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 2005年12月Dec.2005
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李泽光,张玉霞,李晓梅,张 瑾
(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大连 116622)
摘 要: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推动了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和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制定和实施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优化课程衔接顺序、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增加设计性实验环节,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创造了条件。关键词:电子设计竞赛;创新人才;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395(2005)06-0029-03
Electronicdesigncontestandthebringupsystemforthe
nurtureofinnovatoryperson
LIZe-guang,ZHANGYu-xia,LIXiao-mei,ZHANGJin
(CollegeofInformationEngineering,DalianUniversity,Dalian116622,China)
Abstract:Theforms,contents,andmethodsoftheNationalUndergraduateContestofElectronicDesigndrivethe
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thenewcoursesystemforelectronicinformationspecialtyofinstitutionsofhigher
learning,andpromotethefosterofinnovatoryperson.Thenewcoursesystemandteachingcontentofelectronicinformationengineeringspecialtyareestablished,andputinpracticeforstudentstoattendelectronicdesigncontest,andforthecollegetobringupinnovatoryperson.Tooptimizecoursesorder,tostrengthentheteachingofbasetheory,andtoincreasethedesignexperimentsthatwereembodiedinthismaincontent,createconditionsforexcellentstudentstoattendelectronicdesigncontest.
electronicdesigncontest;innovatoryperson;coursesystemKeywords: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形式,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国家教育部举办并倡导的四项学科竞赛之一。参加这项竞赛,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当今,电子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对电子信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此竞赛的形式、内容和方法推动了电子信息类课程体系改革和完善,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竞赛题目涉及的内容含盖了电子信息类大学本科的大部分课程,竞赛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竞赛的形式与内容基本上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从本国利益出发,都在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加强综合国力,提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竞争,最重要的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因为有了创新人才,才能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才能推动理论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特别强调我们国家在“十一五”时期,“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可以
一、高等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定位
收稿日期:2005-10-20
作者简介:李泽光(1963-),男,大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 30大 连 大 学 学 报 第26卷
看到“创新”是“十一五”规划中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各类专业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不但要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要协调发展,还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思维和综合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前,全国各高等院校都在探索和确定符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途径,将高等学校办成创新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要担负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发展其创新能力的责任
[1]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是各高等学校正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在制订人才培养计划时,首先要研究和探索面向未来的本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把基础化、专业化、特色化、国际化紧密结合起来。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蓬勃兴起,出现了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变化频繁,旧的产业不断淘汰,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学生仅学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够。这就要求现代人才除了具备本专业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有复合型知识,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毕竟,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新技术和新理论都学到。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必须基础厚、知识宽、专业新、素质高、能力强,既要掌握本专业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际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知识面;在素质方面,高校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针对于这一状况,必须加强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等。
三、适合于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设计竞赛促进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高校应大力倡导并实践创新教育,营
造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技能的良好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进入社会进行创新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使受教育者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开发创新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说,受教育者不但有知识,还要有能力和素质。高校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有理论创新和实践、技术创新。高等学校是传播知识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即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决定了专业办学性质,决定了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决定了高校培养的学生具有怎样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目前,我国各高校现有的人才培养计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能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如: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创新精神等等,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如何加强和改革课程体系,制定出能培养的改革,促进适应现代高等教育需要的一个新的教学课程体系的形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已越来越成为推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有利措施,并使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按着理论和实践并重、分析和综合并重的道路发展。
针对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制定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的培养计划,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加强设计性实验环节。为了满足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需要,将相应课程提前,在大三结束之前学完重点专业基础理论课和技术课。因此,我们在制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时,通过压缩课内学时数,减少必修课数量,增加选修课和公共选修第6期 李泽光等:电子设计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31
课,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实践和扩展知识面。同时,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方面做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改变知识面的狭窄局面;将知识量的增加转变为知识结构的优化;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改变以往课程数量多而全的特点,加强重要课程,让学生学懂学透;优化课程进程顺序,让课程之间衔接达到最优。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涉及的内容含盖了电子信息类大学本科的大部分课程,竞赛主要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的能力,加强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始终贯穿于教学计划当中。对于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理论类和技术类两方面课程为主线。在理论课方面,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重点加强《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系统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必修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为了扩展专业面,又安排信息与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类一些选修课。
为了使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多样化、个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将技术类课程按深度不同、容量不同、特点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电子技术基础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最基本的原理和技术,打好基础。这个层次的课程有:《计算机导论》、《高级程序语言设计》、《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软硬件类课程。在这个层次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安排验证性实验,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掌握一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验证性实验是教学大纲要求预先设计好的,只要求学生按照已知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操作即可,这种实验方式在基础训练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因为其本身在时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不利于学生自由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层次,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设计环节,我们开设《电子系统设计》必修课和《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设计课以及《计算机仿真》课程,尽可能将各种EDA软件穿插于各门相关课程中,如Protel、Workbench、Matlab软件等。
《电子系统设计》课的教学内容参考了历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在这一层次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已学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以及协作能力。这部分的实验主要是非验证性实验,可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展实验,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非常有利的。并将电子设计竞赛的赛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和课程化,可以适时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全国以及各种形式的电子设计竞赛,为创新人才的不断涌出创造条件。
为了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和电子设计类实验课程的实施,学校投入大量经费,设立了“电子系统设计”实验室,实验室可容纳35名学生做实验,实验室可以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多门电子类实验课、创新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还可以承担学生的课外电子制作辅导和各类电子设计竞赛前培训任务。
参考文献:
[1]叶国灿.浅谈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