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而要达到这种教育目的,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道德修养,需要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才更有可能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以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教育环境为目标,探索多种教育途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育效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和宽容学生,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爱,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和爱,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合作、共同发展的过程。学校在建校初期就提出 “五带入,一严禁”、“教学五忌”、“十提醒”、“六个精心”、“教育学生六个学会”、“三不议论”、“三个方面”、“语言六忌”、“行为十忌”等,时刻提醒教师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努力工作。每个学期开学实行“全校老师承诺”、“班主任承诺”。学校还推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最喜爱的教师”、“优秀班主任”、“京源十佳师德标兵”等评选,组织开设教师论坛,通过多种活动激发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服务意识。现在,学校已经逐步形成了人人讲师德的舆论氛围。学生尊敬老师,老师关爱学生。师生之间逐步建立了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关系。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1
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和谐的校园文化可以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会对师生的道德情操、精神面貌和行为举止产生重要的影响。我校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从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和谐的人文环境入手逐步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1、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束花草都成为一首诗是学校环境建设的目标。学校侧重加大校园改造的力度,使校园环境清新幽雅、整洁大方。实验室旁悬挂着名人画像和科学画廊。走廊里有精心设计的轻声右行的标牌、门厅里有小提示板。在上面经常会看到如“风很大,为小纸片找个家,今天是母亲节,别忘了祝妈妈节日快乐”等,这些提示话语既给人以温馨和关爱的感觉,又默默地提醒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学校在教学楼二楼大厅设一架三角钢琴,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自由弹奏,课间和午休时,我们经常被学生们悠扬的琴声所陶醉,有的同学在弹,有的同学在看,形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学校还经常在此举办小型午间音乐会。学生们在吹拉弹唱中自娱自乐。不仅展示着青春的风采,也同时在身边感受美,体验美,自觉受到美的熏陶。
2、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学校一方面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为载体,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基本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弘扬校园先进文化主旋律,广泛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活动,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风格,使全体师生每时每刻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共享平等、宽容、理解、激励和关爱,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与学校和谐发展的统一。
走进学校大厅,你会看到学校各式各样的学生自己画的海报。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非常丰富。校园歌曲大赛、校歌班歌合唱比赛、主持人大赛、书法摄影比赛、风筝放飞比赛
2
等等、一年一次的文化艺术节中,学生可以感受古诗文朗诵的魅力,可以在课本剧大赛中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可以在午间音乐会中欣赏优美的世界名曲,可以在书市、跳蚤市场上把自己不需要的书或文化用品拿到学校展卖,体验小商人的乐趣等等。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学习跆拳道,古筝,琵琶、健美操,可以参与科技航模制作等,学校里的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吸收喜爱文艺的孩子,可以让孩子们在艺术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和发展自己。为了让学生从小感知我国艺术文化的丰富多彩,学校开设了陶艺、剪纸等十多门课程以及学习风筝制作、空竹技巧等几十个课外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对民族艺术的认识、熟悉、热爱,逐渐使学生和自己的文化传统建立感情和联系,启迪、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这些活动既渗透国学教育,又不断地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学校遵循课程改革的理念,将国学、艺术作为校本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氛围,每天早晨的中华美文诵读、每周一条传统格言,每周一次传统美德故事,每学期的“孔子与儒学”系列专题讲座等等,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情怀、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美德的教育。开展周末孝敬日活动,还结合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孝与礼”教育系列活动(记住父母的生日;为父母盛饭、端饭、洗碗、拖地等;给母亲梳一次头,给父亲擦一次背;多与父母谈心等),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们从小懂得关爱父母,回报父母恩情,懂得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觉得有必要把感恩这种美德活动继续开展下去让京源每个学生都学会感恩,懂得尊敬老人,孝敬自己的父母。
三、创造和谐的心育环境。
心理健康是形成良好品德的科学根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懂得关注健康、热爱生命,学会承受和释放心理压力,保持健康心态,调节心理平衡,促进健康成长是学校的重要任务。学校自建校初始,就招聘北师大心理系本科毕业的张郁茜老师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石景山区最早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张老师注重传授科学的自我
