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学生身体素质论文: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九壹网
 运动能力论文:我国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近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下降与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本人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从事了十多年的体育教育工作,以自身的理解,简单剖析了学生身体素质下滑、体质下降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从而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运动能力 体质下降 体育教学 课外体育活动 健康

一 前言

近年来,学生体质下降与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2006年12月23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开启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我校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方针政策,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了“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活动和学生的晨跑活动。为了能深入持久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体育工作者就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从而督促和指导阳光体育活动能够按照其本质规律发展、蓬勃,切实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和健康。

二 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生怕孩子吃苦受累,把流传了几千年的“吃苦耐劳”的中华传统美德弃之脑后,这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特立独行的年轻人。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主要以文化教育为主,对孩子从小进行多种多样的课外辅导,课余时间几乎在校外课堂里度过。再加上害怕学生在体育课上出事故,学校和相关教师都无法给家长一个合理解释,无法对学生家长交代,因此,现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放羊式”教学,不敢轻易让学生参加体力稍强点的运动,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身体素质日渐下降。

2.学校体育课教学

传统体育课教学以传授技能为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健康水平的发展,学生缺少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对学生的体质下降和社会适应能力低等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现在高校普遍采取了选课制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受客观条件(场馆设施、体育器材等)的影响,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愿望,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必须上体育课而选择自己不喜欢的项目,从而使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仅以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对学生只进行

运动技能的传授,对学生培养终身体育和自主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思想意识的灌输较欠缺,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3.课外体育活动

中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虽说是有组织地进行,但多流于形式,更多的教师为了学生成绩的提高,为了自己所带班级的排名靠前,喜欢占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甚至体育课的时间进行文化教育。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则完全自主,学校一年中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多,包括运动会、学校组织的篮球赛、足球赛、“一二九”长跑等,这些活动只允许较少的一部分同学参加比赛,绝大多数学生的自主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生的早操也只是应付差事,学生应付老师,老师应付学校,难以培养起学生自主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 建议和对策 1.运动能力早期性

多数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认为,学生体质的好坏和学生本人的运动能力有较大的关系,运动能力较低的学生可能终身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有研究表明,运动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是4~8岁,这个时期学习运动技能可用较少的时间、较轻松的掌握所学技能,并提高运动能力。在儿童成长过程

中,经过十几年比较系统的学校体育的培养,使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日渐增加,逐步奠定喜爱体育运动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基础。建议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活动的空间,给孩子留下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回忆。

2.运动能力的持续性

我国中小学运动能力的培养还缺乏持续性。很多中小学的体育课和学生课外活动时间都被其他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补习别的文化课程,学生活动时间很难保证每天按时进行。有些学校为了学校的名誉、升学率,对于即将参加中、高考的学生更是如此,体育课基本就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文化课,尤其是数、理、化、外,这无疑对学生运动能力持续性的培养和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身体健康等问题带来直接的影响。

3.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要顺应时代要求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以教育部制定的教学大纲为主,开设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等项目,对学生来说,从小学到大学,始终学习的就是这些内容,没有新意,学生感到厌倦、枯燥。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尝试将体育项目由规定性向选择性发展,由传统模式向更贴近生活的模式转变,竞技与娱乐健身并存的方向发展,新的体育项目如轮滑、旱冰、攀岩、斗

鸡、定向越野等不断涌现。这些项目都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加运动的欲望,对锻炼学生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非常有利。

4.课外体育活动要与体育课堂互补

学生在闲暇时可以充分利用社区体育设施来改善学校体育场馆不足的问题。调查显示,目前学校所教授体育项目有86.7%不能进入社区的体育设施,建议学校与社区积极合作,做到资源共享。由学校给社区体育提供技术指导、咨询、组织规划等,社区体育为学校提供体育设施、场馆等,两者协调发展,互相补充,使学生在校有学习运动技能的机会,在校外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慈鑫.学生体质下滑家长输不起把运动让位于学习[n].中国青年报,2010.3.21

[2]李小伟.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推进会在重庆召开[n].中国教育报,2009.5.15

[3]章立早.关于中小学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若干问题[j].教育与管理,2008(12)

[4]李鹏程.对“三自主”教学模式与师生和谐发展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