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xx县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解说词

来源:九壹网


郏县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郏县大铜器)申报片解说词(草稿)

这是一个承载厚重历史的千年古县,也是一个充满年轻活力的新型城市,资源物产丰富,区位交通便捷,发展平台优越。(郏县古战场上的击打大铜器的模拟场景、郏县现在的发展图片或场景、郏县区域图)

她拥有众多的国字号头衔:全国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唐钧基地、全国最具发展潜力县……(这些荣誉的展示图片)

她的名字曾经响彻中国大地,毛泽东主席曾为郏县写下光辉批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主席手迹碑、毛主席批示时的场景图)

她的名字叫郏县!(出申报题目郏县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专题申报片)

郏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737平方公里,辖8镇5乡2个街道办事处,377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民间文化艺术专业队伍424支,从业人员16900人,其中仅大铜器队伍就有285支之多,占全部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67%以上,从业人员近万人,受众达89%以上。(郏县优美风景和工农业生产场景、郏县大铜器表演场景)

根深叶茂 代代传承

在郏县,每到节庆时候,全县大街小巷都会响起“咚咚锵”的旋律,这就是郏县大铜器特有的音律。

(小孩子追着跑着去看大铜器的身影)

郏县大铜器是中国商周文化的遗产,是中原民间文化艺术中的珍品,始于东汉晚期,距今1700多年的历史。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19年)5月,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襄樊大战获胜后,曹操在郏县长桥镇青龙寨(摩坡)给将士庆功受奖,命郏县人和宫中乐师打铜器助兴,以鼓士气,激励再战。从此,打铜器在郏县境内广为流传,代代不绝。到明清时,打铜器已演变为驱邪消灾,祭天,唤雨,婚姻贺喜,庙会结社的吉祥之兆。解放后,打铜器成为欢度节日、庆贺丰收、迎送佳宾、开业庆典、增进友谊的礼仪形式。

(古战场大铜器场景渐渐演变成现在的大铜器场景)

郏县大铜器是我国打击乐器的典型代表,它的古谱历史悠久,曲牌丰富,表演风格粗犷酣畅、铿锵有力、感情真挚,时而如蛟龙蹈海让人惊心动魄,时而如大鹏展翅令人心旷神怡,时而如行云流水使人目不暇接,无不显示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昂扬精神。(翻页的曲谱)

发展到现在,郏县大铜器的音律和舞步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重塑,获得了众多荣誉,为郏县乃至河南省、平顶山市增光添彩。

1988年,在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992年代表河南省参加“中国沈阳国际秧歌舞蹈节暨民间舞蹈节”大赛中荣获金榜第一名。同年12月,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群星杯”评奖中,又获广场舞蹈金奖第一名。1993年元月,参加北京“龙潭杯”民间舞蹈大赛,再次夺魁,荣获三连冠。1994年代表河南省到深圳市“中国民俗文化村”表演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河南时报》等新闻媒体先后给予报导,外国专家称郏县铜器舞为“中国农民的迪斯科”。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郏县大铜器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代代传承,与郏县人民对大铜器发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分不开,仿佛骨肉,分隔不离。

自1985年开始,郏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举办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重点是安排各乡镇大铜器表演队进城展演。每年民间文化艺术节期间,郏县县城万人空巷,群众全都聚集在表演赛场地县城行政路两侧,观看扣人心弦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看到精彩之处,会情不自禁大声叫好。

1985年2月,全县举行了大型民间艺术活动,参加铜器9路,观看群众10万余人,民间艺术表演赛变成了郏县大铜器擂台赛,场面热闹纷呈,音律快速拨动着人们欢快的神经。2003年2月15—16日,郏县举办了第四届“信合杯”唢呐大赛和民间艺术大赛。2004年2月1—5日举办了“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2004年春节民间艺术大赛。2005年2月18—24日,举办第二届“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第六届“信合杯”民间艺术表演赛。2006年2月12日,郏县组织参加平顶山市第二十一届民间艺术大赛,荣获金奖。2008年7月,郏县大铜器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2月17日,我县李口镇、白庙乡、安良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3月2日,我县城关镇、冢头镇被河南省文化厅命名为“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0年2月21—25日,举办郏县“移动杯”农村业余剧团调演和民间艺术大赛。2011年2月10—17日,举办的“移动杯”郏县第15届农村业余剧团调演、“信合杯”郏县第20届民间艺术大赛。3月30日,广阔天地乡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龙山街道办事处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五批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办事处)、龙山街道办事处北大街社区被省文化厅命名为第二批河南省文化先进社区。2012年1月30日—2月6日,举办“信合杯”首届优秀业余剧团展演和“信合杯”郏县第21届民间艺术表演赛。9月28日,郏县大铜器泥塑布艺在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大展活动中,被授予泥塑手工艺系列一等奖和布艺手工艺系列二等奖。2016年2月15日—22日,举办了郏县

第五届地方优秀剧团展演、“农信杯”第25届民间艺术表演赛。2017年2月4日—11日,举办了郏县第六届地方优秀剧团展演、“农信杯”第26届民间艺术表演赛。

国家AAAA级景区郏县三苏园景区是郏县大铜器定点培训地,每当有大铜器表演团体来这里表演时,附近前来观看的群众之多,总是把三苏园门前的道路都拥堵得仅能行人侧身而过。

