[3]321教义加以否定”。他希望通过建立自己的学说来托尔斯泰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级文学巨匠,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天才的技巧再现了现实,并通过作品探寻了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表达了对人类终极目标的渴望和追寻。他不仅善于思考,而且敢于直视自己的心灵,勇于超越自身思想的困境,以博大的胸怀去吸取东西方多元文化的智慧,建构了自己的宗教道德学说。“托尔斯泰主义”代表了作家的精神气质,是作家本人思想探索的结果。在理解和接受中国诸子百家思想的过程中,他曾说“孔孟给他的印象‘非常深刻’,[1]而老子给他的印象是‘强烈’”,他认为“老子学说的[2]基础,是一切伟大的、真正的宗教教义的同一个基础”。保存。伴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产生的资本主义文明托尔斯泰对老子推崇备至,专门研究了老子的著述,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如果说老子的学说体现了一种平静超然的入世情怀,那么“托尔斯泰主义”中“勿以暴力抗恶”的精神信条是托尔斯泰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作家干预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社会诸方面变化的敏锐预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托尔斯泰和老子政治理想的认识有相同之处。今天,在纪念托尔斯泰诞辰190周年之际,认真思考一下相关的问题,厘清作家政治理想的本质特征,也不失为纪念伟大作家的一种方式。解决社会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思想给了作家深刻的启迪。托尔斯泰所具有的俄罗斯人重精神轻物质的特点使他的创作和思想探索充满了对更高生活的期待。正如别尔嘉耶夫所说:“俄罗斯思想家、俄罗斯作家,当他们具有精神重要性时,经常探讨的与其说是完美的、完善的作品,不如说是完美的生活,完美的生[4]79活中的真理。”而具有东正教文化精神的俄罗斯虽一、托尔斯泰对老子的接受托尔斯泰生活在西方文明发展的危机时期,他然在很多方面与西方文明不同,但宗教伦理观念、自我反省、自我完善、整体性思想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收稿日期]2019-03-0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探究”(SJGY2080128);哈尔滨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与MTI教学深度融合研究”(JGYJ-2018035)、“翻译职业化背景下的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GYJ-2018011)。
[作者简介]杜国英(1970—),女,辽宁沈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与文化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87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天人合一的伦理世界观、注重整体性直觉体悟的认识有许多相近之处。故而当托尔斯泰放弃早年身体力行的改革、对西方文明感到深深失望以至于否定其伦理道德体系的时候,孔孟和老子等人的思想无疑引起了托尔斯泰的极大兴趣,促使作家把它积极运用到现实社会的批判中。资料表明,托尔斯泰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接触中国文化思想,当时俄罗斯已经有很多翻译成欧洲语言的《道德经》译本,如法语、英语和德语等。“根据作家的日记和往来书信,托尔斯泰曾经对此进行了研究。”[5]到了20世纪初的时候,他更是潜心研究先秦诸子的学说,为此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据统计,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直至去世,他通过译本阅读过的关于中国的著述多达32种,其中翻译、撰写、编辑和审阅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著述10余种,涉及到老子的《中国圣人老子语录》《老子·道德经或道德之书》《老子的学说》等[4]308。老子对托尔斯泰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托尔斯泰对老子的思想的领悟非一朝一夕之功。作家有意识地在老子学说中寻找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的观点,同时以自己的理解去诠释老子的思想。在一些未发表的回忆录中谈到托尔斯泰曾经学过一段时间汉语,虽然没有得到确切证实,但是肯定的是,作家认为,“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所有流派都使用的范畴,代表了整个中国文化,所以托尔斯泰主要对老子思想中两个十分重要的范畴——“道”和“无为”进行了阐释,并深受启发。二、“勿以暴力抗恶”与“无为”:政治理想的实现途径“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终其一生精神真理探索而建构的学说。然而我们知道,作家思考的问题范围甚广,远远超过了学说本身的范畴,涉及宗教、社会、政治等领域。正如俄罗斯著名学者舍斯托夫说的那样:“应该把托尔斯泰尊为大哲学家。”[6]别尔嘉耶夫曾说,由于“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产生于民众的痛苦和苦难之中,它的主题是宗教性的,是寻找真理和教导怎样实现真理”[7]。托尔斯泰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阐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如《天国在你们心中》《阅读圈》《生活之路》等,以其天才的力量揭露和批评了俄罗斯社会现实。研究表明,托尔斯泰与老子在社会批判和政治理想的实现途径方面大体相同。托尔斯泰视那些不劳而获、剥夺他人和社会财富的政府和个人是社会的主要暴力和恶,不仅反对用暴力解决国家间的、民族间的问题,还反对政府和军队对劳动者实施的暴力统治。他主张以“勿以暴力抗恶”为原则来解决社会问题,认为暴力不可能消除俄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现存的一切罪恶,以暴制暴严重违反基督的88
2019年第2期(总第138期)