3
调控方法,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每年都开展新生入学的心理测试,性格和学习能力的分析等。根据测试结果,帮助家长和老师、给孩子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指导。学校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家长和学生还有教师开展电话、书信、面谈等多种方式的咨询。学校还经常组织各个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请张老师和其他的心理教育专家做心理健康的讲座和报告,努力塑造人人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小环境。在学校的校刊上设有“心语”专栏,里面介绍自我调适方法、心理咨询案例和刊登一些调查报告等等,倡导大家一起来关心自己、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提高心理健康素养,感受成长带来的快乐。
四、创设和谐的教育情境。
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和沟通心灵的桥梁。教育要真正进入孩子们的心灵必须要做到动之以情。在活动中,学校十分注重情境的设计。每年的退队仪式上,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任弼时的墓前,当音乐声响起,当同学们最后一次以红领巾的名义缅怀革命先烈然后轻轻摘下陪伴了他们7年的红领巾的时候都格外的激动,大家把红领巾轻轻折好,小心地收进信封,也把佩戴红领巾的童年岁月一起珍藏。在十八岁的成人仪式上,当家长和老师在烛光中祝福孩子们长大成人,当所有的老师用双手为学生们搭起成人门,让学生一个一个走过的时候,都令在场的每个学生为之感动。初二年级开展的“迈好青春第一步”的活动是一个让所有参加者心潮澎湃的活动。在 14岁生日班会上,孩子和家长围坐在一起。悠扬的音乐声中,伴着一声婴儿降生的啼哭,我们看见父母幸福的笑脸。看着孩子们儿时的成长的照片,父母的脸上洋溢着欣慰和喜悦。再看着一天天远离年轻的父母,孩子们的心里又有一些酸楚。14岁,孩子们开始意识到自己长大。当他们拆开信封,默默地读着自己的父母第一次写给他们的饱含深情的书信时,教室里静悄悄的。摇曳的烛光映红了孩子们的脸庞,让晶莹的泪光闪闪发亮。对亲情的感悟,对父母的愧疚以及父母的厚望和深情让孩子们激动不已,看过信后,家长和孩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在场的人们都被这里洋溢着的浓浓亲情所深深感动。像这样,创造浓厚的感情氛围,用真情打动人,使活动为学生和家
4
长所共同接受,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这项活动也因此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了全国素质教育创新活动奖。
五、构建和谐的教育网络。
影响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是构建和谐教育环境的关键。学校承担好教书育人的重任,家长履行好为人父母的天职,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的风尚,只有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密切配合、融洽相处、互为促进的和谐关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达到教育效果。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努力探索多方位的教育途径,积极构建校园、社会的教育网络。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实施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会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良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才更能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教育环境,为实施和谐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学校,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教育联系,特别是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这几年来,学校多次请到社会英雄模范人物来学校为学生做报告。如搏击长空的英雄孙凤阳、为国争光的楷模庄则栋、数学家王元院士、运动员桑兰、京城活雷锋孙茂芳等名人。每次的报告和座谈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把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或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物请到孩子身边,近距离接触会让孩子们对他们的事迹产生更强烈的心灵震撼。
家庭是学生最早体验教育的地方,具有特有的亲情教育优势、个别教育优势和融于日常生活中的关爱教育优势。学校积极促进家庭教育充分发挥,有效做到家校联合,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开展“学习型家庭”系列活动。我校从2001年开始,从每一届初一年级起开展争创“学习型家庭”系列活动,请孩子教家长学外语,倡导家庭成员一同
5
读书读报,建立家庭读书角、每月去一次书店或图书馆等。举办“亲子运动会”,让一家三口一起配合开展比赛。在创建活动中,每个班级把家庭分成几组,开展家庭互访活动,通过家庭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教育方法,家长得到了更好的家庭教育启示,使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民主氛围逐渐增强,也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越来越好的和谐家校环境。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实践,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和谐德育环境。师生文明礼仪蔚然成风,学生们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形成了善学、刻苦、协作、求实的学风,老师们爱生、善导、博学、创新,体现了健康、和谐、勤奋、进取的校风。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被评为获得“全国艺术教育先进校”、“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奖”、 “北京市绿色学校”、 “北京市中小学百所课间操优秀校”、 “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竞赛金奖,世界银奖”、“北京市中小学校园环境示范学校”、 “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等多项奖励。
实践证明,创建和谐教育环境是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基础。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进一步创新和改进德育工作,继续创建和谐的德育环境,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工作模式,力争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北京市京源学校
2006年12月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