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小抄 Word 文档 (2)

来源:九壹网
1、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

济、社会历史条件。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③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2、 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①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矛盾双方处于平衡时事物才展

现和谐状态②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结果

3、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

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4、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

变是相互渗透的。注:质量互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注意掌握适度原则。

5、 辨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

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如何理解辨证的否定: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以及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否定

6、 意识的能动作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

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该注意什么:①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

律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③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

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

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两者不能分开。

10、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上升,应该具备两个条件:①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1、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所具备的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

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2、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

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①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

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②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的检验条件性。

14、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②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永远也不会完成。 15、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6、社会意思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⑴含义: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天

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⑵表象: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7、价值规律定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

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价格运动(商品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18、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19、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

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0、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1、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①绝对剩余价值: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

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指由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2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生产的全球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经营的全球

化 含义: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②跨国公司的发展③各国经济体

制的发展

25、经济全球化的后果:(1)积极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

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优势地位,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利用这一机会增强了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⑵消极方面: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拉大②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和经济全球化同

时发生③国家内部和过境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④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但是若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则会加大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 26、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②经济基础和

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关系高度和

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要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