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40载港城经济展新篇

来源:九壹网
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

改革开放40载港城经济展新篇

徐庆书 肖贵奇

(秦皇岛市统计局,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国民经济和社会取得了很大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结合数据呈现四十年来全市的发展轨迹和突出亮点。

关键词:40年;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秦皇岛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7X(2018)08.0115-04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改革开放40年来,地处渤海之滨的秦皇岛逐步成长为拥有311万常住人口的地级市,成为驰名中外的一颗璀璨明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84年国务院确定秦皇岛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后,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市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深刻的历史性的变化。近年来,秦皇岛曾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中国北方最宜居城市、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最具爱心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等殊荣,是中国唯一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地级市。2017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秦皇岛更是一座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先后被列为国家首批服务业综合改革、旅游综合改革、创建创新型城市、智慧城市、信息消费、低碳城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向建设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一、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一)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

1978年秦皇岛市生产总值仅有8.06亿元,1984年为16.29亿元,1994年跃上100亿元台阶,达到136.95亿元;2006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34.36亿元;2011年跨越1000亿元大关,达到1070.08亿元。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1506.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55.35倍,年均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快速提升。1978年人均生产总值仅为392元,1986年突破1千元、达到1038元,2001年突破1万元、达到10578元,2017年达到4853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

(二)财政实力大幅提升

2017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8.55亿元,与1978年的1.01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3%。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不断增强,2017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2.70亿元,与1978年的0.71亿元相比,年均增长16.4%。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17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85.6%。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一)三次产业不断优化

1978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9.7%,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32.6%。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秦皇岛市产业结构发生了全新的变化。2017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3.3%,比1978年下降1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为34.6%,下降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2.1%,提高19.5个百分点。其中,1985年之后,“三二一”的产业格局得到稳固。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首次占到半壁江山、达到50.2%;2016年继续提升、达到50.8%,2017年达到52.1%。今后将沿着“三二一”的产业格局继续发展。

2018年第8期

115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

2017年,油料作物总产量9.29万吨,比1985年增长61.3%;肉类总产量37.60万吨,比1985年增长6.9倍;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308.79万吨,比1985年增长7.04倍;水产品产量37.93万吨,比1985年增长23.31倍。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71.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继2014年以来连续

(二)产业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巩固农业、电力、交通、邮电等基础性行业的同时,加大各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力度,建立了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结构体系。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第一产业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高效种植业、蔬菜、林果、畜牧养殖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结构,现代农业不断提档升级。2017年,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5.3%。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市委市政府把振兴第二、三产业作为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金属压延、粮油食品、玻璃工业主导产业向高端迈进。在促进交通运输、邮电、商贸、旅游业等原有优势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加快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业、旅游、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就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二、三产业加快发展,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17年,全社会从业人员164.9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0.64万人,第二产业38.64万人,第三产业55.70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2.8%、23.4%和33.8%。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2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5.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14.9个百分点。随着就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优化,劳动者队伍标准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特别是成为沿海开放城市以来,外资的流入、外贸的扩张,带动相关产业就业机会不断增加。近几年来,随着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更加广阔。

三、各行各业迅猛发展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秦皇岛市全面实行并逐步完善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生产能力大大增强。201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363.0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48.39倍,年均增长10.5%。

特别是成为首批沿海开放港口城市以来,全市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作物快速发展;畜牧业主导产业已成规模,抚宁生猪、昌黎毛皮、青龙肉鸡和卢龙肉羊4大主导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基本成型;绿色农业发展已见成效,一大批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得到成功推广;产业融合不断深入,现代农业园区和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全面提高,秦皇岛市成为全省唯一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市。2018年第8期

4年居全省设区市之首。

(二)工业经济跨越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大规模工业建设和技术改革的进行,全市工业步入健康发展的快车道。1978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仅为2.67亿元,2017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423.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02.86倍,年均增长12.6%,比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7个百分点。从结构看,产业结构稳步优化,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玻璃及玻璃制品和金属冶炼等主导产业迅速壮大,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1.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的贡献率达60.9%,对工业经济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动能转换逐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3个百分点。2017年,秦皇岛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市通过验收,在京津冀地区第一个获此殊荣。

