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卫调花鼓戏曾广为流传,可经过历史的长河,现如今发展的并不顺利,发展现状逐渐濒临灭绝。究其原因有多种,主要与其在戏曲艺术上自身先天的不足及政治经济对它的长期忽视有关。但作为“三花”艺术缺一不可的卫调花鼓戏,必须要提出传承和保护。
关键词:卫调花鼓戏;凤阳花鼓;保护;传承现状 (一)卫调花鼓戏背景介绍
自古以来,安徽淮河两岸的民间便流传着“三花”——花鼓灯、凤阳花鼓、卫调花鼓(花鼓戏)。这是地道的安徽区域文化,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独特的艺术形式,一直为广大老百姓所喜闻乐见。“三花”之一的卫调花鼓(又称“凤阳花鼓戏”)位于安徽省蚌埠市长淮卫镇,长淮卫古镇建于唐宋时期,是千年淮河的重要商贸、货物集散地。卫调原是当地的秧歌号子,卫调花鼓戏源自于花鼓灯,起初是花鼓灯的后场小戏,被花鼓灯吸收演唱。由于与舞蹈、锣鼓的结合,卫调演化为灯歌的曲式结构。在花鼓灯后场小戏里,为适应剧情的发展需要,卫调灯歌又突破原有的曲式结构发展成戏曲的唱腔结构,即而又演化成板腔体的各种小戏板式,在清代中期逐渐成熟为独立剧种。经常上演的传统节目有《吴汉杀妻》、《东回龙》、《西回龙》、《大隔帘》、《小隔帘》等70多出。2006年入列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卫调花鼓原发地艺术生态已成荒漠化的当下,由于地缘关系,怀远作为长淮卫近邻成为卫调花鼓主要流布区,境内河溜镇莲花村,对卫调花鼓原生态传承最为完整。
因卫调花鼓戏又称凤阳花鼓戏,且凤阳花鼓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史文化的沉淀,“三花”艺术中凤阳花鼓在全国的历史文化影响力最大,因此不少人将凤阳花鼓戏与凤阳花鼓混为一谈,但二者一个是戏曲一个是曲艺,在曲调上也无多少关系。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以“双条鼓”歌舞形式和曲艺说唱形式传播于全国各地,曲目有近百种20世纪50年代初,新文艺工作者对凤阳花
鼓加以改革,增加采用了一些新的表现手法,剔除了小锣,专用小鼓伴奏演唱,花鼓小巧玲珑,鼓面直径三寸左右;鼓条为两根一点五尺左右的细竹根。表演者单手执鼓,另一只手执鼓条敲击鼓面,\"双条鼓\"由此得名。而卫调花鼓戏前后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历史。卫调花鼓戏的女腔婉转抒情,采用真假声的演唱方法,善抒情述理,表现哀情;男腔高亢粗犷、平直多均分、善叙述。伴奏不用丝弦等音高乐器,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讲究“人跟锣,锣跟人互为帮衬”。解放前,演员皆为男性,女角由男性反串,唱腔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后,凤阳县人民政府曾两次抢救该剧种,先后两次成立凤阳花鼓戏剧团,并吸收女演员参加演出,他们将“凤阳三花”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创作出凤阳花鼓《全家乐》,成为经典流传至今。
(二)卫调花鼓传承与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城市化步伐加快,卫调花鼓戏原生态资源正在被侵蚀消失,传承发展成为一个重大问题。随着演出程式的变革,加之戏曲类艺术生态整体发展式微,卫调花鼓戏发展态势渐趋萎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严峻。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欣赏者的欣赏素质不够、表演形式的单一都是造成濒临失传的原因。至今,其形式内容仍与从前大同小异,这让卫调花鼓戏在翻新的土地上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许多年轻人对于凤阳花鼓的表演内容并不感兴趣,也无法产生艺术上的共鸣。卫调花鼓戏目前只有一种表演形式,而且由于戏种本身,每次表演都需要较大的场地,传播的难度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演出上才会出现这种表现形式,这就更加拉远了与底层老百姓的联系。人们接触到凤阳花鼓的机会越来越少,导致传播受限制。
不仅卫调花鼓戏的传承濒临失传,“三花”艺术中另外两项艺术形式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解放初期,安徽蚌埠怀远县和禹会区一千多个村庄,每个村都有锣鼓班子,每个乡镇至少都有十几个灯班子,故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说。但目前已经全面萎缩,主要集中在安徽省颍上、凤台、蚌埠市所辖的怀远县、禹会区。但即便如此,仅存花鼓灯班子也是数量锐减,昔日“千班锣鼓百班灯”局面不复存在。卫调花鼓与凤阳花鼓国家级传承人仅剩下2人,原被誉为国宝级十大花鼓灯老艺人随着冯氏流派宗师冯国佩先生、陈氏流派宗师陈敬之先生的仙逝,
已经无一人在世了。花鼓灯第一村冯氏流派中青年骨干传承人冯开皖、怀远县“三花”艺术生态村河溜镇莲花村石氏流派国家级传承人石春采先生也于近年英年早逝。在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荒漠化,传承人的自然与非自然减员,传承方式的变革,生存和发展空间萎缩的当下,同时近几年受疫情的影响,以至于到凤阳县游玩的游客锐减,其文化旅游产业受到极大影响,游客不能深刻了解卫调花鼓戏,这种种原因都是造成卫调花鼓戏逐渐走向衰亡的原因。
