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方法
1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重两头轻中间:忽视了大多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常挂在老师嘴边的一个短语就是“提优补差”,提优是为了让优等生能够“吃得饱”“吃得好”,能够为班级在各种竞赛中增光添彩;补差是为了不让学困生拖班级后腿,而往往把“提优补差促中等”里面的“促中等”给忽视了。所谓中等生,是指由于思想意识、行为习惯、认识能力、价值取向、个性情感、意志和学习状况等原因形成的,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自我价值观念淡薄,定向、定位偏离自我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中间状态特征的群体,是教育教学中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的群体。更是指班级中在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对于优等生,教师表扬奖励,对他们期望殷切、望生成龙;“后进生”由于消极性比较明显,教师也往往予以特别关注,采取“倾斜政策”给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其实他们完全具有转化成为优等生的可能,而他们得到的关心、教育、培养不够,造成各方面表现一般,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
1.2静默的大多数:等待发现与挖掘的金矿。“静默的学生”是指课堂上不发言或不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课堂中,面对教师提问,大多数学生也是低头不语,许多时候课堂都是教师和几个学生的“舞台”。分析其原因:①有的学生对老师的讲解不明白,所以不举手;②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我自己会了就行,没有必要举手;③自信不足、缺乏交际与合作技巧以及中国文化中“言多必失”、“害怕丢脸”等传统观念是学生课堂沉默行为的主要原因。其实这个“静默的大多数”是一个“含金的脉矿”,等待着每一位教师去发现与挖掘。
1.3重第二课时轻第一课时。“成本”土壤的流失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语文教师而言,平时执教“家常课”很难回避“第一课时”。然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经常被大家忽略,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我们平时听语文课,会发现无论是观摩课、示范课还是评优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少执教第一课时的;我们大部分老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是先导入课文,然后是学生字,指名读课文,象征性地让学生评评读得怎样,最后是写字,按照一个相对固定的机械的流程下来,没有生动鲜活的东西。这样的课,老师基本上不需要怎么备课,学生不用听就可以猜出老师下面要干什么,因此大部分学生是在“忙里偷玩”。这样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教学失去了激情,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的教师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忘记“成本”的投入。
2运用长尾理论,让阅读教学独放异彩
2.1一个也不能少:让每个孩子发挥潜力、感染激情。当我们说起优等生,老师们可以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如上课如何专心,书写如何工整,回答问题如何精彩等;当我们说起差生,老师们可以滔滔不绝,大发牢骚,如作业如何偷懒,上课如何三心二意;可说起中等生来,竟会那么千篇一律,诸如比较听话、还不错、只要努力就有进步等不痛不痒的评价。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中轨学生最能得益于教师的期望,而快轨学生得益最少。”换言之是教师对他们期望的提高使他们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最大。只要有可能尽量让每个孩子发挥潜力,这些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中等生就像一块撂荒的土地,需要园丁播下希望的种子,需要用激励的语言、赞许的目光、温柔的动作、甜美的微笑去耕耘。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在抓“两头”的基础上,不要漠视中等生,让我们给这个被遗忘的角落以特别的关心,让我们用爱来温暖角落里孩子们脆弱的心,让我们把爱奉献给每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让每一片“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神采奕奕。
2.2开启静默的心扉:付出“成本”,收获“效益”。“课堂沉默”问题出在哪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破这个“僵局”,“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好多教师以此来达到所谓的教学完美,其间忽视了课堂生成。时间一长,学生的能动性受挫,最终只能“沉默是金”了,课堂“冷场”也就自然而然了,所以我们作为教师应该用心与文本沟通、与学生沟通,让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与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想说、敢说。沉默的学习者不等于是学习不好的人,教师不应该瞧不起他们;相反的应当耐心地对待他们,需要用一种人性化的方法去解决这一问题,并同情这些课上一语不发的人,倾听他们的沉默,找到沉默的原因,设法发现其背后的苦衷并帮助打破沉默,帮助这些不说话的同学恢复自信,相信只要努力,会让沉默的学生最终张开嘴巴,解开心理防线,最终获得可喜的“效益”。
2.3第一课时的期待:架起学习的桥梁。第一课时教学必须着力关注的一个目标就是学习生字新词。字词教学往往不是孤立的、零碎的、功能单一的,而是按照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组一组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学词语不是仅仅停留在认读和理解的层面,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活”了起来,能够利用词语拉动课文丰富的语言材料,引领学生透过词语在课文内容上走个来回,并且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如于永正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水上飞机》,于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字词的基础上,又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只是学习一篇文章的起始,而不是终结,它应该是联结学生第二课时的纽带和桥梁。因此,它还必须担当起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任务,应该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第二课时的兴趣和欲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