从企业效益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持续好转、利润保持成倍增长。2017年实现利润总额9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倍,增速居全省第1位;亏损企业亏损额14.16亿元,下降54.2%,降幅居全省第1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比上年提高2.6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6.33亿元,增长1.2倍;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9.0%,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节能降耗成效明显,截止2017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已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三)投资建设稳步发展,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加速重点项目建设,投资建设成效显著,对全市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197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18亿元,1988年突破10亿,达到11.59亿元;2003年突破100亿,达到115.17亿元;2010年突破500亿,达到505.74亿元。201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0.50亿元,与1978年相比,年均增长20%。40年来,全市大量工业、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工业经济规模和产能迅速扩大,增强了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近年来,中秦兴龙产业园、威卡威汽车零部件北方基地试生产和宏启胜精密电子线路板项目等一批生产项目的开工投产,全市项目建设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投资比重自“十二五”末以来持续下降。201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为166.95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仅为19.1%,是“十五”以来的最低水平。建设项目投资比重逐年提升。2017年,建设项目投资706.4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80.9%;工业投资230.19亿元,占全部投

116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

资的比重为26.4%。装备制造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68.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倍;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完成投资9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和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投资均实现成倍增长。2017年投资效益系数达到17.9%,居全省第1位。

(四)贸易业繁荣活跃,旅游业蓬勃发展

消费品市场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为消费品市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社会供需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短缺经济时代已一去不返。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5.18亿元,比1978年增长209.02倍,年均增长14.7%。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热点不断更新。吃穿用等传统消费品比重下降,文化、娱乐、保健类商品较快增长,汽车、通讯器材等新兴消费热点热度不减。市场建设突飞猛进,城乡市场实现共同发展。1978年全市仅有2个消费品市场,截止2017年底,全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11个,成交额达到192.80亿元。特别是近年来,网络零售、城市商业综合体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对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面貌、活跃消费品市场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旅游业焕发勃勃生机。特别是以筹办第二届省旅发大会为契机,用30亿元政府基础设施投入撬动了300亿元社会资本,打开山海旅游景观走廊,贯通沿长城旅游环线,秦皇山海康养旅游度假区初具规模,旅游业实现新突破。2004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100万人次,2007年突破1500万人次。201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5000万人次,达到5255万人次,比1995年增长7.28倍,年均增长10.1%。其中,接待海外游客30.65万人次,年均增长11.1%。旅游总收入达到658.29亿元,比1995年增长31.4倍,年均增长17.1%。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145万美元,年均增长13.1%。

(五)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

全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出台一系列促进贸易和投资增长措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被确定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后,全市对外贸易规模、质量实现双提升,对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利用外资迈上新水平。1984年批准三资企业1家,总投资5万美元,合同外资3万美元,这是秦皇岛市对外开放史上第一个利用外资合同。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利用外资处于起步阶段,1984-199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336万美元;1992年之后,实际利用外资迅猛发展;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利用外资步伐放慢;随着2002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秦皇岛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步入新阶段。2017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22亿美元,与1984年相比,年均增长35.1%。

对外贸易彰显活力。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和建设开发区等重大战略机遇,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1989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仅为0.15亿美元,201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49.93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年均增长23.1%。其中出口总额31.81亿美元,与1989年相比,年均增长21.6%。贸易产品“优进优出”转型效果明显,出口结构继续优化。2017年,机电产品出口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56.3%。

(六)交通运输业成绩斐然,邮电业迅猛发展

百年老港成就辉煌。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港不断完善港口设施建设,不断由能源输出大港向综合性、国际化港口迈进,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水陆运输枢纽。1978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仅为2219万吨,2001年跨越1亿吨大关、达到1.14亿吨;2006年跨越2亿吨大关、达到2.03亿吨。201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为2.45亿吨,比1978年增长10.06倍,年均增长6.4%。

公路铁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初期,秦皇岛市公路数量少、等级低、质量差,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364公里。截至2017年底,秦皇岛市公路通车里程达926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18.54公里/百平方公里。2017年,公路货运量达到6684万吨,公路客运量达到1442万人次。秦皇岛市境内铁路通车里程达到481公里,主要有京哈、秦沈客专、津山、大秦、秦南、秦山、津秦客专等7条铁路。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1576辆,公共汽(电)车客运总量11898万人次;实有出租车4660辆,私人汽车拥有量达到62.10万辆。

