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来源:九壹网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初探

作者:陈光泉

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0期

云南省广南县第三中学校 陈光泉

【摘要】如何落实教育部制订的课程改革方案,是高中语文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不断探索,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探讨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法,是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从新课改的标准出发,探讨了相关的教育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新课改

高中语文是一门充满生机与活力、兼具人文性与科学性、又富有趣味性的学科,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知识,但它曾因为紧扣高考与现实脱节而陷入困境。为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教育教学改革,也就是新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面对当前形势,高中语文新课改该何去何从,语文课堂教学又该如何进行呢?在此,略谈一些个人的浅薄认识。

一、明确教学目标

要上好一堂课,一定要先明确自己这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因为它决定着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的方向与路线。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置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课一得,得得相联。这样,既落实了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训练,又形成了知识的系统性,保证了语文素养的全面养成。简单地说,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于课堂环节的落实,而课堂环节的落实则取决于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教学中,重点应围绕新课程设定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开展课堂教学。

二、幽默风趣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要让学生喜欢你的教,乐于去学,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就具有极大的作用。由于每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气氛,都有特定思想要表达,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中尽量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特定的情境中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出文章内容,自觉或不自觉地进入角色,产生角色效应。这就要求教师用语言将其带入特定氛围中。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就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如果教师语言平淡,词汇不丰富,没有优雅的谈吐,就不易将学生的“情”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就显得沉闷,教师教起来费力,学生学起来不轻松。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如何弹奏,就得益于教师的语言,教师能够将自已理解用风趣的语言导入、讲解,学生们像听音乐一样慢慢入戏,这就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慢慢地学生就爱上了语文的学习。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

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祝福》时,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性的作业:“作者以‘祝福’为题,而写的主要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谁才是

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请同学们搜集资料,进行探究,找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写一篇小文章。”方法指导:①以三至五个同学为小组,搜集相关资料;②汇集资料,小组分析、讨论;③综合意见,形成报告,写成一篇小文章。自始自终,学生的兴趣都很浓,完成的质量也较高。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学生准确的把握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明白了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

四、以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提高

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主人,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而再提高。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如利用课前五分钟时间开展朗读、演讲、赏析等活动;利用周日等休息时间开展合作式查找资料活动,利用活动课时间开展搞课本剧活动。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无论多么麻烦,他们也没有丝毫的怨言。老师要敢于从台前退出,转入幕后,把学生推到灯光之下,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尽情展现自我的风采。

各项语文活动,它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不定期举办欣赏优美的汉字、成语知识竞赛、书法比赛、高中语文课本读·讲·演大赛、作文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活动的形式解读语文的内涵,扩大语文的外延,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大语文真正进入教师、学生教与学思想的深处,稳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人文学习氛围。

五、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思维结构,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过程,由演绎、归纳、联想、类推、想象、感悟等几种要素及其关联方式构成思维结构。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于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培养语文学习的方法,传统的语文课题教学只重视语文知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的运用,具体表现课堂教学中起初讲解所要学习的概念和原理,而后再让学生去做一定的练习,尝试去解决有关的习题。这不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结构的建构和训练。建构主义要求课堂教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有效的思维结构。我们可以针对所要学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知识与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但这都不应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而应配合,促进他们对问题的解决。

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数事实证明,“问”是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切入口。有人说,学习的过程是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中,教师适当做以点拨和补充,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效果会截然相反。

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既要看清语文教学的现状,又要对改革充满热情,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改革之路,相信语文教学的未来会更加灿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