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儿小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小班建构游戏帮兔妈妈搭建围墙活动案例

来源:九壹网


幼儿小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

小班建构游戏帮兔妈妈搭建围墙活动案例

一、活动背景

(一)游戏活动来源

小班绘本《小兔乖乖》讲到,大灰狼好几次冒充兔妈妈,去敲小兔子家的门,小兔子们险些被吃掉。一次,孩子们听完《小兔乖乖》,童童突然问我,“老师,兔妈妈为什么不搭建围墙呢?这样就不怕大灰狼了!”童童的建议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赞同,孩子们都希望能亲自给兔妈妈搭建围墙。为了提供恰当的材料让孩子们操作体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游戏让孩子们帮助兔妈妈搭建围墙,满足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相关能力。

后来,我选择了雪花片。小班的幼儿手部小肌肉不灵活,生活经验欠缺,游戏兴趣难以持久,而雪花片不仅质感很好,安全耐用,而且颜色多且鲜艳,直接刺激了幼儿的视觉神经,能有效地激发小班幼儿参与兴趣。并且,雪花片还能够促进幼儿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甚至还可以通过变化雪花片的插接方位,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二)游戏活动准备

分4个小组,每小组一篮雪花片(装有各种颜色),桌面玩具一套——兔妈妈、小兔子(长耳朵、红眼睛、短尾巴)、大灰狼。

(三)幼儿的前期经验

幼儿能利用雪花片进行简单结构的插接,比如插一条长长的毛毛虫等。

(四)教师预期

幼儿能用插毛毛虫的方法,搭几段围墙,并围拢,将兔妈妈一家围在里面,大灰狼在外面。

(五)游戏活动要求

用延长和围合的方法搭建出围墙。

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

(一)游戏导入

活动开始时,教师创设拟人化的游戏情境,通过与“新朋友”(兔妈妈、兔妈妈的宝宝)打招呼的方式,引导幼儿帮助兔妈妈搭建围墙,导入游戏活动。然后,老师借助围墙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围墙的形状,启发幼儿要搭得高高的,把兔妈妈一家围在里面,大灰狼进不去,小兔子在里面才安全。老师讲清楚游戏内容和要求后,再将游戏材料发放到各组,幼儿分组操作。

(二)各小组游戏过程

1.1组搭建月亮围墙

1组的小朋友忙着从篮子里拿出雪花片放在自己面前,桌子上、地板上花红柳绿,一片狼藉。张老师走过去轻声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妍妍说:“他们都在抢雪花片呢。”有的幼儿抢得多,有的幼儿抢得少,导致游戏无法进行。我赶紧走过去:“大家瞧,篮子里有很多种颜色的雪花片,我们各挑一种颜色的,帮助兔妈妈搭建围墙,好吗?”“好吧,那我要红的。”“我要黄的。”“我要绿的。”…… 孩子们各自挑选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不争不抢,游戏变得井然有序起来。最后,给兔妈妈围了一个月亮形的围墙。

2.2组搭建方形围墙

2组的小朋友看见1组的在选雪花片的颜色,他们也跟着选自己喜欢的颜色。洋洋用的是绿色,然然用的是黄色,钧钧用的是紫色……他们各自把雪花片用完后,搭建出了好几段围墙。洋洋提议把这些围墙靠拢一点儿,才能围住兔妈妈一家。于是,有的摆弄围墙,有的摆弄桌面玩具,让兔妈妈在里面,大灰狼在外面。不一会儿,比较方正的围墙总算造出来了。

3.3组搭建枪与围墙

3组的小朋友本来都在专心地搭围墙。过了一会儿,齐齐搭了一把枪,对着大灰狼射击起来,“你们看我搭的枪,几下就把大灰狼打死了!” 同桌的小朋友见状,先是投以羡慕的眼神,然后都纷纷动手拆掉快要搭好的围墙。

我急忙走过去,“哎呀,孩子们,怎么把围墙拆了?多可惜!”

齐齐说,“老师,我要搭把枪打死大灰狼!”

“这个主意真不错!如果有围墙的话,把枪架在围墙上射击大灰狼,会瞄得更准!”

我接着说,“要不先把围墙修补好,再把枪架在上面试一下?”

