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 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15分)
1. (15分) (2019·杭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制度设计并不能让教育减负一蹴而就、一日为功。不言而喻 , 教育减负首当其冲的就是家长望子成龙、①“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急切心理。教育是有规律的,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拔苗助长的寓意和道理,但一二十年后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却依然抑制不住希望孩子快速、全面成长的冲动:②时间上要让孩子“除了学习还是学习”,③空间上只能让孩子走在“学校——④家”的两点一线;内容上不仅要有学科知识教育,还必需有课外辅导强化以及多才多艺的各类技能培养。孩子累,家长也累,纵然教育体制有不足,但谁又能说家长的教育观念没有错呢?
(1) 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蹴而就 B . 不言而喻 C . 必需 D . 纵然
(2) 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① B . ② C . ③ D . ④ 【考点】
二、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
2. (15分) (2017九上·高安期中) 为了响应学校“‘光盘’行动进校园”的倡议,请你结合下列材料,写一段150字的宣传文字,以激发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激情。
【材料一】一位友人随团到欧洲旅游时,就因餐桌上剩下了三分之一饭菜,被当地的社保机构以铺张浪费之名而罚款若干,理由是:“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缺少资源,因此你们不应该也没有理由如此浪费!”
【材料二】“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粮食生产极为不易。调查显示,我国消费者每年仅餐饮浪费的食物蛋白和脂肪就分别达800万吨和300万吨,最少倒掉了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就国情看,我国仍有1亿多贫困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群众吃不饱饭的情况还是有的。
第 1 页 共 11 页
【考点】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3. (7分) (2017七上·肇庆期中)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 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 ________,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直接抒发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4) 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夜发清溪向三峡,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 默写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考点】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4. (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考点】
五、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7分)
5. (17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 解释下列句子加线的字。
第 2 页 共 11 页
普少习吏事:________ 及为相:________
尝奏荐某人为某官:________ ________ 太祖乃悟,卒用某人:________ ________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②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③普明日复奏某人。 ④碎裂奏牍掷地。
(3) 从上文中找出赵普能“临政,处决如流”的原因。 (4) 课文怎样表现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的?
(5) 选文的两段文字,主要写了赵普的哪两件事?你从中可以看出赵普有什么性格特征? 【考点】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
6. (11分) (2019·衡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转身 李汉荣
①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②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③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④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
第 3 页 共 11 页
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⑤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来,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褛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⑥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⑦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 标题“转身”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2) 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本文重点描写了三次“转身”的动人情景,分别为:在车站,善良的年轻人转身没人入群,我来不及道歉;秦岭深处,一个美丽的女孩转身消失在命运的路径;南大街路口,我想帮助的一位贫苦的中年乞丐转身而逝。
B . 第①段“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一句中,“打捞”这个词用得极妙,与前文中的“人海”相呼应,说明人海茫茫,纵然可以寻找也不可能再找到她的影子。
C . 第②段“转身,就是永别”这句话,总括了作者个人的体验与感悟,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D . 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采取“概括——具体——概括”的结构模式,表达出了对真善美的热切追求。
E . 本文主要采用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深刻揭示了“转身”的内在意蕴,使文章的立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4) 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第 4 页 共 11 页
【考点】
7. (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时 间 沈从文 分享到
①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②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③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④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别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⑤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即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⑥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⑦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
第 5 页 共 11 页
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间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⑨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1)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2) 第⑥段“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一句中“这种人”指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又说他是“另外一格”? (3) 第⑧段为什么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
【考点】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8. (5分) (2019·淮安) 毕业之际,你所在的班级准备编一本毕业纪念文集,以纪念初中三年的美好生活。文集设以下三个主题:
【主题一】我型我秀(记录展示自我的精彩瞬间) 【主题二】我行我知(珍藏参与活动的别样收获) 【主题三】我想我念(抒写感动我心的深厚情谊)
请任选其一,以“我当铭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不限;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考点】
第 6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基础知识综合 (共1题;共15分)
答案:1-1、 答案:1-2、 考点:解析:
二、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5分)
答案:2-1、考点:解析: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答案:3-1、答案:3-2、
答案:3-3、
答案:3-4、
第 7 页 共 11 页
答案:3-5、考点:解析: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6分)
答案:4-1、答案:4-2、
考点:解析:
五、 对比阅读 (共1题;共17分)
第 8 页 共 11 页
答案:5-1、答案:5-2、
答案:5-3、答案:5-4、答案:5-5、考点:解析: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1分)
答案:6-1、答案:6-2、答案:6-3、答案:6-4、考点:解析:
第 9 页 共 11 页
答案:7-1、答案:7-2、
答案:7-3、
考点:
第 10 页 共 11 页
解析:
七、 作文 (共1题;共5分)
答案:8-1、考点:解析: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