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一多关系是哲学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来源:九壹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一多关系是哲学共同体的理论基础

作者:周鹏

来源:《新闻传播》2016年第04期

【摘要】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知识大爆炸,信息满天飞,速度超负荷,要全面系统掌握各种学科几乎不可能。就哲学而言,古今中外的哲学理论,和而不同,丰富多样,导致各个学科自话自说的不良后果。为了适应时代挑战,作者在专著中提出一多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进行深入分析,从当代社会发展现状进行论证,提出一元主导、多样并存的哲学共同体,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多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哲学共同体

浏览百家风采、扑捉学界风云、抓住观点所在、阐发哲学要义、改变传统体系和教条、以问题研究为抓手深入阐发,对读者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在许多著作中,由吕国忱教授、哲学博士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主义一元本质规定与多样存在形态及其关系研究(10YJA720023)的最终成果——《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问题研究》,由人民出版社2013年12 月出版,这是一部观点新颖、体系独特、信息聚焦的重要著作,在体系上具有逻辑推导和历史反思,在内容上具有理论创新和主题预设,在风格上具有抓住要领和全面展开的特点。在书中,以一元、多样为中心进行系统阐述,既有历史的回顾,也有对未来的展望,为即将到来的哲学共同体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

一元、多样(以后简称“一多”)不仅仅是现实范畴,而且是继往开来的哲学范畴。在专著中,从历史的角度入手,提出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开展了一多的关系问题猜想,探讨千差万别在统一中的存在。爱利亚学派重视一排除多,种子论排除一重视多,而原子论所讲的原子就是性质的一、数量的多,是一、多的统一,米利都哲学家留基波提出原子的形状和数量关系就是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说,“因为在所有的本原中,数在本性上是居于首位的……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整个天界不过是和谐与数而已。”“一时从单一分为众多,一时又由众多生成单一”①(p70-71、111)。按照恩格斯的说法,在各种各样的古希腊哲学中,差不多都可以找到后来各种哲学的胚胎和萌芽。到了康德,把古希腊巴门尼德的思维与存在合二为一的哲学样式,高度概括为现象界,把对立的哲学派别进行整合,实现由多生成一的辩证转化,达到了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过度。有代表性的黑格尔哲学,不满意康德把认识局限在现象的此岸,把彼岸留给上帝的不可知论,提出他的消解自然本体与精神本体的抽象对立,用概念世界达到主体客体的辩证统一,提出“花虽说具有多样的性质,如香味、形状、颜色等,但它却是一个整体。在这一朵花里,这些性质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缺少,这朵花的每一个别部分,都具有整个花所有的特性。”②(p30)虽然黑格尔通过概念实现了自然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缺乏当下与直接现实性,仍然具有一定的缺欠。恩斯特·卡西尔提出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历史,“都被看成是同一主旋律的众多变奏”。③(p91)用多与一的关系解释自己的思路,为哲学打开新局面。

本著作以古典哲学为背景,重点论证马克思以历史传承为线条,从对象化的角度分析哲学问题,通过中介的衔接,克服对立派别的抽象对立,实现不同派别的统一,使多通过辩证转化,实现一的突破。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局限,在实践的基础上,使传统对立的哲学派别达到了统一,为哲学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在1846年致安年科夫的信中指出:“由于蒲鲁东先生把永恒观念、纯理性范畴放在一边,而把人和他们那种在他看来是这些范畴的运用的实践生活放在另一边,所以他自始就保持着生活和观念之间、灵魂和肉体之间的二元论——以许多形式重复表现出来的二元论”④(p541) 当然,由于历史的不同、出现的问题不同,理论表达也有不同。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这部重要著作中提出哲学基本问题,《反杜林论》把对立哲学派别加以强化。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这部著作中,使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贯穿全书的始终,在此后的哲学发展中,把哲学对立作为不可越界的、自始至终的哲学基本问题,甚至使哲学对立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限制了哲学的与时俱进和多样性,束缚了哲学的全局化和现代化,这种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与当代时局的差距拉大。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施密特指出:“马克思在和费尔巴哈批判地较量之前,对认识论的僵死的二元论立场已感到厌恶了;这种二元论自笛卡儿以来就支配着近代思潮,而德国哲学已在思辨的基础上图谋克服它。”⑤(p119)就连在马克思之前的、作为马克思哲学理论来源的费尔巴哈哲学,也已经解决了类似问题。费尔巴哈指出:“把人分割为身体和灵魂,感性的和非感性的本质,只不过是一种理论上的分割;在实践中,在生活中,我们否定这种分割”。⑥(p209)这种思想,得到了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典哲学,吸取精华,抛弃糟粕,在实践的基础上消解了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彼此间的对立,通过实践的客观现实性吸取旧唯物主义的优点,通过实践的自觉能动性吸取唯心主义的特长,通过社会历史性实现哲学的逻辑、历史一一对应,使不同时空的哲学范畴自我界定,防止那些无视逻辑、历史的辩证关系而出现的语言拼凑和符号乱码,使传统对立的哲学派别统统成为哲学大家庭的一员,是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

