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鉴赏1
《送别诗》
隋代: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送别诗》译文
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飞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送别诗》注释
著地:碰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1 / 19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
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作者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而我们今天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习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
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表面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因为隋炀帝姓杨 。
这又另一种解释:
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
2 / 19
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柳”,又与“留”谐音,故折柳赠别以寓挽留之意,从汉代以来便成为一种风俗。形于歌咏,北朝乐府民歌中的《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已饶有情韵。在南朝、梁简文帝、梁元帝、刘邈等人的《折杨柳诗》,也各有特色。然而在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之作,还要数隋末无名氏的这一篇最完美。
首联上句写柳条、下句写杨花(柳絮),读起来流畅自然,有如天造地设,略无人工雕琢痕迹。然而稍作分析,便发现词性、音调、意象、情思,又无一不对,实在是异常工丽的对偶句。看来作者已懂得调整平仄,上句开头之所以不用“柳条”、“柳枝”、“柳丝”,是因为第二字应是仄声。改用“杨柳”,“柳”是仄声,却未能表现“柳条”。而继之以“青青着地垂”,则万丝千条,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着地”,状柳条之长,把读者的视线由树梢引向地面。“垂”,表静态,以见风和日暖。“青青”,既写柳色,亦点时间。柳色由鹅黄而嫩绿而“青青”,则时间不断流逝,而今已是暮春了。
上句用“青青着地”状柳条之垂,下句用“漫漫搅天”状杨花之“飞”。杨花十分轻盈,如果风力较猛,便向一个方向急飞;如果风力甚微,便无依无傍,忽高忽低,飘来飘去。这里所写的正是日暖风和之时的景象。“漫漫”,写杨花飘荡,无边无际;“搅天”,写仰望所见。天空都被搅乱,则杨花之多,不言可知。由此联系上句,便知“青青”杨柳,并非三株五株,而是夹路沿河,傍亭拂桥,处处可见。于是,合一、二句看:由上而下,所见
3 / 19
者无非柳条青青着地;由下而上,所见者无非杨花漫漫搅天。而离愁别绪,也随之弥漫于整个空间。
第三句,紧承前两句,双绾“柳条”与“杨花”,却来了个出人意外、惊心动魄的转折:“柳条折尽花飞尽!”杨花再多,终归要“飞尽”的,这是自然规律。而万树柳丝,即使天天折,又怎能“折尽”?这两者合起来,无非是通过时间的推移,表现离别之苦、怀人之切。联系第四句,则无限情景,都可于想象中闪现于读者眼前。
“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一问,并不是面对“行人”提出的。怎见得?首先,第一、二两句与第三句之间,分明有一段时间距离。送行之时,即使俄延很久,也不可能把“青青着地”的“柳条”一股脑儿“折尽”,更不可能一直等到“漫漫搅天”的“杨花”全部“飞尽”。其次,临别之时,只能问行人“几时归”,怎好问他“归不归”?
《送别诗》鉴赏2
芙蓉楼送辛渐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赏析
4 / 19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
5 / 19
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新唐书》王昌龄本传称”其诗绪密而思清”。他的绝句大都有这一特点,此首也不例外,特别是”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细致精密,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所谓”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见于《宋书》卷九十二:”冰心与贪流争激,霜情与晚节弥茂”。这是刘宋时代”清平无私”、”为上民所爱咏”的良吏陆徽的话,王昌龄取用”冰心”二字,当表示自己与”厉志廉洁,历任恪勤,奉公尽诚,克己无倦”的陆徽志同。”玉壶‘‘二字见于鲍照《代白头吟》:”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是高洁的象征。此外,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的”周苛慷慨,心若怀冰”、姚崇《冰壶诫序》的”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牵于宦情”之意。王昌龄的这一名句不仅包蕴了”冰心”、”玉壶”、”心若怀冰”、”玉壶之德”等语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送别诗》鉴赏3
渡荆门送别
6 / 19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鉴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与北岸的虎牙山对峙,形同荆州门户。在到达荆门之前,李白应该在四川境内水流湍急的三峡中颠簸了好些天。诗的首二句虽平叙事实,其语气却是十分兴奋爽朗的。
荆门以外便是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故地,在三国时又曾是蜀主刘备起家的地方。诗人提到楚国这个历史地理的概念,自然能引起读者有关历史文化的一些联想。
7 / 19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 入.流四字体现出来。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野、 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描写的是明月与云海,诗人酷爱明月,在三峡地带,山嶂遮日,看不到水天相接云霞,幻生和明月高悬的景象。而江入大荒流后,水势平缓,月的倒影也能清楚地看到了,所谓上下天光(范仲淹),尤为可爱。而水天之际的云霞变幻,又使诗人如睹海市蜃楼的奇观。
