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追肥量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2011

来源:九壹网
追氮量和追氮时期及比例对豫西地区夏玉米产量和产量因素的影响

孟战赢,王育红,席玲玲,沈东风

(洛阳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摘要:通过不同追肥量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得出夏玉米最佳追肥量和追肥比例。结果表明:追肥可以增加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和行长,减小秃尖。追肥处理均比对照增产,追肥量较少时可采用拔节期全施,而追肥量较多时可采用拔节:大口:抽丝=3:5:2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追施20kg/亩,追肥时期和比例为拔节:大口:抽雄吐丝期=3:5:2处理增幅最大,为29.42%。增产主要是降低了株高,减少了空秆率和病虫株率,同时有利于灌浆。因此追肥量为20kg/亩,追肥时期和比例为拔节:大口:抽雄吐丝期=3:5:2最有利于夏玉米高产。 关键词:追肥量;;追肥时期;夏玉米;产量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中产、高产不同水平,统一设计了N肥不同施肥量的施用时期、次数和比重研究,提出了地力条件好、施肥量大的分3次施入,采用轻、重、补的方式;肥力中等、施肥数量不大的可分两次施入;麦垄点种玉米采用前重后轻,适当偏早,促进早发;地力差,化肥数量又少,可在拔节后叶令指数65%时一次施入。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氮肥运筹是调控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栽培措施[1、2]。施肥是玉米生产中最重要的增产要素之一。有关氮肥用量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报道较多[3-7],但在豫西旱作地区追氮量和追氮时期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却鲜见报道。本文通过研究玉米新品种洛玉10号的施氮量。施氮时期及比例对夏基本农艺性状、生理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洛玉10号的高产栽培和最佳施肥量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在洛阳农科院玉米综合试验站试验田进行,选用的品种为洛阳农科院选育的洛玉10号。试验共共13个处理(见表1),施氮水平分12、16、20、24kg/亩,追肥时期分为拔节期全部追施、拔节期:喇叭口期=5:5和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3:5:2。氮肥为尿素,磷肥选用过磷酸钙,钾肥为硫酸钾。以追氮为0的处理作对照。四次重复,小区面积为

2

16.5m。灌水、病虫害防治及田间管理同一般大田。

表1.夏玉米施氮肥量和不同时期施肥比例处理

施N水平

处理1

12

处理2 处理3 处理4

16

处理5 处理6 处理7

20

处理8 处理9 处理10

24

处理11 处理12

拔节期 12 6.0 3.6 16 8.0 4.8 20 10 3.0 24 12 9.2

大口期 0 6 6 0 8 8 0 10 10 0 12 12

抽丝期 0 0 2.4 0 0 3.2 0 0 4 0 0 4.8

比例 10:00:00 5:05:00 3:05:02 10:00:00 5:05:00 3:05:02 10:00:00 5:05:00 3:05:02 10:00:00 5:05:00 3:05:02

1.2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基本农艺性状:叶面积用长×宽×系数法用卷尺测量,双穗率、空杆率、病虫株率、株

高、穗位高等指标在灌浆后期测定。

1.2.2 灌浆参数:小在大喇叭口期选择有代表性的植株标记,吐丝前套袋,吐丝后人工统一授粉, 自授粉10 d后开始,每隔5 d取样一次。取各小区中样穗2 穗,每穗取中部100粒。先称鲜重,然后在105℃条件下杀青30分钟,之后在70℃烘干至恒重后分别称量其干物重。以干物重的增长速率表示子粒灌浆速率。并用logistic曲线模拟,求出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T1)、灌浆速增期持续时间(T2)、灌浆缓增期持续时间(T3),并求出对应的平均灌浆速率(V1、V2、V3)和累积籽粒重(W1、W2、W3),同时计算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日(Tm)、最大灌浆速率(Vm)、灌浆总天数(T)等参数。

