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工匠精神涵义探析

来源:九壹网
学术论坛

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18.03.225

2018 NO.03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工匠精神涵义探析

王晓晰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 100083)

摘 要:本文试用内涵定义的方式,重新论述工匠精神的涵义,并说明这种理解对实践的有益作用。本文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劳动产品改进、自身技艺提升、自我认识加深的持续不断的追求的生活取向。如此理解工匠精神,不仅能防止劳动的外化,还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以及工匠对自身工作的热爱。

关键词:工匠精神 精益求精 自我认识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在对“××精神”这类词项进行释义的时候,大多数文章采用外延定义的方式,举例说明该词项的涵义。采用外延定义的方式,有利于丰富词项的涵义;但是过于丰富的涵义,有时也会让人难以把握一个精神最核心的精神内涵。针对这样的问题,本文以工匠精神为例,尝试用内涵定义的方式,寻找工匠精神的核心精神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和运用工匠精神。

1 工匠精神的定义

有关工匠精神的定义,有的著作指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理

念”[1]

,有的著作指出,工匠精神由工匠派生而出,其内涵主要体现在:(1)精益求精。(2)严谨,一丝不苟。(3)耐心,专注,

坚持。(4)专业,敬业[2]

。有的著作指出,现在业界对工匠精神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部分人都认同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四层涵义。第一,实事求是。第二,精益求精。第三,不断创新。第

四,人技共进[3]

。很多讲解工匠精神的书籍,没有明确地对工匠精神下完整的定义。只是运用表象分析法[4],通过类似外延定义的方式(此处使用“类似”是因为有些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工匠精神的外延),举出很多例子,以说明工匠精神的涵义。比方说,锲而不舍、专心致志、淡泊宁静、推陈出新、高度负责、爱岗敬业等等,不一而足。

通过以上的列举不难看出,目前工匠精神的定义,没有形成一个有界限的、明确的定义。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是定义方式选择不当,使得工匠精神工具化导致。如果

对工匠精神选择内涵定义,并运用“被定义项=种差+属”[5]

的定义方式,会不会使这个概念更加明晰呢?按照公式,首先明确工匠精神的属,根据该词项的构词法可以判断,工匠精神中的精神为该词项的属。这里的精神,不仅指哲学层面上的精神(即“人类的一切精神现象,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也包括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等无意识的方面[6]。”),还更加具体地指向带有价值评判的精神,即事关人的终极意义和价值而非权利、享乐和财富的生活取向[7]。

第二步,明确工匠精神的种差,即工匠精神与其他精神的区别。工匠主要指有工艺专长的手工业劳动者[8],其劳动产品的精巧程度为其他人所不能及,其成就的评判标准常为手艺的精巧程度。因此“精”是工匠一生追求的目标,在

:1672-3791(2018)01(c)-0225-02

不断追求中形成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即为工匠所具有的最

常见、最核心的精神。另外,有形的劳动产物和易于观测的劳动过程,使精益求精精神可视化、形象化,为人们认识精益求精精神提供了最大的便利。使得人们通过工匠,而非别的劳动者,对精益求精精神留下了最深刻、形象的印象。所以,本文认为精益求精精神可以作为工匠精神的种差。

最后,解明精益求精的内涵,即可对工匠精神进行定义。精益求精精神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精益求精精神在其物化层面的显现,即劳动产品的不断改进;二是精益求精精神在个人行为层面的显现,即劳动过程的不断改进,也即手工技艺的提升;三是精益求精精神在个人意识层面的显现,即通过对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的改进而达到的对自我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至此工匠精神可以作为一种精神而被定义,即: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劳动产品改进、自身技艺提升、自我认识加深的持续不断的追求的生活取向。

2 此定义对实践产生的有益作用

第一,有助于防止劳动的外化[9]。如果弘扬工匠精神,只是为了工匠能做出更好的产品或更好地工作,工匠和工匠精神都会慢慢外化,被生产活动及其产品所统治。此定义把产品、个人技艺和自我认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把工匠精神作为工匠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内在追求来看;有利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作用,避免机械化地精益求精,回避劳动外化问题。

第二,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格式塔心理学有关创造性认知取向的理论观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于经验的重组,即打破旧的完形而发现新的完形的过程[10]。而精益求精精神的三个层面之间通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可以确实地构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整体。一个短期的、相对稳定的对产品、对技艺、对自我的认知的结果形成的整体,就是一个完形;每一次新的自我认识、新的技艺、新的产品的发现,都是发现新完形的过程,都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产品的改进,使得主体能对自身产生的新认识进行检验,对自身的创造能力进行肯定和反思,为下一次的创造创造条件。技艺的提升,可以帮助主体重新认识产品的可改造方向,以及自我发展的前进方向,为主体创造表达新认识的手段。自