前六句都著眼于初到荆门的观感,充满诗人对生活新天地的礼赞和陶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新鲜与喜悦之情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又不免使他心生缱绻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十字,是充满了由衷感激之情的。仍怜云云,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至此,诗人写出了初下荆门时他复杂感情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送别诗》鉴赏4
这是许浑在宣城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谢亭,又叫谢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这里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有名的送别之地。李白《谢公亭》诗说:“谢亭告别处,景致每生愁。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反复不断的告别,使丧失的谢亭景致也染上一层离愁了。
8 / 19
第一句写友人乘舟离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旧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个有名的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遂成为送别歌的代称。劳歌一曲,缆解舟行,从送别者眼中写出一种匆遽而指责的情景氛围。
第二句写友人乘舟动身后所见江上景色。时值耳目,两岸青山,霜林尽染,满目红叶丹枫,怜爱着一江碧绿的秋水,显得颜色格外鲜艳。这悄然之景乍看似与别离之情不大调和,实际上前者恰恰是对后者的有力反衬。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别离的难堪,大好秋光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借时辰的春色反衬别离之悲,与此统一机杼。这也恰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的艺术辩证法。
这一句并没有宽大写到友人的行舟。但通过“水急流”的描绘,舟行的迅疾自可想见,诗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夹岸青山红叶的江面上的情景也宛然在目。“急”字暗透出送行者“流水何太急”的心理绚丽,也使整个诗句所表示的意境带有一点逼仄崇高、骚屑不宁的`意味。这和诗人当时那种并不调和清闲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诗的前后联之间有一个较长的时光距离。朋友乘舟走远后,诗人并没有分开送别的谢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会。别前喝了点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绪不佳,竟不胜酒力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薄暮时分。天色变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面前的江面,两岸的青山红叶都已经覆盖在蒙蒙雨雾和沉沉暮色之中。朋友的船呢?此刻更不引用随焦急流驶到云山雾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苍莽黯淡,风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胧仿佛中诘问别时情景所觉得的惘然空虚,使诗人此刻的情怀特殊凄黯孤寂,觉得无法承受这种环境氛围的包抄,于是默默无言地独自从风雨覆盖的西楼上走了下来。(西楼即指送别的谢亭,古代诗词中“南浦”、“西楼”都常指送别之处。)
9 / 19
第三句极写别后酒醒的惘然空寂,第四句却并不接着直抒离愁,而蚀拷嗒写景。但因为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颜色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正相契合,夸耀读者完全摧残从中感改变诗人的萧瑟凄清情怀。这样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起直抒别情的难堪来,不但更富含蕴,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结尾别具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这首诗前后两联分离由两个不同时光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悄然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离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陪衬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送别诗》鉴赏5
历来送别诗多写离愁别恨,这首诗则匠心独运,撇开柔情,着重抒古今情。这就不落俗套,新颖别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诗吧。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
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
流尽年光是此声。
10 / 19
鉴赏
绿暗红稀出凤城。时值春暮,京城已是叶茂枝繁,故说绿暗;也已花飞卉谢,故说红稀。诗人选用暗、稀二字,意在以暗淡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凤城,指京城。友人辞凤城而去,诗人依依惜别,心情起伏不平。
暮云楼阁古今情。当此骊歌唱晚,夕阳西沉之际,引领遥天,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悠然联想李、杜二人的深情;瞻望宫殿(楼阁一本作宫阙),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油然兴起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暮云中的楼阁又映衬着帝京的繁华,自然勾起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惆怅。总之,诗人此刻脑海中翻腾着种种激情 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以及壮志未酬之情,而这些扭结在一起的复杂情绪,又都从京都洒满斜晖的暮景下透出,隐然有夕阳虽好,已近黄昏,唐室式微,摇摇欲坠之感。历代兴亡,沧桑百感,一时汇集,涌至笔端,俱由古今情三字含蕴其中。
还是这个古今情逗出了三、四句的抒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行人指眼前送别的远行之人。宫前水即浐水。浐水源出蓝田县西南秦岭,北流汇诸水,又东流入灞水,浐灞合流绕大明宫而过,再入渭水东去,故云。这川流不息的宫前水,潺潺、湲湲,充耳引起远行人的客愁,所以诗人特地提醒说:行人莫听宫前水。听字表明不忍听又无法不听,只好劝其莫听,何以故?