2

1.2.3 考种计产:收获面积为6.6m,取10穗考种,主要考察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等指标,考种后脱粒计产。 2.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肥料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施肥量和施肥时期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如表4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和对照相比,各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处理9,增幅是29.42%,其次是处理12,增幅为23.112%,增幅最小的是处理8,增幅为3.57,其次是处理7,增幅为8.89%。不同处理千粒重除处理9减少2.48%外也均较对照增加,其中增幅最大的是处理10,增幅为15.54%,其次是处理2,增幅为10.9%。处理9增产最大主要是成产因素较协调,处理12增产主要是穗粒数、穗行数和穗粗最大,而处理8增幅最小主要是千粒重和行粒数较小,秃尖较长。可以看出随着追肥量的增加产量也增加,追肥量为20kg/亩效果最好,其次是追肥量为24kg/亩。

不同时期追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拔节期全施处理1、处理4、处理7和处理10均比拔节:大口=5:5处理2、处理5、处理8和处理11产量高,而拔节:大口:抽丝=3:5:2处理则是在追肥量为12kg/亩和16kg/亩时产量最低,在追肥量为20kg/亩和24kg/亩时产量则最高,说明了在追肥量较少时可采用拔节期全施,而追肥量较多时可采用拔节:大口:抽丝=3:5:2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

不同处理穗粒数除处理3较对照少外,其他处理均较对照大,其中最大的是处理12,穗粒数为511.7粒。穗行数则是对照最小,处理8和处理12最多,为14.6行。和行粒数则是对照最小,各处理均较对照行里数大,最大的是处理1,为35.8粒。穗长也是对照最小,处理2和处理10最大,秃尖长对照最长,处理6秃尖最短。说明了追肥可以增加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行长,减小秃尖。

表4.不同肥料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产量

CK 处理1 处理2 处理3 处理4 处理5 处理6 处理7 处理8 处理9 处理10 处理11

(kg/亩) 384.1 451.9 446.3 425.1 458.0 454.6 422.1 418.2 397.8 497.1 458.9 449.8

与CK增幅(%)

17.66 16.19 10.68 19.25 18.34 9.90 8.89 3.57 29.42 19.48 17.11

千粒重 (g) 235.20 245.93 260.85 249.01 248.75 242.82 237.78 249.64 240.09 229.37 271.75 251.05

与CK增

亩穗数 穗粒数

穗行数

行粒数 33.0 35.8 35.5 33.7 34.5 34.7 35.4 35.5 34.6 34.9 35.7 35.3

穗长

穗粗

秃尖长

出籽率(%) 0.86 0.88 0.89 0.89 0.87 0.89 0.91 0.90 0.89 0.89 0.89 0.88

幅(%) (穗) (粒) (行)

4.56 10.90 5.87 5.76 3.24 1.10 6.14 2.08 -2.48 15.54 6.74

3838.4 458.0 4065.7 497.6 4090.9 496.7 4242.4 453.3 4267.7 479.9 3055.6 488.1 3939.4 499.5 4090.9 494.5 3939.4 503.1 3964.6 485.1 3863.6 497.7 4191.9 500.9

13.9 13.9 14.0 13.5 13.9 14.1 14.1 14.0 14.6 13.9 14.0 14.2

(cm) (cm) (cm) 15.2 16.0 16.2 15.0 15.6 16.0 15.6 15.8 15.6 15.9 16.2 15.9

4.5 4.6 4.6 4.5 4.5 3.4 4.5 4.6 4.5 4.6 4.6 4.6

1.1 0.8 0.5 0.7 0.7 0.7 0.4 0.6 0.6 0.9 0.5 0.5

处理12 472.9 23.12 247.38 5.18 4040.4 511.7 14.6 35.1 16.0 4.6 0.5 0.86

肥(CK) 肥1 肥2 肥3 肥4 肥5 肥6 肥7 肥8 肥9 肥10 肥11 肥12

株高 穗位高 双穗率 空秆率 病株率 虫株率 281.3 133.0 0.0 1.9 13.9 3.4 275.6 129.5 0.2 1.9 13.2 7.7 277.3 130.0 0.5 1.7 12.4 5.6 274.7 130.5 0.2 2.1 16.4 6.2 278.7 132.0 0.0 1.6 15.1 5.0 279.3 205.5 0.0 2.5 13.1 5.7 276.9 133.0 0.2 2.5 10.6 4.7 277.5 130.0 0.0 1.7 13.5 6.4 274.2 128.5 0.2 1.8 11.5 6.0 270.0 130.3 0.0 1.8 12.4 4.4 271.7 126.4 0.0 2.8 14.1 5.8 271.0 125.5 0.2 1.4 10.3 4.6 269.9 126.0 0.0 1.7 9.4 5.6

