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平
民间艺术是指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或在劳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包括音乐、舞蹈、造型艺术、工艺美术等。它是以人民群众自娱、自教、自乐为主导动机,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精神寄托,在群众心灵深层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民间艺术是一条河,是产生、成熟于过去的艺术,是伴随着我们民族走过漫长历史长河的艺术。它在我们的先民中产生,在一代代人的手中变得丰富、厚重和鲜活。民间艺术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多姿多彩的形式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支点,为各门艺术形式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启示,并是他们题材的宝库。它所创造和积累的艺术财富,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奇异的风采。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民间艺术作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对黄河口,这片古老而又年轻土地上的民间艺术活动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以审慎的态度,对它进行阐述和解析,期冀以一管之见折射出当前民间艺术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黄河口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
1
“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小清河即古济水,是中国历史上四大名渎之一。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古济水、淄水、黄河交汇冲积的古老平原上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与自然的搏斗中,黄河口的先民们“操牛尾以歌八阙”禳灾祈福,黄河口民间艺术即肇端与此。当时的彩陶已十分精美,在广饶县(即古乐安郡)傅家遗址出土的鼎、钵、碗、壶、杯、盂等彩陶上已有赭彩、白条彩带组成的单彩及涡纹、三角纹、折线。春秋时期,古乐安郡“煮海水为盐,正而积之,十月至三月成三万锺,以使粜之,得成金三万斤。而国兴霸、夫此一海也。”煮盐一冬天,使齐国国库增金三万斤。在今广饶桓台村西南隅高高矗立的柏寝台,是齐桓公会盟诸侯的地方。黄河口不仅是经济重地,也是兵学文化的发祥地,更是儒家文化的再生地。它蕴育了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军事家,他们创立的《司马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已成为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孔子七十二贤生之一的梁鳣,封邑于乐安。之后,汉相倪宽以及欧阳生至欧阳歙的八世经学博士,均生、葬于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黄河口灿烂的文化,也造就了这里的人民。他们勤劳、聪明、质朴、多才多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工艺美术、舞蹈、民间传说等民间艺术,迄今依旧向我们展示着它永恒的魅力,焕发着迷人的风采。
民间音乐主要流传于黄河口的乡村市井,无拘无束、活泼、生动、感人。有清新欢快的民歌、民谣,有抒发热烈爱情的浪当调(情歌),有抒发劳动情景的劳动号子,有豪迈干云的黄河船工号子,有如幽似泣的枣木杠子乱弹等等。多为自发性的即兴演唱,挥洒着对生命的感受。最为独特的是枣木杠子乱弹,民间又称“杂八调”,是枣木杠子扬琴调的俗称,是一种无所不唱的“杂货牌”,乱弹是这曲牌的总称。乐器以扬琴为主,以挫琴、三弦为辅,另有二胡、四弦、坠琴、笛子
2
等相助。演出时,一人打枣木杠子一人击打蝶子,以掌握节奏,并负责演唱。演唱形式为坐唱,无动作表演。主要曲调有《四大景》、《四小景》、《鸳鸯扣》、《九腔十八调》等。枣木杠子乱弹曲韵优美、铿锵动听、唱腔朴实、地方气息浓郁。上世纪八十年代经过整理,曾广为流传,现在渐渐趋于式微。
黄河口民间戏曲主要是民间吕剧和扽腔。民间吕剧由琴书演变而成,经由著名艺人时殿元等人,改坐腔扬琴为化妆演出,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民间吕剧。它造句俚言俗语,自然流畅,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多在民间艺人中传唱,剧目多为历代艺人口头创作,取材于群众熟悉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贴近生活,易记易唱易于流传,民间又称“驴戏”、“拴老婆橛子戏”。在黄河口广为流传,深受群众欢迎。今天的广饶县花官乡活跃着13个民间剧团,其中乐安、梨园剧团常年在外演出,足迹遍及山东各地。扽腔亦称“扽阳光”,源于周姑子调。曲调有正板、西调、凤阳歌、好好调等20多种,表演时打头、跨舌、身形、架步等与京剧有相似之处。鼎盛时能演108块剧目,但现在几近失传。
民间曲艺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在黄河口流传的有东路琴书、西河大鼓、山东快书、鲁西梆子、快板书、评书等。其中,东路琴书流传较广。它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在广饶艺人商秀岭的手中形成风格别具的琴书新腔,又称“新风阳歌”。后由商业兴及其妻关云霞在继承商秀岭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商派”琴书艺术,在山东琴书中独树一帜,流传至今。它的唱腔优美,曲调丰富,唱词朴实生动。主要曲目有《梁祝姻缘》《包公案》《小姑贤》等。近年来由于人才等方面的原因,渐渐衰蔽。