答曰:流尽年光是此声。古往今来,多少有才之人,为跨越宫前水求得功名,而皓首穷经,虚掷韶华;古往今来,多少有为之人,为跨越宫前水干禄仕进,而拜倒皇宫阶下,屈辱一生;古往今来,又有多少有志之人,驰骋沙场,立下不朽功勋,终因庸主不察,奸臣弄权,致使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而空死廊下。正是这条宫前水,不仅流尽了成千上万
11 / 19
有才、有为、有志者的大好年华,而且也流尽了腐朽没落、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国运。正如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说的: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词浑茫,韩诗杳渺,其长吁浩叹,则异曲同工。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不落窠臼,而写得蕴藉含蓄,凝重深沉,在于作者舍弃了歧路沾巾的常调,把错综复杂的隐情,友情,人世沧桑之情,天下兴亡之情,统括为 古今情,并巧妙地用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衰败景象衬出,收到了融情于景的艺术效果。诗的结构也是围绕古今情为轴线,首句蓄势,次句轻点,三、四句浓抹。诗意内深广,韵味悠长,令人读后回味无穷。
《送别诗》鉴赏6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题解
12 / 19
诗题“山中送别”,顾名思义,写的是诗人于山中送别友人。一般认为,此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期间。
送别诗一般都侧重写送别的过程,如送别时的景色、宴饮,送别时的殷殷话别、依依不舍,等等。而这首诗另辟蹊径,直接从送别之后写起。
句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诗人在自己隐居的山中送别了友人,太阳西落时,他掩上柴门。
诗歌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如此平淡,难道这场送别对诗人来说只是例行公事一般?
第二句又一下从白天送走友人,跳跃到傍晚关上柴门。在这段时间内,诗人做了什么、想过什么,诗里都没有说。诗人的内心,真的那么平静,没有生起一丝波澜?
有过离别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依依不舍,但离别后的独处,才更令人黯然神伤。此时,独自一人的追怀、遥想,反复的体味、咀嚼,都使那份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变得更加浓重,更加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必定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人只轻轻描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太阳西落,掩门闭户,这只是一个寻常得不能再寻常的动作,但却已经足以让我们浮想联翩:掩门之前,诗人是不是一直在思念友人?他是怎样打发漫漫白日的?白天终究还是相对热闹的,在继日暮而来的黑夜里,在周围一切都安静下来之后,诗人又将如何度过这漫漫长夜?
13 / 19
原来,诗人所有的不提不说,并不意味着是以平淡或者冷淡对待这场送别。送别虽罢,离情未罢,思念未罢,反而愈发沉重、绵长,无法排遣。“日暮掩柴扉”,是因为友人离去,孤寂无聊,再也没有往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那样的闲情逸致,也无心再去欣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山中晚景。独自掩门,无非是想让自己平静下来,静静地怀想,静静地沉思。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待到明年春天,青草就绿了,你还回来不回来呢?这是诗人掩门后的所思所想。《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感叹游子久去不归。诗人化用此句,可见直到日暮,他仍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友人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王孙归不归”,本应是相别之际询问友人的话,却成了诗人独自思忖之辞。他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对早日重聚的急切期待,都包含在这一句问话中。诗人默默自问,却无法自答。
明人唐汝询在《唐诗解》中将此诗解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友人之归期难必。”春草必定一年一绿,而友人的归来与否,却还有无数的未知和悬疑。想到这些,诗人大概要彻夜难眠了。
评解
王维五绝,极善于选取一种独特的情景片断,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传情达意。此诗即为很好的代表。诗写送别,却并不直接写离别情态,而是将笔触直接伸向别后,以别后情
14 / 19
景反衬惜别之意,构思非常巧妙。
全诗明白如话,看似平淡,却余味悠长,令人低回想象于无穷。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与别后的无尽思念,不著半字,却见于言外,深厚、真挚,令人神远。
《送别诗》鉴赏7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
15 / 19
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不仅由于写**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送别诗》鉴赏8
寒风在那年,吹着冻雨
充满磁性的两颗心
相吸在候机厅
大功率空调与厅外的寒风
形成冷热对比
温暖的空气让脸颊、似桃红
火烫的心,联动了唇色
充血了眼睛
起飞前的广播、替代了
16 / 19
送别的千言万语
深情的泪水预备在眼角
等待关键时刻滑落
紧紧地拥抱、安慰着悲伤
忍着!忍着!不自觉
泪水已滴在她的发间
她的感情湿透了我的胸衣
身体的颤抖让我无法平静
鸣叫的发动机、加剧着心痛
检票口的催促,撕开了粘着的身体
呆滞的眼、沉重的脚
拉不动的皮箱,爬进机舱
安全带紧紧代替了她的拥抱
17 / 19
机舱里,我目中无人似的孤独
嗓子发干、哽咽,牙关紧
鼻塞、眼肿
管不住的泪如断了线的珠
低头,让心情的泉水洒在大腿
不由己的身体,随机滑行
闭上眼,灵魂飘离了身体
感觉,沿跑道的右边全是她的身影摇摆的手,如放飞的白鸽
候机厅玻璃的反光挂满她
泪痕的余辉
我清楚的听见,她发狂的喊
我爱你!爱你!
18 / 19
她那纤柔的身体,飘进我的眼
在我充满泪水的眼眶中浸泡
游离、如仙女
飞越在机窗,同步在机翼
随我飘向天际
《送别诗》鉴赏9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9 /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