(三)卫调花鼓戏的保护及传承
卫调花鼓戏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价值,然而其正面临着传播受阻、传承困难的窘境。随着21 世纪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如今,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机械设备渐渐取代了人力劳动,信息技术日益进步,通讯越来越便捷,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也为卫调花鼓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可行方案和运营平台。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视听结合等特点,迅速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相关政府需提高重视度,做好关于卫调花鼓戏在网络上的宣传,使大量的用户可以足不出户就在移动设备上了解传统民间文化,也能通过查询、阅览等方式了解卫调花鼓戏的历史背景等基本信息,增加人们对其的熟悉度。
凤阳县相关政府部门应当对卫调花鼓戏的唱词和其他元素进行搜集,以及录制的工作,制定进一步保护的实施方案,如可以开展卫调花鼓戏的歌曲演唱和创作比赛。因为传统的内容已经与当下的生活产生了脱节的现象,所以在创作过程中,应当在保持节奏、旋律以及调式等音乐材料基础上,适当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并结合新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更好地被人们传唱。另外,导致卫调花鼓戏逐渐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但这是必不缺少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因学习卫调花鼓戏投入的时间长而得到的经济效益少,才导致现如今学习卫调花鼓戏的学生越来越少。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和人才的投入,积极的推动当地一花鼓戏为主的旅游业,这样不仅可以让游客们感受到花鼓戏的魅力,同时也可以为花鼓戏的的发展吸取的资金,也为花鼓戏宣传和人才的培养提供帮助。
我们政府需尽力去保护关于“三花”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仅属于中国,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不应该忽视对卫调花
鼓戏的保护,应做到对“三花”艺术同为重视,因为“三花”是相伴而生的。假设未来卫调花鼓戏凋亡,新一代年轻人对卫调花鼓戏以及“三花”的认识都会很片面,甚至不会认识到凤阳三花所形成的凤阳花鼓文化,这个结果必然是悲哀的。因此我们想要保护这项艺术形式就要加强对卫调花鼓戏的认知和研究,把最基本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保护卫调花鼓戏以及所有的凤阳花鼓文化。
传承卫调花鼓戏弘扬当地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当地文化软实力发展经济,保护当地特色,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提升人们的文化思想。让我们一起把卫调花鼓戏中蕴含的丰富艺术资源给挖掘出来,珍惜这份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
参考文献:
(1)周兰蓉,李荣.保护与传承:蚌埠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调查研究[J].蚌埠
学院学报.2019,8(06):112-118.
(2)刘晓甜.非遗视角下安徽花鼓灯的保护与传承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
报,2019,39(02):82-84.
(3)徐峰.民俗体育花鼓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J].喀什大学学
报,2020,41(03):84-86+99.
(4)张静嘉.基于“互联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徽花鼓灯的历史起源及其
传承保护[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2):86-87.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SK2020A0413
项目名称:云视阈下怀远县“三花”艺术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作者简介:朱绍庚(1980—),男,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音乐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音乐文化,钢琴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