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

来源:九壹网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和难点

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 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 导入新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

(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 (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

(4)“三军”指那三军?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第十三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讲授过程

老师: 我们在前面学习到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星火燎原,很快在全国敌人势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共产党人建立起了许多农村革命根据地并且在江西瑞金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无产阶级政权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对峙。这必然遭到南京政府的打击和围剿;蒋介石共前后五次对以瑞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围剿”。那么,有“围剿”就有反“围剿”,共产党人对此予以坚决的回击,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幅表格对五次“反围剿”进行一个了解。

通过这幅表格我们就会发现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正确领导下得以成功,而第五次反“围剿”却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下失败了。那么,我们反过来说这个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但为什么红军要远征?

学生答:由于李德、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党中央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老师:对,这就是长征的原因。“被迫战略转移”也就意味着长征正式拉开了序幕,同学在你的书上把红军长征的时间画出来,1934年10月。那么实行长征的是什么人啊?

学生答: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共八万人。

老师:好同学们书上划出来,标注一下,人物。现在,同学们来看这幅图,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地区前进。而在这时,李德、博古又犯了严重的错误,什么错误;盲目的逃跑,八万多人进行转移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仓皇出逃,走一步算一步,一路拼死杀敌,突破了国民党四道封锁线,等渡过湘江时八万人只剩下三万多人,五万多人血染沙场。当时,红军的鲜血染红了湘江,在之后的很多年湘江附近的居民都不吃湘江里的鱼,鱼都有一股血腥味。等渡过湘江以后李德、博古还要继续错误指挥,这个时候很多人对李德、博古的瞎指挥非常的不满。就在这时,毛泽东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于是红军渡过乌江向贵州前进,最终,到达了贵州北部的遵义。

在到达遵义后,红军得到了暂时的休整,党中央利用这一段时间对党内发生的事情和将来的方向进行了总结和计划。于是,在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好现在我们就来学习遵义会议。 首先是,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遵义会议的意义。

老师:在这里我们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有的同学就会问,是不是说的有点夸张,不就一次会吗;至于吗?同学们,至于吗?至于不至于,我们用事实说明。

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到1949年共经历了28年;如果,我们把这28年以遵义会议为界分为两段,正好前十四年后十四年,在前十四年中由于陈独秀、博古、王明等中央领导人指导失误,导致了大革命、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无数的革命志士位置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是,自从遵义会议后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共产党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所以,我们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好,遵义会议后红军继续转移,同学们来看图,毛泽东率领红军从遵义出发四渡赤水,把敌人托在屁股后头乱串,打乱了敌人的追缴计划,把敌人绕晕;唉,你晕了我走然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我们说,“毛主席用兵真如神”怎么个神法;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这就是用兵如神。天马行空,让敌人无处下手。那么,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都有它重要的意义,同学们在书上划出来。

巧渡金沙江后红军,红军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终于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注意到达吴起镇的是党中央和那一支红军队伍啊? 学生:红一方面军

好我们通过图片来再把这个过程看一遍。 但是,长征结束了吗? 学生:没有

老师:对,没有。在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与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甘肃的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标志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那么我们回到前面我提到的一个问题,毛主席的诗《七律 长征》中“三军过后尽开颜”,“三军”指的是那三军啊?

学生: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 老师:红军长征途中经过那些省份和那些河流? 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问题和困难? 总结红军长征的意义? 课堂总结:

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

欣赏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培养学生传承长征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伟大的共产党;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布置作业:1、遵义会议的内容,意义。 2、长征的意义

3、制作简单的红军长征路线图(主要的战役、事件、地点、河流)。 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