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大"的历史贡献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江海龙 张永仁 (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西安710068) 【摘 要】 党的“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实现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大 会提出的三大作风,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的历史务件下。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摆 在首住、按照群众路线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作风建设,对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七大理论贡献作风建设现实意义 1945年召开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把毛泽东 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建设史上的历 风。这是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使党 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o-rB(PI蛳可 以看出,“七大”对党的历史方位的定位,对党的作风建 设的探索,是我们党适应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史性飞跃, “是建党以后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最重要的 一次代表大会”【 】(n)。这次大会,是在全党的工作重心由 争取民族独立的对外斗争向国内革命斗争、社会主要矛 盾由民族矛盾向阶级矛盾转变的历史转折关头,影响和 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的理论探索。 二、作风建设始终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是 体现党的执政形象、提高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系统 工程 决定党的奋斗目标和革命任务的历史盛会。大会系统总 结了党成立二十多年来,领导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经 验,对作风建设进行了新的认识和阐述,标志着党在政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路线的外在表 现,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 治上、思想上成为一个高度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政 党。 一战斗力的重要内容。作风包括许多方面,像工作作风、 、 “七大”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论述。是适应时代 思想作风,还有学风,等等。作风连着党性,连着党员 的精神信仰,连着干部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个体的能 力素质上讲,作风展现着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精神状 态;从整体的领导形象上看,作风彰显出一个政党的阶 主题转变、推动党的建设不断发展的重要理论文献。体 现党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党的“七大”是在抗日战争接近最后胜利、中国即 将面临两种命运和前途大决战的历史时刻举行的,肩负 着全党全国人民所赋予的极其光荣而伟大的历史重任。 大会回顾了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武装斗争的历史进程, 级基础和政治本色,体现着为谁服务的价值取向。当 前,抓住作风建设,也就抓住了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 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抓住了提高党的领导水平 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十分 重要的切入点。要保证新的执政条件下党的事业始终掌 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归根到底,要不断提高中青年 制定出打败外敌、建立新中国的正确纲领和策略,明确 提出党在抗战胜利后的重点任务是努力适应党的斗争环 境,由不同性质的阶级的联合向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民 主国家过度,解放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建立代表工 人、农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一切爱国群众的民主 联合政府,尽快发展社会经济事业,解决最广大人民群 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七大”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关 于党的思想作风的论述,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发 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掌握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 人。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国内国外两种考验,包 括面临执政的考验,面临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考验以及国际风云变幻多端的考验,必须正确回 答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今天,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 作风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一些地方,封建家长制 作风还存在,某些单位和部门习惯于搞个人说了算,某 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单位内部 存在群众不敢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上级疏于监督的现 展。“毛泽东同志在大会政治报告中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 成的优良传统概括为三大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 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 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 【作者简介】江海龙,张永仁,均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研究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象;某些单位的党委(组)议事决策不按程序办,不事 先调研论证,情况不明又好大喜功,一届辉煌几届负 债;某些单位内部好人主义、“批评难”现象仍然没有 根治,党员不过正常的组织生活,不能开展有力的批评 与自我批评,党组织解决自身问题能力不强,等等。这 些问题说到底,是少数党员干部党性不强、作风漂浮、 官德不正、宗旨意识淡化的表现,其直接后果,就是严 重削弱本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导致一些自身能 够解决的问题,却在少数人影响下,长期得不到解决。 给党的作风建设和党员干部思想改造带来严重的负面影 响,造成党的组织软弱无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淡化。 尽管人数和范围有限,但其危害性远远超出本部门、本 系统,害了党风、政风和民风,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和 社会事业带来消极后果。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党的认 识,首先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干部的言行,通过所处的党 团组织来实现的,因而加强作风建设,不仅是党员个人 素质的外在展现,更是维护党的整体形象、增强党组织 吸引力的关键。 三、全面加强党员队伍思想作风建设.坚持从群众中 来.到群众中去.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阶级 社会里,执政者要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掌握社会 前进的最新脉搏,适时调整和改革社会内部的生产关 系,巩固执政基础,扩大阶级基础,主动适应生产力的 发展。要做到这些,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看是否践行 科学的群众观,是否用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来校正执 政方向,明确执政方略,这是判断一个阶级和政党能否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法论前提。列宁从马克思主义关 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群众的热情和 创造性能够发现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找到解决问题的 最恰当的途径和形式,群众路线在党的事业中具有决定 性的意义。党的“七大”充分吸收、借鉴马克思、恩格 斯和列宁关于群众观的理论精髓,把“和人民群众紧密 联系”确立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科学界定了中国特色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实践范畴。邓小平同志就作风问题 反复强调,加强党的领导,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 意义;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 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 弃。当前在思想作风方面,脱离群众一个重要表现就是 官僚主义。毛泽东同志尖锐地把官僚主义称作反人民的 作风,认为这是反动统治阶级对待人民的反动作风的残 余在我们党和政府内的反映的问题,并一再告诫全党要 防止官僚主义作风,防止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 层。从延安整风到“三反”运动,再到建国后的历次整 风,我们党一直同这种不健康的作风进行卓有成效的斗 争,保证了党的队伍的纯洁和党组织的战斗力。建设和 谐社会,从政治层面看,就是在党的领导机关与基层组 织之间,在领导干部与一般党员、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 之间,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互动的资源配给以及良性 的信息反馈机制,保证中下层的意见和呼声得到通畅的 表达,并以民意的力量推动领导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可 以说,没有一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没有一批广泛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打开局面的党员 干部,那么,党的意志就无法正确贯彻执行。要把检验、 提高党员干部的个人能力素质,纳入到是否走、如何走 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并把做群众工作的成效,作为考评 干部能力素质的主要方面。对于广大中青年党员干部来 说,要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价值 诉求,立足于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资格、执政效能和执 政资源的现实考量,面对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人们价值 观的趋利性,自觉用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观纠正思想认 识,克服私心杂念,努力把书本上学到的、工作中体会 到的、前人教导的新鲜经验运用到本职工作中去,以群 众的利益和要求为标尺,来检验个人的思想作风是否扎 实,工作方法是否科学。“全党同志都要向实践学习, 向群众学习,不断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不断推进 制度建设,把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 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131(Far47)当 前,在贯彻科学发展观中践行群众路线,应特别注意两 点,一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规 章制度。联系基层制度化,是党委机关抓基层工作的有 力保障。作风的转变,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离开 刚性的激励、约束和规范,作风建设就难以持久。二是 要把干部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纳入社会舆论和群众监督 范围内,改变少数职能部门单打独斗现象。干部述职述 廉、联系基层和群众情况要适时向社会公开,将领导干 部个人财产申报纳入法规监管体系。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应从“七大”的历 史贡献中汲取政治智慧,深刻认识思想作风建设的重要 性,深刻认识贯彻群众路线是建设和谐政党的基础工程, 努力探索作风建设的新途径、新思路。o 注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