肥(CK) 肥1 肥2 肥3 肥4 肥5 肥6 肥7 肥8 肥9 肥10 肥11 肥12

10 32.8 33.9 27.2 26.8 28.1 41.6 29.8 34.1 29.6 33.6 32.3 35 37.5 17 84.6 90.4 94.7 90 92.1 98.4 102.6 103.3 88.1 91.7 86.2 86.2 94.8 24 156.8 187.4 144.8 173 172.9 171.2 170.8 152.8 170.8 164.3 164 158.6 161.2 31 185.9 191.1 192.4 183.6 183 209.3 196.1 224.3 171.9 186.8 192.3 171.4 196.4 38 260.8 224.1 198 207.6 212.9 222.2 238.3 220.4 219.8 227.9 272.9 191.8 216.8 45 218.1 226.8 209.7 233.1 214.7 215.4 247.8 201.8 183.3 238.3 227.5 232.7 208.7 48 232.8 265.5 238.9 239.1 214.4 271.8 186.6 269.3 225.5 251.8 227 245.6 210

秋收后不同深度的深松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含水量。深松增强了土壤的蓄水供水能力,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发育,改善了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提高了玉米产量。秋收后深松40cm效果最佳,较对照提早6d成熟,增产10.94%。 赵伟 不同深松处理对玉米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 第12期 :35-37页

豫西地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深松对土壤容重有明显的影响。连续三年深松处理土壤容重比免耕明显减小,深松覆盖处理下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产量也最高。郭书亚 秸秆覆盖深松对土壤肥力及夏玉米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河南科技大学》 2011年,硕士

深松耕作能使玉米病原菌数量增加,导致玉米病害加重。玉米茎腐病加重趋势尤为明显,增加幅度在36.8%。玉米田深松技术是一项有效增产措施。深松是利用深松机械铲在深达40公分深度的 土层耕作而不翻转土壤,达到加深耕层、调节土壤三相比、改善耕层结构、减轻土壤侵 蚀、提高土壤蓄水和抗早能力的目的〔’〕。连续多年实施土壤深松,使玉米土壤生态环境 发生了相应变化,。宋淑云 晋齐鸣 刘武仁,等。深松土壤中玉米病原菌数量分布与病害相关性研究,《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结果表明,深松田土壤中的玉米致病菌、非致病菌和有益菌数量较常规耕作农田有大幅度增加。玉米病原菌数量在耕层中呈上下两层少中间多的纵向分布趋势。深松年限越长,致病菌数量越多,使玉米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增幅在23.0%~36.8%。

深松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中的一项辅助性配套措施。连续多年实施土壤深松,使玉米土壤生态环境发生了相应变化,导致玉米病原真菌及其病害的发生程度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本文研究了深松耕作5~10年的玉米土壤病原菌及其病害发生程度,预警深松耕作条件下的病害流行趋势。宋淑云 晋齐鸣 张伟,等。深松土壤病原真菌数量分布对玉米病害发生趋势的影响,《玉米科学》 2007年03期130-132页

结果表明: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后,土壤耕层10~40 cm土壤容重较对照田下降了1.77%,0~100 cm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7.53%左右;能够改善玉米根系生长的土壤条件,根系粗壮,促进了夏玉米生长发育,较对照增产10.9%。

