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九壹网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及对

策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快速发展,旅游业在全球与中国的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将远远超出传统型行业,因此,中国各大中小城市均把旅游业作为其经济增长的源动力,政府与社会投资也不断增加。酒店业作为旅游活动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也有着良好的发展。截至2021年末,全国星级酒店总数已超过*****家。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国星级酒店总数从2021年的6029家增长到2021年底的*****家,拥有157.38万间客房。其中,五星级酒店369家,四星级酒店1595家,三星级酒店5307家,星级酒店总数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5.66%。酒店的这种量以及质的提高,对酒店从业人员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大量既懂管理又有技能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酒店行业人才缺口大,尤其是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置了酒店管理专业,时刻准备着为我国酒店业的继续蓬勃发展输送新鲜血液。然而,目前的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办学模式僵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基于目前酒店业的蓬勃发展,不少高职院校在招生时以酒店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酒店行业的高薪及社会福利来吸引考生,并进行大量招生。然而在教学时,学校往往忽视市场经济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对学生的实践培养,导致学生把自己定位在高层管理人员而不屑于做基本的服务。而在企业看来,这些学生也只是一些懂点理论的新手,连最基本的工作流程都不了解,也没有与客户打交道的经

验,直接让其做管理层实在是不放心,而对于同样没有实践经验的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大学毕业生,他们更愿意招大学毕业生来做管理,因为他们可能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

第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由于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且社会对其关注较少,不少教师都沿袭了以往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偏重理论讲解,实行“满堂灌”。由于任课老师本身就对社会实践了解甚少,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另外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的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第三,教育投入经费不足。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和学校教育的不断改革,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越来越重视。但相对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仍然是被冷落的一方。酒店管理专业也不例外,一些行政管理部门对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支持也只是说得多做得少,轻投入,而社会对其也缺少关注,教育投入经费相对较少。而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一个重实践、重技能培养的专业,需要有大量的经费投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也相对落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第四,缺乏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不少高职院校仍然以大学本科的教育评估体系来进行人才的评估。而事实上,高职院校与大学本科的教育目标是不同的,高职院校更倾向于培养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评估体系相应也不同。另外,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评估体系除了过于偏重理论之外,还缺乏对学生在校活动的有效监督,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仅仅依据学生在某一时间点的理论成绩。而缺乏对实践能力以及人文素质方面的评估指标。然而,酒店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一批高素质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相关对策

第一,进行市场调研,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不再一味地模仿普通本科教育,而是在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市场充

分调研及其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苏州职业技术学院把课程体系分为专业素质教育、专业拓展教育、素质拓展教育、集中性实践教学等模块,而且在任课老师的选择上,实行“双师”教育,三元宾馆中高层管理者都是“双师型”,承担“双肩挑”工作任务,平时既要积极地组织经营、抓好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又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抓好教学和学生的管理工作,搞好专业建设。此外,还聘请了一批高星级酒店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训老师,同时来校讲座并指导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从而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教学团队。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观念,而且还解决了教学内容存在的知识老化、不适应市场需求的问题。

第二,实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提高其实践能力。为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不少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由老师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另一部分时间在相关企业实习,由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指导。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到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看得更高站得更远,同时提升自身素质,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社会了解酒店管理行业的流程,缩短了他们毕业后上岗融入相关岗位的时间。另外,还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实行“双证教育”,即学生毕业后可以获得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毕业证书由学校颁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由相关企业或颁证机构颁发,标志着学生具备了从事酒店管理服务某个职位的工作许可。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为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证明,使他们能更好地为市场所接受。

第三,实行校企合作投资,提高教育经费的投资渠道。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经费来自于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另外酒店也需要拿出相应数量的经费交给学校,由学校用于该部分员工的教育投入,同时,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相关酒店还应

对学生提供工资或补贴,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和学生就业平台,学校为企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双赢局面。

第四,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估体系。设置一些实践课,组织一些活动,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然后根据学生在理论、实践、综合素质各个方面的情况确定合理的评估指标和权重。如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酒店管理专业及行业特点,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还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习机会,在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学习之余,学校还组织各项科技、文娱、体育、社会实践、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比如邀请国内外知名酒店、旅游管理方面的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方面的竞赛;成立和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知识相关的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到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观看主题为“荣景现在·憧憬未来”2010亚洲邮轮展等,在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拓宽了视野,并且将这些作为评估指标纳入人才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理论课程,学校社团活动以及在酒店实习期间的表现等方面进行评估,另外,还适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坚持对期初、期中、期末三阶段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 三、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酒店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为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服务质量。而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酒店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知识的储备与运用以及创新能力。高职院校作为酒店人才的主要输出者,为了得到长足的发展,除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外,还应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