黄河口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单纯、朴实明快。主要有秧歌、灯舞、假形舞、鼓舞。秧歌有打花杆(霸王鞭)、打花棍、打莲花落等。最具“土味”的是打花杆。表演时男演员手持两头系有红绿彩绸、穗缨和两头中间挖空穿两枚铜钱
3
的竹竿舞动,女演员左手持彩巾、右手打竹板,边走边舞,彩绸迎风舞动,铜钱、竹板伴步作响,有声有色。步法主要有颤、摆、晃、错、“打十二响” 等。灯舞主要有花灯、竹马灯、龙灯、狮子灯、金钱灯、车子灯、瓶子灯、盒子灯等。假形舞主要有旱船、狮子舞、高跷、罗汉头、虎斗牛、舞龙、娃娃头、跑驴、芯子(扛裹)等。以虎斗牛最有特色。虎牛由两人扮演,另有一牧童为伴。牛虎相斗,表演二兽的勇敢和凶猛,有跑场、撞虎、过桥、斗角等技巧。表演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但随着老艺人的减少,会作道具和套路的人已经很少了。鼓舞主要以短穗花鼓舞闻名。表演者左跨腰鼓,手持牛皮软槌,软槌尖端系有长达70—80公分的红缨,按节奏边敲边舞边唱,舞姿优美舒展,唱腔朴实动人,伴奏以钹为主。黄河口的民间舞蹈主要在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期间以灯会、汇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其中虎斗牛、金钱灯、短穗花鼓舞经过整理已被收入到《中国舞蹈艺术集成.山东卷》中。但除秧歌、旱船、舞狮、舞龙、高跷、芯子、娃娃头、跑驴外,其他艺术形式已很少有人表演。
民间工艺美术以剪纸、印花布为主,流传于利津、广饶境内。民间剪纸用一把剪刀,剪出花、鸟、虫、鱼等各种动物和窗花、棚花、枕头花、鞋花等,剪出了人民群众对吉祥喜庆的期望和祝福。印花布装饰意味很浓,构图饱满、纹样多变、清爽明快。主要代表人物王象焕,创作主题多为民间喜好的祝福内容,如《福寿延年》、《吉祥图》、《喜鹊登枝》等。
民间传说主要流传在利津、广饶、河口境内,具有黄河口地域的“野味”和“泥味”。如通过拟人化的故事,表现对黄河、大海恐惧和乞求神灵救助的心理的《神仙沟》、《神水》;表达对皇权蔑视的《龙居店》;对本地著名人物神化,针砭时弊、期盼社会公正心情的《邱二斋的故事》、《李神仙的故事》等。
4
二、黄河口民间艺术的特征
黄河口民间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如此丰富多彩,涵盖了人民群众物质生产、生活以外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全部。如果对它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普及性
民间艺术活动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是一种大众的社会性的文化活动。它的形式简单,格调单纯,道出了群众心坎里要说的话,为大众所理解,为大众所熟悉,马上能流传。这就决定了民间艺术活动必然是群众性的普及活动。因此,可以说普及性是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
2、传承性
群众是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参与者,又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是社会底层的俚俗文化。早期基本没有文字记载,其内容和形式主要靠民间艺人父传子、师传徒、口耳相传、言传身教,一代代流传下来。如在黄河口广泛流传的民间吕剧,至今仍有许多剧目属于口传,没有文字记载。其他如曲艺、舞蹈也几乎都是这样由代代传承的方式流传下来。虽然各级文化部门对民间艺术进行了挖掘、搜集、整理,但他们流传的主要渠道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是代代传承。因而,传承性是民间艺术的突出特征。
3、地域性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规矩变”。民间艺术的各种形式由于其所处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差异,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以民间秧歌为例:广饶大王的军屯霸王鞭,垦利的打花棍、利津的打莲花落,都各具特色。而广饶独有的短穗花鼓舞,利津的虎斗牛、金钱灯,更是风味独特。
4、程式性
民间艺术大多有着较强的程式化特征,他们都有为人们
5
所熟悉、共同承认的相对固定的大致模式。如民间吕剧的曲调主要是四平调,唱念作打形式基本固定。民间舞蹈的队形、步法变化等,大都或多或少的表现出一定的程式性特征。
5、演变性
随着时代的不断前进,民间艺术也随人们心理、风俗习惯的变化而不断演进,在不断的吸收和创造过程中改变着自身的艺术形态。看不惯的,遗弃了,好的,形式则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以民间吕剧为例,最初传入为坐腔扬琴,后发展为化妆扬琴,最后发展为现在的吕剧,成为我国戏剧曲种的奇葩。它的发展变化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演变性特征。
三、黄河口民间艺术发展中的问题
新时期以来,黄河口的民间艺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民间文艺活动纷纷活跃起来,大规模的挖掘、搜集、整理工作相继展开。吕剧、枣木杠子乱弹、东路琴书、金钱灯、虎斗牛、短穗花鼓舞等得到了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通过整理编辑,参加了许多全省乃至全国的演出并获奖。尤其是国家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民间艺术的蓬勃发展让人欣喜,让人振奋,但它的的现实生存状态仍然是严峻的。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随着社会工业化、商品化的发展,民间艺术遭遇了冷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人思考、耐人寻味。
1、民间艺术不仅是其他艺术形式的素材和原料库,它还凝聚着人民的智慧,展现了民族精神,是民族审美理想的沉淀。但我们对民间艺术的流变缺乏充分的认识,对民间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偏重于形式的募写,失去了他们自身原生的文化形态和气韵,致使许多民间艺术形式日趋精致化,缺乏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显得有些粗浅和苍白。