教义,与上帝理性之爱相悖。暴力的行为不仅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无益于生活的改善和幸福。如果用暴力使自己摆脱道德责任,那就是犯罪。依靠暴力维持法律和国家制度,就等于放弃了内在的完善,同样会破坏人们的共同生活,使国家也将面临灭亡的危险。作家在其作品《复活》中反复强调:“要克服使人们饱受苦难的骇人听闻的罪恶,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在上帝面前承认自己总是有罪的,因此既不应该惩罚别人,也无法纠正别人。”“腐化堕落的人想去纠正腐化堕落的人,并想用生硬的方法达到目的,结果是缺钱而贪财的人就以这种武力惩罚人和纠正人作为职业,自己却极度腐化堕落,同时又不断腐蚀受尽折磨的人。”[8]看清楚这一切之后,托尔斯泰指出,既然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在暴力基础上,那么不论个人,还是政府,都要拒绝暴力,不使用暴力。他认同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观点:“没有障碍,水流淌;遇到堤坝,水止住;堤坝破了,水便流。在方形的器皿里,水是方的;在圆形的器皿里,水是圆的。正因为这样,以柔克刚比一切东西都重要,都有力量。”[3]282托尔斯泰也十分赞同老子“无为”的思想,认为“无为”不失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他说:“老子直截了当地把世间一切罪恶归结成‘为’……这一思想无论有多么奇怪,却不能不赞同它;我们的饥饿是由于我们太关心安全——于是有了我们的政府、警察和军队;我们的奴役制是由于我们太关心自由——于是我们有参与治理的责任;我们的野蛮是由于我们太关心教育——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教会的谎言和迷信的宣说。”[9]125在《无为》一文中,托尔斯泰进一步解释说:“人们的一切不幸,按照老子的学说,与其说是因为他们没有为所当为,勿宁说是因为他们为所不当为。因此,人们如能恪守无为之道,便能摆脱一切个人的,尤其是社会的不幸。”[9]173托尔斯泰直至生命的最后依然坚定地认为,“一切的根由是有理性为之辩解的暴力”[10]。他希望以的信条来实现其政治理想,试图通过人们道德自我完善来达到拯救俄罗斯的目的。三、“天国”与“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图景老子的“无为”思想是老子为解决社会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反对并消除“有为而治”。他反复强调,“有为之政”是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不堪的根源,指出为政者应该效法“道”的境界,即德化万民而不必显露出强力的操纵。在这样的国家里,如果人民感觉不到国家的存在而自由生活,就像万物感觉不到“道”的存在而自生自灭一样,那么这样的统治才会长治久安。在老子看来,天道是没有偏私的,为政者只有顺应天道,返朴归真,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初状态,才会有“勿以暴力抗恶”杜国英试论托尔斯泰与老子政治理想的契合
和乐安适的生活、纯朴自然的民风、和睦友好的邻邦和长治久安的统治。因此老子最后提出的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的世界,“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1]。如果说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以遵循天道为基本原则而形成的天然社会的话,则在托尔斯泰的“天国”里人人都能做一个道德完善、有德之人,不以恶抗恶,人人平等,相亲相爱,和睦相处,那么社会就会没有罪恶,没有苦难。他的人间“天国”“是建立在对暴力和金钱奴役、土地私有制度以及由来已久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体深刻批判基础之上的,其中核心在于反抗暴力和奴役”[12]。在这里,劳动是人们存在的基本形式,而“农耕生活使人们采取对这种生活最自然的制度,即处于同等农耕条件下不大的村社制”[13]493。这种村社制度和老子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很接近。托尔斯泰认为,在这样的“天国”里,人们除了从事劳动外,还要恪守禁欲主义,这与老子主张的“少私寡欲”思想接近。托尔斯泰教导人们要追求精神生活,不要沉迷于物欲。换而言之,一个人只有不为外物所诱惑,不断与各种贪欲抗争,才能做一个纯粹精神的人。不过,老子的人生修养理念是从政治论中派生出来的,是针对为政者个人品行修养的要求而提出的修身方法。故而当我们讨论托尔斯泰理想社会的图景时,不能忽视作家的东正教思想背景。托尔斯泰的思想中有着深厚的宗教情感,充满宗教性的牺牲精神。他深信,如果每个人都追求道德完善,那么暴力就可以被去除。老子的道家思想追求的虽然是清净无为,但它终究是一种世俗的思想,其禁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在现世,而不是为了追求灵魂在肉体死后的延续;而托尔斯泰的禁欲主义则更向往精神生活,注重精神升华。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按照老子原意,其“无为之治”的目标应是为了解构仁义礼智的虚伪,降低政治的干扰作用,具有去政治化的功能。然而政治无论何时都要担负回归道治的伦理作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子不问政治,转而求自身修养。托尔斯泰的“天国”思想不是简单的基督教思想的回归,而是作家试图借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这种人间“天国”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乌托邦,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因为托尔斯泰本人也曾明确指出:“只有当理想在人们的理想中有可能实现的时候,当它在无限远的未来可以实现的时候,并且有无限的可能接近它的时候,理想才能成为理想。如果理想不仅能够达到,而且我们能想象它是可以实现的,那么它就不再是理想了。”[13]351他追求的是更加完美、更加高级的理想,渴求的是更高的精神生活。总之,老子的思想是基于对现世不满、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而发,他向往的不是灵魂得救和永生,而是如何立足于现世;托尔斯泰作为一个作家,他背负着强烈的使命感,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苦苦挣扎于沉重的精神探索。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是注定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对俄罗斯的伟大贡献正在于他对俄罗斯精神生活的探索。[参考文献]