近年来,土壤耕层质量下降已经严重制约我国粮食作物生产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大范围实施粮食主产区土壤深松作业已成为实现增产500亿kg粮食目标的迫切需求。2009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试点;”10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农。。张西群 齐新 董文旭,等。玉米深松免耕播种对土壤性状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03:26-28页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深松方式对玉米生育进程、土壤含水量、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秋季深松好于春季深松,而春季深松好于夏季深松;深松40 cm的好于深松30 cm的;深松后的土壤在拔节前土壤含水量较低,拔节后土壤含水量升高,有利于玉米后期的生长发育;秋季常规垄深松、深度40 cm的处理产量最高为10 602.0 kg.hm-2。。王福亮 玉米田不同深松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玉米田不同深松方式的效果比较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年09:127-129页

深松是一项有效的增产措施。垄翻深松是深松耕法的一种,它便于大量、集中、深层施用底肥。深松结合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的水份、温度和理化性质,都将发生变化。本试验的目的,就在于探求垄翻深松、深松结合施基肥对作物生育的影响,以及选择玉米种植密度、深松、施肥的最佳组合。张国华 王玉光 正交设计在玉米垄翻深松施肥试验上的应用《黑龙江农业科学》 1979年04期

采用深松措施打破犁底层 ,可明显地降低土壤的坚硬度 ,增加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 ,改善根系生长的生态条件 ,促进根系生长 ,使根干重显著增加。打破犁底层后 ,各层土壤中根量分布都有明显的下移趋势 ,而且能提高玉米生长后期的根系活力和抗逆性 ,使玉米百粒重增加 2 6 %~ 3 1%。深松后的第二年也有增产后效的作用 (增产 7 8%~ 8 6 % ) ,并且胜于当年 (增产6 2 %~ 8 0 % ) ,深松土同时结合深施肥效果更佳。宋日 吴春胜 牟金明等深松土对玉米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0年04:73-75页

深松可显著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科学的耕作方式和合理的氮素运筹是调控作物肥水利用、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1-2]。研究耕作方式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以使玉米更高效地利用好降水资源,减少灌溉水的使用,对水资源紧缺的华北地区粮食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胡恒宇 李增嘉 宁堂原 ,等。深松和尿素类型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深松和尿素类型对不同玉米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深松能够增加玉米产量。王俊河 宫秀杰 于洋等。春季深松对土壤物理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年 第12期16-18页

深松能打破犁底层,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和根系穿透阻力,提高土壤孔隙度。与对照相比,深松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并可以提高水分入渗深度,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可达80 cm左右,未深松区土壤水分入渗深度只有40 cm左右。深松使玉米根干重增加幅度为3.6%-6.1%,使大豆根干重增加15.1%,并使大豆主根系入土深度增加3 cm,玉米增产幅度1.9%-11.3%,在干旱年份增产效果明显,大豆增产19.47%。 肖继兵 孙占祥 杨久廷等。半干旱区中耕深松对土壤水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土壤通报》2011年 第3期。709-714页

深松是区别于犁翻、旋耕的一种机械整地技术,它的最大好处是既疏松土壤,又不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对土壤的自我修复起到保护作用。是目前世界上旱作农业生产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先进的机械化整地技术。根据松土的幅度,深松又分为全方位深松和间隔深松。宋扬 。浅析全幅深松技术在旱作玉米生产中的作用。《农业装备技术》2011年 第4期:34-35页

通过对耕地进行不同时间和深度的深松,研究其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

明,深松能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其提早成熟,增加0~10cm土层及玉米生育中后期20~25cm土层含水量,建议推广秋季深松,深度40cm左右为宜。 李海洋 万丽君 李彦 不同深松时间和深度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 第1期64-64页

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能改善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的供应能力,余延丰 熊桂云 张继铭,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2008,47(2):169-171页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不明显,因此生产上应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确定适合的还田方式。颜丽,宋杨,贺靖,等。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2004,35(2):143-148页

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的培肥、理化性质、有机质含量、养分平衡等方面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刘悦上 马金芝 张乐森。作物秸秆还田应用技术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0,16,296-297页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速效钾、土壤的阳离子代换量以及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秸秆还田不仅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而且对解决旱塬农区缺水问题有较好的作用.张淑香,吕庭宏,杨建林,等。旱塬农区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土壤肥料,1999(4):15-17页

秸秆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但不同作物品种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产生的作用有所不同。黄琴。作物秸杆还田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 第3期:277-279页

