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进展

来源:九壹网
2014年(第35卷)第4期 蒸 南需牲兽鏖 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 营养价值的影响研究进展 刘利晓’。黄志伟’,许小友’,李洪波’。徐彬。,陈如水。,黄元林。 (1.驻马店市兽药饲料(动物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中心,河南驻马店463000; 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河南聚丰饲料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微生物发酵法不仅可有效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而且能积累有益代谢产物,提高豆粕营养价值。 为此,研究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微生物发酵;豆粕;抗营养因子;营养价值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5090(2014)04—0008—03 豆粕是饲料1二业中应用最广泛的植物性蛋白原料, 利用芽孢杆菌对豆粕进行固态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发酵 但由于存在多种抗营养因子,降低了动物对豆粕营养的 吸收率。大量的研究工作表明,采用热处理、化学法、作 物育种法、酶制剂法、微生物发酵法均可以在一定程度 上降解抗营养因子。微生物发酵处理豆粕的方法安全, 后豆粕中的抗营养因子大部分被降解,其中脲酶降解了 90.0%、植酸降解了41.0%、脂肪氧化酶完全被降解、凝 集素降解了93.8%。尹慧君等(2010) 研究也表明,经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豆粕,所含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 无残留,不仅可有效去除豆粕抗营养因子,而且能积累 有益代谢产物,提高豆粕营养价值,对动物机体内的平 衡也起到很大的作用。笔者对目前通过微生物发酵法 钝化或去除豆粕中的主要抗营养因子,提高豆粕的营养 价值的研究进展作一综合概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豆粕 这种优质植物蛋白源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1 单菌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豆粕中含有一些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 剂、植酸、大豆凝血素、脲酶、低聚糖、脂肪氧化酶、大豆 抗原蛋白(致敏因子)及致甲状腺肿素等n 。发酵豆粕 凝集素的含量都较低。 付弘贽(2008年)n 研究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 菌、植物乳酸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去除豆粕中胰蛋白 酶抑制因子、植酸、脂肪氧化酶、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的 试验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的 降解作用明显优于植物乳酸菌、酪酸菌(P<O.05),蜡样 芽孢杆菌次之。枯草芽孢杆菌和植物乳酸菌对凝集素 的降解作用优于蜡样芽孢杆菌和酪酸菌(P<O.05),酪酸 菌对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去除效果最差(P>O.05)。 各菌对脂肪氧化酶的去除效果均较好。 单一菌种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去除效果的不 同与各菌生物学特性、产酶能力以及产生的酶系的差异 所用的微生物种类有酵母菌、霉菌、乳酸菌、芽孢杆菌 。 一般来说,芽孢杆菌和曲霉菌的产酶能力较强,是降解 有氧的条件下才能大量、快速地繁殖;酵母菌能合成一 抗营养因子和大分子蛋白的主要微生物,但它们只有在 定量的菌体蛋白,并产生一定的芳香味,在有氧和无氧 的条件下都可以繁殖;乳酸菌在发酵过程中具有产酸作 用,能降低产品的pH值,抑制杂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产 生酸、甜芳香的气味,改善产品的风味和适口性。 是分不开的。由于目标产物转化效率低,对培养条件要 求严格且对环境因素适应性差,发酵往往效果不理想, 因此混菌发酵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2混菌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姚晓红等(2005) 用酵母菌y-021、y-028、乳酸菌 郑裴等(2009) 发现豆粕经过植物乳杆菌发酵后, 豆粕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得到有效的降解,尿素酶活性 降低了55.50%,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降低了55.44%。