(下转227页)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25

文章编号学术论坛

(N=301)平均年龄为(25.5±3.78)岁,将1995至1998年的结果对比几乎没有差异;此外,在NPBL的外籍球员的平均年龄为(28.2±3.52)岁(N=145),在中华职棒为(28.2±3.45)岁(N=309),在TML为(29.1±2.73)岁(N=55)和在KPBL为(29.5 ±2.73)岁(N=24)。这些结果表明,在美国的外籍球员的平均年龄小于东亚地区的。这样的原因似乎与每个联盟的外籍球员职业生涯有关。当美国或多明尼加球员过了他们最好的年华时,在职业生涯的最后20年里,他们会倾向于迁移到亚洲联赛。另一方面,年轻的拉丁美国人倾向于追求美国职棒大联盟。因此,这些倾向的差异似乎揭示了每个联盟外籍球员平均年龄(见表1)。

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很少有外籍球员处于四个亚洲联赛中的捕手位置。特别是在5年的研究期间,无论是在NPBL或是KPBL没有一个外籍捕手。捕手的位置早已确定为中心位置,并赋予了重要的领导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捕手的位置被认为是类似于在场上的经理。因此,对于文化和组织方面的原因,日本队并没有聘请外籍捕手。

2018 NO.03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科技资讯赛的管理者为了保护国内球员有时限制外籍球员的数量。这些政策将作为确保当地人才发展的保护措施,并作为民族主义的象征。世界职业棒球联盟最近加深了与全球市场相互依存的关系,以期恢复棒球运动在国际体坛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蒋涌才,王晶.体育与跨文化交流研究——以英国足球教练员迁移为中心的历史考察[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3):69-70.

[2] 黄璐.中国夏季奥运战略改革发展研究——里约奥运会的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2):1-9.

[3] 黄璐.运动员跨国流动的国家边界问题:在荣誉外包与民族情绪之间[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11):156-157.[4] 蒋涌才,徐翔,刘翔.欧洲足球俱乐部球员跨国流动政策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6):170-171.

[5] 姜熙,谭小勇.美国职业棒球反垄断豁免制度的历史演进——基于案例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2):169-170.[6] 张国礼,张力为.大学生运动员自我控制的后续效应:损耗或促进[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1):91-92.

4 结语

在各大职业棒球联盟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球员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研究认为,运动员迁移的部分解释可归因于特殊职业联赛配额制度的变化。当然,不同模式的全球化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配额制度的变化。亚洲职业联(上接225页)

我认识的加深,有助于主体不受心理定势的影响,促进直觉

和顿悟过程的发生,产生更根本、更全面、更大胆的创新;是打破旧的完形的重要契机。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三者各有功能,又互相促进。所以,产品改进、技艺提升、自我认识加深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以及各自在系统中的功能的维持,有利于工匠创造性思维的激发。

第三,有助于工匠更热爱自己的工作。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认为,个人对身体的觉知有利于其自我意识的形成,并且,自我意识越强烈,越能意识到自己选择从事的事情的价值,越能灵活控制自己的身体[11]。而一个人的自我认识程度的加深,有利于其自我意识的加强。换句话说,工匠的技艺越精湛,对自我的认识程度越深,越能认识到自己技艺的价值,技艺提升也就越快。从而能创造出更好的产品,产生更多的自信和成就感,也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

[2] 许德友.工匠精神与广东制造[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 [3] 熊元武,李刚,童驹.工匠精神教育读本[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4] 任剑涛.从表象分析、实质研究到方法整合——中华民族精神研究方法论断想[J].广东社会科学,1993(2):44.[5] 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6] 金炳华.哲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7] 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8]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孙汉银.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1](美)Rollo May.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方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结语

工匠精神不只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人文精神。它

不仅体现工匠对产品、技艺的精益求精,也体现其对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精益求精。这种理解还有利于工匠主体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对工作的热爱。本文希望通过对工匠精神进行这种具有人文色彩的解读,做出一些有用的启发,使工匠精神从工匠中来,又回到工匠中去,得到真正的发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子睿,樊凯.工匠精神与工匠精神养成引论[M].北京: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