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
——对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
摘要: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有较丰厚文化的地方,被誉为“文化之乡”。但该市城乡基础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本文将对其原因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乡差距,基础教育,兴宁市 一、文化之乡、粤东宝地
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发达,工商业较为兴旺,有多条国省道和高速过境,是闽粤赣三省商品集散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兴宁市辖区面积2105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在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出过四十五位大学校长和五位院士,有着“大学校长摇篮”之称。但当地经济水平发展在广东相对落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18元,比增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5元,比增3.2%。这些数据在我国城市中居于中下水平,与繁荣的教育显得相当不对称。
二、兴宁市教育体系
兴宁市在校中小学有在校学生逾16万人,教职工1.15万人。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兴宁市共有450所学校,其中普通教育439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成人教育2所。数量庞大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兴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等级学校
兴宁市拥有的等级学校不多:梅州市一级学校以上级别的高级中学有:兴宁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市重点),田家炳中学(省一级、市重点),沐彬中学(省一级),宁中中学(省一级),兴民中学(市一级),水口中学(市一级),其中兴宁一中和田家炳中学是市民公认的重点中学;重点初级中学有:实验学校,沐彬中学,兴民中学;重点小学有:实验学校,一小,二小。
(2)、重点学校
兴宁一中是梅州市重点高级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是拥有兴宁最优秀教师、最优越教学设施和最优秀学生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秀成绩的高级中学。先后出过“一桌两院士” 王佛松和汪懋华,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东省长黄华华等一大批知名校友。
第1页,共4页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3)、分布格局
大部分等级和重点学校都聚集在兴宁市区,而且仅有的3所公办等级职业技术学校也坐落在市郊区。单从这方面来看,兴宁市的学习布局是不太合理的。
三、教育存在城乡差距的影响
兴宁市的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1)、教育资源
兴宁市区的学习都有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室,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有专门的实验室。而在兴宁农村地区来说,教师上课的设备可能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像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在农村是见不到的。而初高中的理化生的实验课也因为没有实验设备而没有动手操作的。所以说目前的教学设施是远不能够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的。
(2)、教师待遇差距
在向你,城乡教师在各方面的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城区教师各种福利都比农村教室好;而且基于城区学生数量多,诸多学科教师都在课外给学生提供有偿性的补课。
(3)、受教育机会不均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是城乡学生之间的最根本的差距,也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招生方面不公平:兴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市民心中是在市区四所高级中学中是最差的,但即使它在城里最差,农村的高级中学也无法与它相提并论。兴民中学是兴宁唯一一间有着两个招生标准的学校。城乡各一个招生分数,而且通常农村招生分数要比城里高上百分。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还表现性别方面上,重男轻女,这在兴宁这种山区县市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外出务工的女性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而且有一部分还是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家里不供或者是为家里的男生继续深造而外出务工的。
除了上两条表现外,择校也是在现行招生制度下的一种极其不合理的产物。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区制止这种现象。但时至今日,择校生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更加白热化。就以2009年兴宁一中招生情况来看,计划招收1650人,其中择校生412人,占到25%,但实际招生总人数远远
第2页,共4页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不止于此,为1930人,其中择校生680,占35%。09年兴宁一中择校费最低价位15000元,低于一定分数的另算。保守估计,09年择校生为兴宁一中带来了1020万元的收益。15000元,在城市居民中也许就是几个月的工资,而对于兴宁年纯收入才刚过5000元的大部分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此可以说择校生是专门为城市居民和一部分较富裕的农村居民开设的。
四、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县域都是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有: (1)、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的县里边,差异更加明显。县域主要往县城发展,城市则主要集中在市区。由于兴宁本身就地处山区,因为交通不畅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城市的发展。
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
虽然兴宁市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7%,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投入到城市,这种作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在国家免农业税之后,乡镇的财政收入更加困难,却还要承担本地镇办中小学的的筹资任务。近几年,由于要支持全市校园网建设、兴宁一中申办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学校设施达标化等教育项目的建设资金,市府公布的数据表明,教育负债已经达到2.5亿元之巨。这个金额相当于兴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府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拨给重点学校。还有就是现在社会上精英教育的导向作用:县有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有重点班,这些都是在社会各级选择精英教育路线的结果。使得不仅城乡教育差距拉大,而且城里又分各类学校。
五、对以上产生问题做出的建议
城乡教育出现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模式所产生的经济差距决定的。但是在县域这个地方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平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即当地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在继续巩固教育大发展的同时,努力缩小过去形成的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如果不能做到的话也不能继续人为扩大教育差距。再有就是要提高目前教师的待遇,目前整个梅州的教师分为几个级别:市直属的、县城镇的、农村的和代课的,这其中最好的是市直属的,月平均工资有三千多块,而最差的是代课的农村教室,月平均工资仅四百多元;而在福利方面各级别的差异更加大,这也是为什么要平衡教师待遇的原因。再有的方面就是要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目前兴宁市每年输送大中专生四千多人,而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兴宁籍的
第3页,共4页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专家、教授有三千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六十多名,院士五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两百多人。虽然兴宁市出了这么一大批人才,但他们就像过去的华人华侨一样,只在物质上贡献,极少有人回报乡邻的,这些也是和兴宁市的落后分不开的。在其他城市,政府纷纷为专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他们为本地服务,像深圳提供户口、住房和各种福利待遇,也使得深圳的发展有着可持续的潜力。
从这几方面的情况来看,兴宁的基础教育仅仅是起到了为其他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初级的技术工人的作用。所以兴宁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回流机制,这并不是倒行逆施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且努力发展本城和平衡城市间日益拉大的差距做出的有益的贡献。单从这里可以说,人才回流必然会加快兴宁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而这也就会对兴宁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好的作用。
六、结论
兴宁市近几年的教育成绩虽然颇多出彩之处,而且基础教育搞得完整而且扎实。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也暴露出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为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地位、分布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等。导致这些差距主要是受到城乡二元模式下的城乡经济差异、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和目前社会上精英教育的不良导向作用的影响。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等措施,才能有利于缩小兴宁市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陈略宇:兴宁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兴宁市教育信息网:兴宁教育概况
第4页,共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