蛋 白质量含量增加了13.43%。吴胜华等(2009) 从12株 Lc三株菌混合发酵豆粕,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被完全 去除。马文强等(2008) 通过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 菌、乳酸菌对豆粕进行混合发酵,结果表明:发酵后豆粕 中粗蛋白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3.48%(P<O.O1),粗脂 肪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8.18%(P<0.O1),这和任莉等 (2010) 报道一致。磷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55.56% (P<O.O1),氨基酸的含量比发酵前提高了11.49%,钙的 含量稍有降低,差异不显著。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 豆粕中的其他抗营养因子得到了彻底消除。 8 ・ 酵母菌筛选出一株优质的酵母菌进行单菌发酵,结果表 明,在发酵条件合适的条件下,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 抑制因子的含量下降显著,其发酵后的降解率能达到 56.2%左右,小肽含量提高了4.3倍。陈洁梅等(2011) ・ 南毒粒兽蓬蒸 2014年(第35卷)第4期 蔡国林、杨旭等人(2008) u-用实验室筛选出来的酵 1:1、发酵温度为25℃±5℃、pH为7.0±0.2、接种量在 母WXA和乳酸菌WXB进行豆粕固态发酵,研究对豆粕 2%~2.5%、发酵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发酵豆粕中的抗营 进行发酵后对豆粕的营养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发 养因子被降解的最多,发酵效果最理想。吴胜华等 酵豆粕中的粗蛋白含量从46.2%能够提高到49.7%,赖 (2009) 用酵母菌单菌固态发酵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 氨酸含量提高了7.91%,蛋氨酸含量提高了20.34%, 制因子的含量下降显著的发酵条件为,接种量为6%、料 1 000 Da相对分子质量以下的小肽占可溶蛋白的比例从 水比为1:0.9、自然pH(6.8)、温度为30℃、发酵48 h。 发酵前的19.2%提高到了54.2%,棉籽糖降解至0.1%,水 付弘贽(2008)…研究利用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 苏糖被完全降解。而邝哲师等(2007)Il1]的研究则表明, 杆菌、植物乳酸菌、酪酸梭状芽孢杆菌四种菌种进行单 豆粕经乳酸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发酵后,抗营养因子 菌发酵试验,研究接种量、含水量、发酵时间对各菌去除 得到了有效降解,尿素酶活性由原来的0.353 mg/g・min 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酸、脂肪氧化酶、凝集素等 降低到0.021 mg,g・rain,棉籽糖含量也降低到0.50%,水 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在料水比 苏四糖的含量也降低到0.05%,粗蛋白质含量升高,达 1:1、接种量9%、发酵48 h条件下对豆粕中胰蛋白酶抑 到50%以上,蛋白质分子也由大分子量降解为小分子多 制因子及植酸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5.36%和83.45% 肽,除赖氨酸含量略有下降外,其他氨基酸含量都略有 (P<0.01),此条件下脂肪氧化酶(1oxl、lox2)也被完全灭 升高,尤其是苏氨酸含量上升4.15%。 活(P<0.01)。枯草芽孢杆菌在料水比1:1.2、接种量9%、 付弘贽(2008年)O1研究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 发酵48 h条件下对凝集素的去除率达到90%(P<0.01)。 孢杆菌、植物乳酸菌和酵母菌分别以6%、4%、4%和4% 而枯草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植物乳酸菌和酵母菌 比例接种,能够最大程度去除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 分别以6%、4%、4%和4%比例接种混合发酵豆粕,其最 子、植酸和大豆抗原蛋白等主要抗营养因子,去除率分 佳发酵条件为料水比1:1~1:1.2、发酵温度37℃、起始pH 别达到75.89%、86.7l%和100%。混菌发酵组合去除各 自然(6.5)、发酵时间60 h,在此条件下,豆粕中胰蛋白 抗营养因子效应中,枯草芽孢杆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对胰 酶抑制因子去除率达79.44%,植酸含量去除率为 蛋白酶抑制因子去除效果分别达到极显著(P<0.01)和 90.62%,凝集素含量去除率达99.69%,脂肪氧化酶loxl 显著(P<0.05),优于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水平。