孩子们于是赶紧加入修补围墙的行动,不一会儿,他们也围了一个方形的围墙。

齐齐自告奋勇地要求第一个试枪。

4.4组搭建方形有门的封闭围墙

4组的小朋友在一起合作给兔妈妈建构围墙,他们有的传递雪花片,有的动手插接,但是他们只朝着一个方向建构。晴晴说:“这不像围墙,像一条毛毛虫。”“围墙是要转弯的”,澄澄也说。孩子们又是一阵忙活,让“毛毛虫”拐弯,然后围拢,孩子们高兴地喊:“围墙真漂亮,大灰狼进不去了。”

“可是兔妈妈怎么出来呢?它还要出去采蘑菇呢。”我看了围墙提出疑惑。

“兔妈妈会跳出来!”心语说。

“可是,兔妈妈跳不了这么高啊!”东东纠正道。

“那就开个门吧,兔妈妈可以从这里走出来”,澄澄动了动脑筋,将一端的围墙拆开来,搭成“门”的样子。

“对,这个‘门’平时只有兔妈妈才有钥匙,大灰狼打不开!”欣欣补充道。……

(三)各小组交流搭建经验

活动快结束时,老师请小朋友交流经验,分享搭围墙的方法。

1组的童童很高兴地介绍,“我们小组搭的月亮形的围墙!……我们先把雪花片各自搭长,然后,我、朵朵和涵涵的接成一条长的,程程和妍妍的接成一条短的,最后长的围成月亮形的外面,短的围成月亮形的里面,月亮围墙就搭好了!。”

2组的洋洋也不甘落后,“我们搭了方方正正的彩色围墙。我们先把自己的颜色搭好,然后合拢过来,就成围墙了。”

3组的齐齐很自豪地介绍道,“我们的围墙和他们不一样!我们还搭了一把枪架在围墙上!你们瞧,只要大灰狼一出现,小兔子就爬到围墙上用枪射击,大灰狼再也不敢来了。”

4组的澄澄很激动,一边演示一边介绍,“我们的围墙也不一样!我们不是合拢的,拐弯处是插进雪花片的(封闭的),它不会倒!并且我们还给围墙这样子开了‘门’!”

教师小结: “今天,大家给兔妈妈搭的围墙,有月亮形的,方形的,有配有枪的,还有搭了门的,兔妈妈都非常喜欢,大灰狼要是再想冒充兔妈妈去敲门可就难了!你们帮助了小兔子,开心吗?那我们下次再帮兔妈妈搭建更漂亮更牢固的围墙。”

最后老师指导幼儿拆下雪花片放进篮子,送回玩具架,方便下一次使用。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

(一)儿童发展的价值

在游戏过程中,每组幼儿通过拼插雪花片,使小肌肉的协调性、灵活性、精确性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促进了其身体方面精细动作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认知方面也得到一定发展。比如选不同颜色的雪花片,促使了幼儿对色彩的进一步感知和认识;再如,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搭建出月亮形、方形,还有带枪和门的围墙,又促进了其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在游戏中,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和情绪情感也得到了发展。比如1组由最初的争抢玩具,到渐渐懂得分享、学会合作,2组的看见1组的选颜色玩,也自主协商选颜色,3组的由快要偏离游戏主题到调整状态,坚持按原游戏规则创新玩耍,4组的在互动的过程中搭建出围墙的门等,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在自主协商、合作、分享等方面的社会性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几乎都处于一种积极、活跃、愉快、高兴、满足、兴奋、放松的状态,这促使了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教师介入的价值

在本游戏活动中,教师分别在1组幼儿争抢雪花片、3组幼儿用雪花片搭建跟游戏主题不相关的内容、4组幼儿搭建出漂亮的围墙的时候,共三次介入了游戏。

1组的小朋友在一开始便出现了争抢雪花片的现象,当时教师如果不及时介入,幼儿可能会因为争抢而发生抓扯或者用雪花片砸人等矛盾升级现象,不利于游戏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当时,老师的介入方式是,引导幼儿按颜色选雪花片,即根据幼儿直观形象的认知特点,用颜色规范他们的行为,这个方法简单有效,避开了争抢冲突,制止了不安全的行为,为幼儿营造了安全的搭建环境。

3组的小朋友在最开始搭建的时候,都在专心搭围墙。过了一会儿,齐齐很有兴趣地搭了一把枪,就在他拿着枪向大灰狼射击时,孩子们几乎都受影响了。老师考虑到整个小组快要偏离游戏主题了,于是很快地介入游戏,抓住齐齐对枪感兴趣这个点,引导他和组员再搭一个可以架枪的围墙,枪就会瞄得更准。老师的引导语无疑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点和游戏动机,所以,孩子们不一会儿就完成了枪和围墙,还争着试枪。所以,老师的这次介入,有顺应幼儿游戏趋势的作用,不仅没否定幼儿,还引导幼儿顺应他们的兴趣点搭建出了带枪的围墙。