民航运输业不断壮大。1985年4月,秦皇岛山海关机场正式开航,填补了全市无民航运输的空白。2017年,航空货运量506吨,客运量达到32.85万人。随着秦皇岛北戴河机场的投入使用,航空运输业发展提速,促进了全市经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邮政电信业突飞猛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大潮的来临,全市邮政电信业的规模容量、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都发生巨大变化。1978年,全市固定电话用户仅为0.29万户。2017年末,达到42.06万户,比1978年增长144.03倍,年均增长13.6%。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2017年末达到401.41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5.85万户。

四、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健康发展(一)居民收入大幅提升,生活保障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提高人民收入和改善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城乡居民收入保持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跨越。2017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注:自2004年开始指标统计范围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以前年度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全部职工)70753元,比1978年增长124.45倍,年均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795元,比1980年增长80.18倍,年均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63元,比1978年增长90.7倍,年均增长12.3%。

2018年第8期

117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改革开放40周年专栏

在全市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大环境下,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明显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2700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316元,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均实现成倍增长。198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高达59.9%,201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4.3%和26.4%。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2017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1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9.46万人。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600元,全市筹资总额达12.84亿元。2017年末,全市5.32万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二)科技事业取得丰硕成果,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努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坚持将科技创新作为增强动力的关键点。2017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13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12家,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968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4833件和3021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1件。全省首家“外国院士工作站”在秦皇岛市挂牌成立。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651项,其中,268个项目获得国家、省7522.8万元资金支持,15个项目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励;成交技术合同236项,成交额0.96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不断强化文化产业发展理念,依托秦皇岛的自然文化资源,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全市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及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的成功举办,有利地带动了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秦皇岛市已经建成渔岛文化产业基地、中俄文化艺术合作产业园、北戴河怪楼文化艺术片区、北戴河艺术村落、亿维动漫产业基地等多个文化产业项目。201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8个,剧场、影剧院1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文化站106个,完善提升村、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场所)2252个。县级以上广播电台5座,对国内广播节目11套。县级以上电视台5座,电视转播台5座。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88%,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4%。

(三)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医疗卫生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积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初步形成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教育体系。1978年,全市只有1所高等院校,在校生只有446人。至2017年末,普通高等院校13所,招生数4.91万人,在校生达到15.3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也由1978年的9所增加到45所,在校生由1978年的0.31万人增加到3.48万人。基础教育资源不断优化整合,普通中学由1978年的497所减少到156所,招生数4.82万人,在校生13.24万人;小学由1978年的18422018年第8期

所减少到419所,在校生20.22万人。年末共有各类幼儿园396所,在园儿童7.9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招生数91人,在校生552人。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破解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大力实施“全面改薄”工程,截止2017年,累计竣工学校331所,4个教育集团正式成立,主城区12所中小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改扩建幼儿园25所,青龙营养餐工程惠及4.29万学生。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整合和吸纳卫生资源,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全面建成门类齐全、专业性强、服务周到的医疗卫生体系。2017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502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7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11个,乡镇卫生院75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年末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8529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33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448人,注册护士8847人。19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9个医联体组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110.9万人。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以“十三五”规划“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持续推动高端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度假、新型生物工程、医疗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北戴河肿瘤医院、秦皇岛广济医院开工建设,北医三院北戴河国际医院成功落户,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科研和质检分支机构落成运营,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四)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纷呈改革开放以来,秦皇岛市充分利用地理区位独特、滨海气候适宜、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特别是近年来,以“绿色秦皇岛生命健康城”为主题,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秦皇岛市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和核心竞争力。2017年,全市完成营造林面积34904公顷,其中,人工造林面积27443公顷。新封山育林面积6377公顷,退化林修复面积1045公顷,森林抚育面积8652公顷。完成林业重点工程三北工程12199公顷,沿海防护林工程9618公顷。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总天数365天,二级以上达标天数268天,达标率为73.4%。制定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1+18”政策体系,淘汰落后燃煤锅炉,完成8093户气(电)代煤改造。整治“散乱污”企业944家,推广新能源汽车2981标准车,PM2.5平均浓度下降4.3%。深入推进河长制,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集中整改污水处理厂19家,关闭搬迁畜禽养殖场933家。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100%,海水浴场水质一类标准比例达99.4%。严肃查处了一批环境违法案件。园博园建设和栖云山生态修复扎实推进,完成14座公园游园建设改造和22条道路绿化工程。植树造林51.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1%。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今的秦皇岛,正步入新时代沿海强市、美丽港城和国际化城市建设的新征程。我们坚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秦皇岛市必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注:文中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118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