形式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文化活动,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着郏县大铜器,同时对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推动广大群众的集体合作意识与社会族群联谊,带来了积极影响。

在郏县博物馆第四单元,还设置了“郏县大铜器”专题陈列板块,专门介绍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动的奏出了郏县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旋律。

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郏县大铜器的从业者不断吸收艺术营养推陈出新,新编了“庆丰锣鼓”、“吉庆太平”、“花好月圆”“排山倒海”、“万紫千红”、“龙飞狮舞”、“欢天喜地”等七章曲牌,并且和舞狮、秧歌舞、踩高跷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相融合,使郏县大铜器的更具观赏性,内容和形式更加丰满灵动,极大增加了群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到传承和保护郏县大铜器的队伍中来。

领导重视 鼎力支持

要想火车快,还要车头带。

郏县县委、县政府特别重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创建工作,不仅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还出台了创建实施方案和投入保障政策,多次开展以文化为主题的会议和以创建工

作为中心的动员会、协调会,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各级政府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郏县县委、县政府对大铜器的传承保护工作尤为重视,近5年来,郏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实现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迈进为思路,以保护发掘为中心,以繁荣发展为导向,着力加强全县精神文明建设,视民间文化艺术为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繁荣发展民间文化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郏县提出了“ ”的工作思路。县委、县政府成立了“郏县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把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责任目标管理体系,作为考核领导干部工作政绩的重要指标和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把创建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形成较为完善的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投入保障机制;把民间文化艺术建设纳入“十二五”、“十三五”,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制订了《郏县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等。同时,为确保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创建办公室和督查室,督促检查保障规划和目标的实施。

多方协作 各界参与

独木难成林,百花方为春。

做好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需要参与创建人员做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需要社会各届的共同努力。

为确保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的各项举措顺利实施,郏县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其中,凝聚起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强大力量。

在以县人大主任郭国顺同志任组长的郏县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中,专门下设了以县政府副县长杨涵同志为组长的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组,全面负责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事宜,同时还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张贯钊任组长的郏县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支持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近年来,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一直致力于开展传承保护工作,派出专人集中整理散落在民间的曲谱,深度挖掘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以防珍贵资料流失,使曲谱从原先的24个,增加到目前的44个。尤其是近5年来,先后从上级政府争取到资金100多万元,扶持发展铜器队58个,为其配备了服装、大铙、大镲、鼓等表演道具,如今的队伍焕然一新,民间文艺团体达到了424个,基本上达到了村村都有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建成民间文艺家协会12个,仅冢头镇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就多达8000余人,覆盖襄县、禹州等地。其中尤以郏县大铜器队伍人数最多、阵容最大,而技艺纯熟的大铜器队伍就有10多个,如安良南街铜器队、城关西街铜器队、城关小东门铜器队、渣园乡宋堡铜器队等,代表人物有省级非遗传承人邱宝军、薛宗锋等和市级非遗传承人王恩彩、程囯贞、程金锋等。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郏县的民间文化艺术,保证创建工作顺利推进,郏县财政局建立了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工作投入保障机制,对阵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和活动组织开展等提供固定的经费保障。

多年来,郏县各乡(镇、街道)都特别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全年有规模的文化活动至少有3场,每一次大型民间文化艺术表

演,各村群众几乎都是倾巢而出,观看群众熙熙攘攘,把表演者围得水泄不通。各乡(镇、街道)设立专人担任文化站站长一职,专门管理本辖区内各村民间文化艺术演出团体,同时搜集、整理本辖区内各村民间文化艺术开展情况的图片和视频等资料。为确保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成功,各乡(镇、街道)都制订了创建工作方案、工作规划和长期目标,并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向相关单位提供所需的基础资料。

随着各级各部门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郏县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郏县有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总面积1762平方米;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总面积1560平方米,藏书5.1万册;国家三级博物馆1个,总面积1560平方米;全县15个乡镇街道都有综合性文化站,每站建筑面积均不少于300平方米,一房三室一厅和设备配置齐全;有农家书屋37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站(点)376个,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广场30余处;有各类博物(纪念)馆9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3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9处;有中国传统村落15处,省级传统村落62处;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1个(郏县大铜器),省级非遗保护项目3个,市县级非遗保护项目24个;有国家AAAA级景区1处(郏县三苏园景区),AAA级景区1处(知青园景区),其它优势文化旅游资源9处(郏县文庙、郏县山陕会馆、临沣寨、张良故里、曹沟八路军豫西抗日纪念地、姚庄清真茶食苑、眼明寺森林公园、青龙湖、紫云寺等)。

铿锵有力的郏县大铜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沿袭,依旧在郏县这片热土上,演奏着属于自己的旋律,展示着独特的舞姿和步伐。而孕育了郏县大铜器这朵艺术奇葩的郏县大地,又将开始新的征程,她正以更加稳健的步伐,更加高昂的激情沐浴着改革的春风,不断创造出令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迎来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