而枯草芽 去除率达90%,而脂肪氧化酶lox2则被完全灭活。大豆 孢杆菌和酵母菌对植酸的去除效应则显著(P<0.05),优 抗原蛋白去除率达到100%。小肽含量也由2.7%增加至 于乳酸菌和蜡样芽孢杆菌,各菌在去除脂肪氧化酶、凝 11.98%。 集素的效应中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姜丹(2011) 姜丹(2011)[21研究表明对于豆粕中的粗蛋白和胰蛋 研究表明在接种比例为酵母菌A一1(产朊假丝酵母):酵 白酶抑制因子影响最大的菌种是酵母菌A一1,在9%接 母菌B一1(热带假丝酵母):酵母菌C一1(啤酒酵母):木霉 种量、料水比为1:1.2、发酵时间为48 h的条件下提高粗 S-1(康宁木霉)为6%:6%:4%:2%的时候粗蛋白含量提 蛋白的含量和降解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效果最显著,木 高最显著,同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此接种比例下被降 霉在6%接种量、料水比1:1、发酵时间72 h的条件下对 解的最明显,粗纤维在木霉6%的接种比例的时候去除 豆粕中的粗纤维降解最显著,酵母菌B一1在6%接种量、 率显著,综合几种影响因子共同的发酵效果,混合菌种 料水比1:0.8、发酵时间48 h的时候植酸的去除率在四 的接种比例是酵母菌A一1:酵母菌B一1:酵母菌C一1:木霉 种菌中是最低的。在接种比例为酵母菌A一1:酵母菌 S-1为6%:6%:4%:4%。 B一1:酵母菌C一1:木霉S-1为6%:6%:4%:4%的情况下,对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混菌发酵对豆粕中主要抗营养 于发酵后豆粕中粗蛋白、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的影 因子作用明显,且相对单菌发酵显现出较大的去除优 响最大的发酵条件在8%接种量、起始pH为自然 势,而这种作用和优势可能主要依赖于多菌种混合发酵 (6.68)、料水比在1:0.8~1:1、发酵温度在28℃~32℃、发 微生物区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作用。但混菌发酵 酵时间为48 h的时候,发酵后豆粕中的粗蛋白含量提高 过程中菌种问共生、竞争、抑制等交互作用受多方因素 最显著,而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植酸在此条件下被降解 的影响,且其作用机制也较复杂,有待于进一步的研 的最彻底;而降解粗纤维在pH值为9、料水比为1:1.2、 究。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所关注的影响物 温度为36℃、发酵时间为72 h的条件下降解率最高。 质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混菌比例和发酵条件。 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发酵菌种和发酵条件下产生 3发酵条件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及其营养价值的影响 的发酵豆粕质量存在差异,因此,优良的发酵菌种和适宜 姚晓红等(2005) 1在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中 的发酵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摸索,为更好的开发利用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表明,最优的发酵工艺为接种量 豆粕这种优质植物蛋白源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 为4%酵母菌y-021、2%y一028、乳酸菌Lc为2%、料水比 综上所述,微生物发酵法可有效分解和破坏豆粕中 1:1、起始的pH值选为自然环境下、发酵温度为30℃、发 的抗营养因子,这样就能降低抗营养物质对畜禽的影 酵的时间为72 h。朱曦等(2007)[12 利用乳酸菌、芽孢杆 响,增加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及吸收,从而提高了豆 菌和酵母菌共同作用发酵豆粕,结果表明在料水比在 粕的营养成分和饲喂价值。发酵豆粕的工艺简单,资源 2014年(第35卷)第4期 丰富,价格低廉,营养性好,消化吸收率高,它作为植物 源型饲料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大力推广应用发酵豆粕 纛 南需牲兽蓬 [6】尹慧君,宋俊梅.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 影响lJ1.粮食与饲料工业,2010,(12):56-一58. 作为饲料,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7]姚晓红,吴逸飞,汤江武.微生物混合发酵去除生豆粕 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JJ.中国饲料,2005,24:16—18. [1]付弘资.