马克思主义通过共产国际和苏联实例影响了我国,经过实践验证和理论传承,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因是马克思,中国文化又是吸纳马克思理论的承担着,这两者的关系是一与多、体与用的关系。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魏晋时期王弼的《老子注》进行了解释:“万物无形,其归一也。”在儒家学说中有天人合一、朱熹有理一分殊之说。《易经》所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之说。《易·乾·象》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法藏说:“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华严又海百门》卷4)在王夫子的哲学中,博大精深,对一多进行了深入研究,明确提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兼之富者,合万为一;一之纯者,一以贯万。”(《张子正蒙注》卷五)。他还说,“盖天下之理,一本而万殊,知万殊之原于一本。”(《四书训义》卷三十二) 宇宙万事万物皆“始于一,中于万,终于一。始于一,故曰:‘一本而万殊’;终于一而以始,而曰:‘同归而殊途’。”(《周易外传》卷四)他还说“始于合,中于分,终于合,以始终为同时同撰者也。”(《周易外传》卷六) “贞于一而通于万。”(《张子正蒙注》卷九)这些思想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一与多之间的辩证关系,或者说,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形成事物的属性,只有通过这种属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如果割裂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不能确定事物的本质,也就不能对事物的来龙去脉做出正确的回答。对此,阮籍说:“一气盛衰,变化而不伤。是以重阴雷电,非异出也;天地日月,非殊物也。故日:自其异者视之,则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达庄论》)

在当今时代,以重叠共识为主要内容,以智能机器和信息网络为主要交往形式,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促进资本和市场从国内走向世界一体化。科学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无论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还是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邵雍“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系辞》),逐步被全球化现代化的信息数字化所证明。宇宙大爆炸理论非常精确地证明了宇宙是由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原始状态不断膨胀形成今天的银河和各种星球,这就是由一转变成多,而这种多又受到一的约束和限制。凭空而降的陨石质料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宇宙其他星球具有差异性和共同性,是一与多辩证关系的生动体现。在宏观、微观、宇观,在有机物、无机物,在各个学科门类,在科学技术第三次革命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工业4.0高科技战略计划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和生产、物流的快速与便捷。科技的迅猛发展,缩小了地球上的时空距离,人们面对的世界变成了以科学参与为条件的对象化世界,这就像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的科学是内在的统一体一样,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才分成不同学科,但在本质上却不能打破学科间的链条。伯纳德·巴伯提出学科之间不能反唇相讥,而是携手合作;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佩里提出不同学科存在着分歧和不可调和,而现在形成融合统一的整体;美国当代哲学家莫尔顿·怀特也预见到:“当我们一旦弄清楚学科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而且没有一门学科可以称得起在认识分类表中占有一个惟我独尊的位置时,当我们弄清楚了人类各种经验的形式也和认识同样重要时:只有到那个时候才算打通最广义的、关于人的哲学研究的道路。”⑦(p243)在今天,科学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分门别类地对待各种学科,已经成为历史,只有正确面对相互交织一这个共同体包含着多民族、地域、利益、学科和意识互联互通,同时也使多种民族、地域、利益、学科和意识在一的框架下,和而不同、一多融合的社会现实中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问题研究》,以一元主导、多样并存为研究这一难题的踊跃开拓,是回顾历史、分析现实和预见未来的探索之路,是在新的制高点上开拓新的研究视域。虽然,在今天提出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意识共同体,以经济基础奠基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哲学体系,势必也会形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尽管在信息网络至今找不到哲学共同体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范畴和理论体系,本部专著还处在探索阶段,仍然存在许多待解之谜,但是打破自话自说的狭隘眼界,形成哲学解放的发展前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此书有极大的可读性。 注释:

①苗力田.古希腊哲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9. ②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56. ③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⑤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⑥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⑦莫尔顿·怀特.分析的时代——二十世纪的哲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简介:周鹏(1995-),男,江苏镇江人,本科;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