秸秆还田后所带来的土壤肥力效应和减少肥料用量,其增产增收效果更为明显.刘世平,陈后庆,陈文林,等。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周年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农业工程学报2009, 25(4):82-85页

秸秆原位还田及快速腐解是一项很好的提升土壤肥力的技术。余延丰 熊桂云 张继铭,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 2008年02期169-171页

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李孝勇 武际 朱宏斌 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 2003年05:870-871页

以不同形式将秸秆还田,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 王海景 康晓东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山西农业科学》2009年 第10期 42-45页

秸秆还田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并能改善土壤的速效钾和速效磷的供应能力,秸秆原位还田及快速腐解是一项很好的提升土壤肥力的技术。 余延丰 熊桂云 张继铭等。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湖北农业科学》2008年 第2期 169-171页

耕层土壤速效K含量与秸秆直接还田有关。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等。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中国农业科学2000, 33(4):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有机质和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氮、磷、钾及其它中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可以改土培肥、蓄水保墒、促进作物生长,提高籽粒产量。秸秆还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沈学善。砂姜黑土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秸秆全量还田对夏玉米生育及产量影响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博士2010

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南京农业大学2009硕士

农作物秸秆还田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0.07%),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蓄水保墒能力等多项有利作用,利于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可亩增产9.6kg以上。王崇旺 高东,浅谈作物秸秆还田作用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现代农村科技》2012年 第1期58-59页

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不仅能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还能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培肥地力具有良好作用。贝方玲 赵代弟 秦慧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影响试验初报,:《广西农学报》2011年 第5期:8-11页 :8-11页

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玉米生长前期和中后期的影响差别较大,对玉米早期生长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中后期秸秆还田正效应逐渐得到体现,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以秸秆量9 000 kg.hm-2配施纯N 420 kg.hm-2和秸秆量6 000 kg.hm-2配施纯N 420 kg.hm-2效果较佳。高金虎 孙占祥 冯良山,等,秸秆与氮肥配施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 第11期:116-120页

秸秆还田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正确地搞好秸秆还田,对加快保护性耕作发展,提高保护性耕作项目建设质量,增加农民收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柴跃进 毛立红 郭香萍。秸秆还田在保护性耕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代农机》2011年 第11期13-15页

3.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追肥量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和产量因素的影响可以分析得出:追肥可以增加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和行长,减小秃尖。追肥处理均比对照增产,产量增幅最高的是追施20kg/亩处理。

不同追肥时期及追肥比例分析可以得出:对于冬小麦来说,全部底施产量要高于全部底施:拔节追施=5:5处理;对夏玉米来说则是在追肥量较少时可采用拔节期全施,而追肥量较多时可采用拔节:大口:抽丝=3:5:2处理可获得较高产量。

通过追肥量和追肥时期及比例对夏玉米影响分析,追肥量为20kg/亩时产量最高,产量构成因素协调,追肥比例为全部底施或拔节期全施要劣于底施:拔节=5:5和拔节期:大口期=5:5处理,追肥量较少时可采用全部底施或拔节期全施,而追肥量较多时可采用底施:拔节:孕穗=3:5:2或拔节:大口:抽丝=3:5:2处理分期施肥可获得较高产量。 参考文献:

[1] 叶优良,黄玉芳,刘春胜,等.氮素实时管理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1,37(1):152-157.

[2]王伟妮,鲁剑巍,李银水,等.当前条件下不同作物施肥效果和费率贡献率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9):3997-4007.

[3]张吉旺,王空军,胡昌浩,等.施氮时期对夏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1):1337-1342

[4]王永君,王空军,董树亭,等.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492-497

[5]高明波,金益,刘红军,等.密度和追肥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6):38-41.

[6]李卫东,郝建平,杨锦忠,等.特早熟夏玉米不同时期追肥对产量及产量形成因素的影响[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19(4):283-287.

[7]王激清,马文奇,江荣风,等.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基肥和追肥用量及比例分析[J].土壤通报,2008,39(2):329-333.

【】王小彬,蔡典雄,张镜清,等.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4):54-6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