2、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有时代感,时代不可背离、传统不能割裂,民间艺术亦是如此。在挖掘、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时,应保留他们自身的特色,保留他们的土味、野味,扬
6
弃他们庸俗糟粕的一面。在民间艺术的发展上,应尽量使它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和谐统一。
3、多数民间艺术主要流传于民间,而且主要在民间艺人中流传,因为许多艺人受教育程度低、素质不高,所以他们的创作或表演有着浅、俗、直、平庸化的倾向,很多作品格调不高、媚俗造作,有些甚至流于卖弄技巧。
4、目前,民间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漠视了它与当代社会的联系,题材越来越狭窄,内容形象单调雷同,趣味性有余,现实性不足,缺少与当代社会的共鸣,严重影响了民间艺术持久的耐力和发展后劲。
5、政府在民间艺术的发展指导上认识不足,除个别较有影响的艺术门类的到了扶持外,大多数民间艺术形式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未形成规模影响较大的产业。由于政府的漠视,许多民间艺术缺乏足够的引导,得不到扶持,生存举步维艰,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四、对策和措施
1、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政府对民间艺术工作的领导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瑰宝,需要保留、抢救、挖掘、整理,需要进一步发扬光大,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虽然现在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但有些情况还是不尽人意。除个别地方经济确实困难外,大多是有些负责同志对这项工作认识不足,存在着诸如“抓不抓艺术工作无碍大局”“艺术工作投入多产出少”等错误观点,。因此,有必要把民间艺术工作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制定出本地的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力量实施,把当地民间艺术同当前的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活动结合起来,赋予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时代的气息。
2、千方百计筹集民间艺术资金
缺少资金是当前民间艺术工作难以开展的瓶颈问题,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从逐年增加的文化
7
事业经费中拿出一块来,成立民间艺术专项基金,用于促进民间艺术事业的发展。另外,可再通过国家、社会筹一点、民间出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资金,尽快能够扎扎实实的把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起来。
3、应进一步抓紧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 各级文化主管部门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民间艺术的抢救、挖掘、整理工作。首先对本地民间艺术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确实可行的规划,有计划的的进行抢救挖掘。应根据不同的艺术形式和特点,采用笔记、画图、记谱、录音、录像等现代媒体技术,对现存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录制保存,供今后研究学习。对希有或即将消失的艺术门类,抽调专门人员、老艺人通力合作,有计划有步骤的抢救,避免失传和灭绝的危险。同时,加强对民间艺术的理论研究,为巩固发展提高民间艺术水平和质量提供导向和依据。经常性的组织比赛、展演、汇演、灯会等多种形式,经常性的组织与外地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鼓励民间艺术发展壮大。
4、抓好民间艺术的队伍建设 一支好的队伍,是民间艺术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抓好民间艺术队伍建设。应通过各种渠道,把民间艺人组织起来,提倡兴办长年或季节性的职业半职业民间社团,扶持民间个人或集体办民间艺术。要通过学习培训交流等多种办法,提高民间艺人的业务水平。要逐步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对在民间艺术工作中成绩卓著,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和奖励。
5、培养民间艺术人才,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随时代的发展,大量的民间艺术由于人才的原因而面临失传。因此,我们应当从少年抓起,发现和培养民间艺术人才。应当把民间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把当地民间艺术家请上
8
讲台,为当地的孩子传授民间艺术。我们有理由相信,大力普及当地的民间艺术就一定能造就出新一代的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辉煌灿烂的春天就要到来。
(作者单位:东营市文化体育局)
[参考书目]
[1] 吕剧的起源与发展. 济南:黄河出版社,1997。 [2] 孙武•乐安•广饶.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弘扬.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
[4] 中国舞蹈艺术集成•山东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