1]王志耕.契合与误读:面向中国的托尔斯泰[J].中国比较文学,2001(3):68.2](俄)列夫·托尔斯泰.老子的学说[M]//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散文(上册).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314.3]ШифманА.И.ЛевТолстойиВосток[M]//Изд-4]ДунаеввоВост.М.лит-ры,М.Православие1960:52.ирус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Ч..41998.[M].Москва:Христианскаялитература,5]张建华.俄国知识分子思想史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5.6]金亚娜.俄罗斯文学研究随想[J].外语学刊,1998(3):69.7](俄)别尔嘉耶夫·尼·亚.俄罗斯思想的宗教阐释[M].邱运华,吴学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76.8](俄)列夫·托尔斯泰.复活[M].草婴,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583-584.9](俄)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全集:第29卷[M].草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0](俄)列夫·托尔斯泰.樱桃园之雪[M]//托尔斯泰文集(Ⅱ).陈宸,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294.11]老子庄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35.12]赵宁.托尔斯泰的乌托邦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13](2003俄)(列夫1):·64.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文集:第15卷[M].冯增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下转第111页)89
[[[[[[[[[[[[[石怡晚清京控档案考察
[4]张星焕.繁昌县志书[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25.与民间契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28.[6]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938.[7]赵尔巽,等.清史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553.[8]钦定六部处分则例[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587.[9]清德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938.[10]高道蕴,等.美国学者论中国法律传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97.[11]朱忻,等.徐州府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363-390.由“死资料”变为“活经验”,为研究者反思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供借鉴与参考。因此,在研究中国乡村社会政治与经济结构变迁、商品经济发展等重大问题时,京控类档案中所记录的大量内容,无疑会推动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国传统社会变迁与转型、传统中国区域经济延伸、[5]滋贺秀三,王亚新,梁治平.明清时期的民事审判[参
民出版社,2008:9.考文献]
[1]王业健.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M].北京:人[2]张星焕.繁昌县志书[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125.[3]汤化培,李鼎禧.长寿县志[M]//中国方志丛书.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276-277.TheInvestigationfortheArchivesofCapitalAppealinLateQingDynasty
SHIYi
(SchoolofPoliticsandHistory,Yangtze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8100,China)
peals.Athoroughinvestigationofthesedocumentscannotonlygetfirst-handinformation,butalsoprovidetheprecioushistoricallitera⁃turewhichisnotavailableontheotherdocuments.MakingfulluseofthesearchivescancorrectthepreviousstudiesofsomeviewsandpromotethestudyofQing’sjudicialfiles.
Keywords:lateQingDynasty;capitalappeal;produce;feature
(责任编辑:戴宇)Abstract:ThearchivesofcapitalappealbelongtothedocumentsbasedonthecivilgovernorsofQingdynastytotrailcapitalap⁃
(上接第89页)OntheSimilaritiesbetweenTolstoyandLaozi’sPoliticalIdeals
DUGuoying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arbin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Heilongjiang150001,China)
andholisticthinkingbetweenRussianOrthodoxcultureand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whichemphasizescognitionofholisticintuitiveincommonwithLaozi’smethodsofrealizingpoliticalidealsandtheidealsociety.
Keywords:Tolstoy;Laozi;politicalideals;similarities
Abstract:TolstoybelievesthatLaoziisathinkerwhohasgreatinfluenceonhim.Astherearemanysimilaritiesinself-improvement
perception,Tolstoyinterpreted,inheritedanddevelopedLaozi’stheoryinthecontextofself-culture.Tolstoyadvocatedtheprinciplethatsuggested“notusingviolencetoresistevil”tosolvesocialproblems;healsowishedtocreateaheavenonearth,bothofwhichhadmuch
(责任编辑:雷凯)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