4组的小朋友在自主协商、合作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强的,所以,他们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比较顺利地搭建出了封闭的围墙。但老师考虑到他们的拼插能力还有发展和提升空间,于是在他们完成封闭围墙而表露出无比喜悦的时刻,又及时给他们另一个小目标,即如何解决门的问题。这促使4组小朋友又继续合作、互动,最后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这次老师介入的价值,引起了儿童之间的互动和寻求问题的解决,促使了他们自身拼插能力得到了更高水平的发展。

(三)本次游戏活动中看到的问题

1.游戏中要培养幼儿正确的行为意识和规范

1组小朋友,在最开始游戏时,完全不懂规则,各自抢各自的,把玩具撒得满地都是。经过认真分析,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行为意识和规范。那如何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意识和规范呢?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及时指出游戏中的不当行为,加强对幼儿良好行为意识和规范的训练。

第二,灵活运用游戏内容和材料,规范幼儿的行为。比如在该游戏活动中,1组幼儿在争抢玩具时,教师考虑到幼儿直观形象的认知特点,刚好雪花片的颜色种类又和每组幼儿的人数相匹配,所以老师灵活运用颜色规范了他们的行为。

第三,还可以根据幼儿模仿性较强的特点,在角色游戏中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意识。比如,“小小交通警察”游戏中,扮演交警的小朋友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不能到处走来走去,要指挥交通车辆,不然就会发生交通故障;扮演驾驶员的小朋友不能任凭自己意愿驾车,更不能闯红灯,要听从交警指挥。再如,“娃娃家”游戏中,扮演妈妈的小朋友要像妈妈的样子,关心“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扮演孩子的小朋友要能理解妈妈的辛苦。

2.游戏材料的投放要密切关注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

幼儿由于自身兴趣、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身心发展水平等不同,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出的游戏效果就截然不同,这也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在选择、投放游戏材料时,应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知识经验和发展水平。

比如活动过程中,3小组的齐齐玩着玩着对游戏失去了兴趣,这是因为他不了解围墙特点,对围墙不感兴趣?还是缺乏拼插经验,操作能力不强?老师在材料投放方面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因为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似乎并没有错,觉得搭枪也是帮助兔妈妈的一种方法,并且对搭枪更有兴趣。如果老师当时没有及时介入,抓住他们的兴趣,顺应游戏之势,再结合游戏主题内容加以引导,有可能3组幼儿会偏离游戏主题,都搭枪或者别的什么去了。如果以后再出现这种中途偏离游戏主题的行为,老师还可以采取何种方法?既能做到既有艺术且豪无痕迹地引导,又不会扼杀孩子的潜能?这是值得我接下来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并且这一切也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基础之上的。

(四)本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1.建立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刚接触结构游戏时,根本不存在规则意识。常会为争夺同一材料而发生哭闹争吵现象,或将材料乱扔、敲打等情况。建构常规的形成,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活动。比如雪花片的整理,雪花片小,片数多,玩的时候容易散落,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和督促,游戏结束后,要主动将建构的成品或半成品拆开放进篮子,方便下一次游戏使用。常规的形成不是一时半会的功夫,需要幼儿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活动中去逐步遵守与体验,逐渐形成行为习惯。

2.创设富有情节的情境,导入游戏

小班的幼儿就其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操作能力都还不能自如地表现和发挥,为此,小班幼儿的游戏应更多地创设相关的情境。本游戏中,通过认识“新朋友”并与他们打招呼的方式,激发幼儿帮兔妈妈搭建围墙的愿望,引发幼儿的游戏动机,促使幼儿自然而然地进入游戏状态。

3.形成互动,提高幼儿的建构技能。

幼儿建构技能的提高,并不完全来自于教师的指点,更多地是来自于相互模仿和交流。本次游戏结束环节,孩子们互相介绍,交流经验,促使了建构水平的发展。比如当孩子们发现围墙原来还可以像3组那样配一把枪,还可以像4组那样拼插进去变出封闭的,许多幼儿在拆玩具收玩具的环节里,还在讨论如何搭枪,如何拼插出封闭的围墙……因此,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主动交流、相互模仿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里,幼儿之间形成互动,

取长补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现有的建构水平。

总之,建构游戏使幼儿在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究力、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游戏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给予幼儿更大、更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大胆想象、操作、游戏。同时教师也应细心观察,积极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对每位幼儿给予正确的指导、中肯的评价,促使幼儿的身心得到更和谐、健康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