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是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之一,它 能独树于世界艺术之 林 ,当 然 有 其 独 特 之 处 ,而 中 国 古 典 园 林 中 的“ 写 意 ”正 是 这 种 独 特 之处的核心所在,也 是世界其他园林艺术所难以企及的,而写意作为 中国其 他所 有艺 术美 学 共通 的表 现手 法,也 是产 生园 林意 境的 必 然基 础。
意境 是 中国艺术创 作和鉴 赏方 面的 一个 极为 重要 的 美学 范畴 ,在 中国古代艺术中,“写意”一词的含义有两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仅指绘 画艺术 运用 毛笔 的一 种 具体 技巧 。第二 个层 面就 是不 仅仅 对技 法 的追 求,更多的时候他指的是一种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绘画对形象的摹 写,而是追求赋予有限形象更深广寓意的艺术宗旨。意 既是 主观的理 念力量,境 既是客观的生活景物。意 境产生于艺术创作中的两者的结 合 ,既 创 作 者 把 自 己 的 感 情 ,理 念 熔 于 客 观 生 活 景 物 之 中 ,从 而 引 发 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在 中国古代艺术中“写意”方 法产生 和发 展有 其历 史 的必 然性 和客 观合 理性 ,他的 根本 原因 可 以从 两个方面得到理解:第 一从艺术思维层面,艺术的审美是一个十分复 杂的过 程,它 所创 造 的审 美意 象要 远比 语言 文字 线条 色彩 等艺 术 表现 手段丰富得多,因此 艺术作品得形象和内容本身往往既不能完全表现 作者得艺术思维成果,也 不能完全满足欣赏者对审美意象得要求,因 此在创 作和 欣赏 得过 程 中,就 需要 调动 想 象得 能动 力量 ,以便 获 得较 实际文字和造型更丰富更生动得内容,于 是“ 写意”得方法也就应运 而生,它 通过调动审美想象而突破了时空,语 言,概 念,形象等方面 得限制,从 而使得上述矛盾得以解决。第 二个层面“ 写意”得 产生根 本原因 其实 决定 于中 国 独特 得历 史文 化中 ,而不 在于 对审 美动 作 得重 要意义本身,也 不在乎“ 写意”方 法是否具有诸如玄学,禅 学,心 学 等等强调感性价值得哲学理论作为自己思维方 式得源泉。“写意”产 生发展得根本原因是建立在统一得宗法集权制度之上得“天人之际” 体 系 ,以 及 源 于 此 得 中 国 士 大 夫 宇 宙 ,人 格 ,审 美 ,等 理 想 。中 国 古 代哲学和艺术把包罗万象和永恒无际得“天人 之际”体系作为自己和 宇宙间 一切事物存在得唯一根据,这种非逻辑得思想体系方式就决定 了以意象的直 观来把握自己基本的存在形式,并且在古代文化长期的 发展中,不 断使这种思维方式强化,以致后来愈来愈来多的向原始思 维复归。在 这样的基础上,中国古代艺术才创造了为西方艺术所没有 的“ 写意”方 法,并 在漫长的岁月中,将 其渗透到士大夫生活的几乎 一切领 域 ,而 园 林正 是士 大夫 生活 领域 中 的一 部分 ,园林 写意 也 只不 过是这一必然结果的具体表现而已。
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方法和艺术宗旨称之为“写意”,这只是 今人从古代绘画理论中借用的说法,其着眼点当然是园林与绘画在 “写意”第二个层面上的息息相通。这也是士大夫视园林为艺术一部 分的原因,中国士大夫能够通过园林表现“天人”境界,完善和健全 理想的人格。正是士大夫的这一目的,才使得“写意”成为园林艺术 审美活中的最高境界,并在几千年中生生不息,发展程度的精微细致 亦是世界上任何园林所无法达到的。因为中国士大夫文化艺术的自觉 始于魏晋时期,使得园林中自觉运用“写意”方法也始于此。当时的 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加之
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的出现,士人园 林在旨趣和艺术风格上都与传统的宫苑艺术有所不同,简单追求再现 无限远大的自然景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能满足的。因为魏晋以后, 人们越来越来自觉的意识到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天人之际”的宇宙体 系是远非秦汉时代的哲学和审美模式所能完成的,对艺术境界的追求 也由单纯建立广阔的宇宙模式过渡到对宇宙模式纵深的探求,古典园 林因此被赋予愈来愈多新的宇宙理想和人格理想。此时的士人园林与 秦汉宫苑那种追求与山河湖海等自然景观在形貌上一致不同,但它更 注重的是通过模仿而“示意”只要能够达到示意的效果,这种模仿哪 怕仅是几个字的题额之类,哪怕在形貌上与模仿对象有极大的差别, 它仍可以满足审美的要求。