微生物固态发酵豆粕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 学,2008. [8】马文强,冯杰,刘欣.微生物发酵豆粕营养特性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08,23(1):121—124. [2】姜丹.微生物发酵对豆粕中营养物质和抗营养因子影 响的研究【D1.吉林大学,201 1. 【3]郑裴,吕峰,徐玉霞,程茂基.植物乳杆菌发酵豆粕及 其抗营养因子的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 63-64. [9】任莉,冯定远,陈志伟,黄寇庆.不同发酵条件对发酵 豆粕营养成分的影响[J】.饲料研究,2010,(1):37—38. 『lO]蔡国林,杨旭,曹钰,陆健.微生物发酵对对豆粕营养 价值的影响[J].中国油脂,2008,(10):21—22. 【1l】邝哲师,时明强,丘银清,黄小光,潘木水,张玲华.豆 粕抗营养因子的微生物发酵降解试验fJ1.中国饲料, 2007,22:27一-28. 【4]吴胜华,李吕木,张邦辉,韩景华.酵母菌单菌固态发 酵豆粕的研究 中国粮油学报,2009,(7):41—44. 【5】陈洁梅,熊娟,常磊,刘永萍,徐聪聪,余益耀.芽孢杆 菌在豆粕固态发酵中的应用研究fJ].饲料工业,2011,32 (9):15—19. [12]朱曦,田慧云.混合发酵去除豆粕中抗营养因子最佳 发酵条件的探究.养殖与饲料,2007,(1):44一-46. (收稿日期:2014一.02—15) 囊素的研 进展 在动物兰严.f,的犀Ill 宗玉霞,王文娟,张花菊 (河南省平顶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囊素是一种小分子肽类物质,对畜禽具有广泛的免疫学和生理学活性作用。为此,从结构、作用机 理、生物学活性、制备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对囊素相关研究进行介绍,以期为囊素在畜牧养殖实践应 用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囊素;作用机理;生物学活性;制备;应用 中图分类号:¥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一5090(2014)04.一0010-.-03 Hara等u 证明,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终产物大 部分是小肽,小肽能完整地通过肠黏膜细胞进入体循环 。 小肽吸收具有吸收快、能耗低、效率高、载体不易饱和等 优点,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的部分小肽具有调节机 体免疫机能,并通过生长轴调控动物生长,充分发挥动物 生产潜能的作用。 量。因此自囊素首次发现以来,便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在畜禽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1 囊素的种类与作用机理 1.1 囊素的种类 17世纪初Audahya从禽类的法氏囊中首次发现一种 天然活性三肽,化学构成为L—Lys—His—Gly—Nil ,,其组成 比例1:O.9:1:0.8,即囊素三肽,并且证明该物质具有诱导 前体B细胞分化的功能,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目前 为止囊素三肽是发现最早、研究最多的一类囊素,其作用 囊素是小分子肽类物质,是从禽类的法氏囊中最先 发现的一种活性肽。近400年的研究发现它与免疫有着 密切的关系,抗肿瘤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另外还有一定 的增重效果。尽管囊素最初是在禽类法氏囊中发现的, 然而囊素并无种属特异性,不仅对禽类具有免疫调节功 机理及功能活性等已经得到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并且 目前也已经应用到生产实践中。有学者发现一种囊素五 能,而且对哺乳动物及人类淋巴细胞也具有明显的免疫 学及生理学活性 。湛南辉等[4-51研究表明囊素分布非常 广泛,所以囊素的制备方式有较多的选择,不仅可以通过 肽,该五肽功能类似三肽,但报道较少,还没有得到广泛 的研究。 1.2囊素的作用机理 提取获得粗提物,也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等获得大量高纯 度样品。在生产实践中可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 囊素主要是通过促进体液免疫、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来提高动物的机体免疫力。囊素主要可能通过诱导B淋 巴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抗体的合成和分泌两种途径 实现的。囊素与细胞相互作用后,或与细胞膜上的受体 化率,促进体液免疫及调节细胞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 力,降低使用疫苗时造成的应激,显著增强免疫器官的质 瓣 _ ・l6 。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