魏晋南北朝以后,园林艺术中运用“写意”方法的例子时时有见, 园林“写意’方法的高度发展是在中唐以后,由于唐代经济文化的空 前发展繁荣,隐与仕结合使得“中隐”思想流行于文人士大夫圈子里, 成为士流园林风格形成的契机,随着文人参与造园活动,把士流园林 推向文人化的境地,促成了文人园林的兴起,唐代涌现出的一批文人 造园家,把儒,道,佛,禅的哲理融会于他们的造园思想之中,“写 意”内涵不仅包括“中隐’为代表的隐逸思想,而且具有了清逸淡雅 格调和丰富的涵蕴,同时写意与写实的创作方法又进一步得到深化。 园林的“写意”真正发展成熟是在宋代的文人园林高度兴起中完成的, 宋代文化发展的登峰造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活动以及政治,经济, 社会的种种特殊因素,固然为此次升华创造了条件,而但是佛教禅宗 的兴盛,隐逸思想的转变,以及艺坛出现的某些情况,也是文人园林 风格异军突起的契机,在传统文化中依然是以士大夫文化为主流,各 种思想哲理当然也是通过他们的审美情趣而渗透与文人园林之中,由 于完全中国化禅宗思想的盛行以及它与自然山水风景的密切联系,那 么在园林“写意”中对于禅宗的表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宋代的忧 患意识,文人士大夫的出处进退祸福无常的两难,逐渐在这个阶层中 间造成入世与出世不平衡的心态,赋予他们以一种敏感,细致,内向 的性格特征,而禅宗的注重内心省悟即所谓“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的教义与文人士大夫的敏感细致内向特征最能吻合,从而也乐于让他 们所接受,于是禅悦之趣与同居之乐愈来愈多的熔于文人士大夫的日 常生活中间,园林也就成为了其理想场所。因此宋代园林的创作方法 向写意的转化必然与禅宗有着潜移默化的直接联系。宋代艺术逐渐放 弃外部拓展而转向开掘内部境界,在日益狭小的内部境界中纳入尽可 能丰富得内涵。能小中见大,影响及于园林更加强了对意境的追求, 而不拘泥于细节描绘,强调对客体的神似更胜于形式,于咫尺的物质 环境内开拓出广大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物境中创造出无限的意境。 同时禅宗思维中通过内心的观照,自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渗 入到宋代士大夫的艺术创作中,便促成了艺术创作更强调“意”,也 就是作品的形象中所蕴涵的情感与哲理以及更追求艺术创作的主观 性和自由无羁,从而使得作品能够达到情,景与哲理交融化合的境界。 而园林作为他们艺术创作对象之一,综上所述的特征方面也理所当然 的被他们通过“写意”完全的融会到园林创作之中。经过明清之后, 虽然理学的强化使得园林写意得到了短暂的强化,但是由于历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封建社会发展的衰落,园林“写意”以逐步淡化了唐宋 时期的追求,其运用也慢慢的得到了消弱!
不论“写意’在园林中如何的变换更替,但其源于本质的“写意” 却始终没有动摇过,即
依靠超越现实物质力量基础的意象思维去把握 无限而永恒的宇宙,依靠完成对“天人”体系的把握,在这一根本点 上,不论“写意”多么的精微博大充满魅力,它始终没有突破原始思 维的框架,这就如同高度发达的中国封建国家仍然没有最终突破氏族 血亲宗法制度一样。中国最完善而精美的封建文化艺术是世界上极为 罕见的,也是任何国家或艺术难以达到的,但我们为此沾沾自喜陶醉 其中时,中华民族仍然为此付出着惨重的代价,因为这所有的文化艺 术内核始终牢牢的被原始崇拜支配着。而这无疑于承认我们几千年来 所有的文化艺术瑰宝只不过是原始文化的精美完善,再完善的结果, 我们几千年来只不过是在夜郎自大的原地行走。这却是一个非常残酷 的事实,但我们只有真实清楚的认识过去,打破那种囿于原始思维的 认同机制,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的得到发展,前进。否则不论引入多 少现代文化因素,我们仍然只能是传统文化畸形的延续。这也许正是 中国毫无现代园林景观的根本原因。
愿我们的园林重放异彩,愿我们的祖国繁荣富强!
参考书目:《中国古典园林史》
《园林与中国文化》
《从返伊甸园》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