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农产品贸易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自由贸区农产品贸易研究综述
School of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530003 China
摘要: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研究成果归纳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农业要应对的挑战,以SWOT分析为框架剖析以广西为代表的我国主要农业贸易区的现状,发现它们既拥有市场、资源、交通、政策等优势,也面临着缺乏科技创新力、协调力度不足、对外协定的制约等挑战,并提出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缺陷同时对以后研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SWOT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of agricultural trade collate and analyze research results based on the combined challenges of agriculture to respond to SWTO analysis as a tool for analysis of Guangxi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s major agricultural trade zon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ound that they both have markets, resources, transportation, policies and other advantages, is also facing a lack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ack of coordination of efforts, and other external agreements restrict challenges and shortcomings of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presented at the same time proposed for futur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China - ASEAN Free Trade Area; agricultural trade; SWOT analysis 受益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农产品贸易的总量不断增长,其中又以广西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但我国在与东盟各国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的地位,特别是自世界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后,我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农产品贸易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出口总量不断下降,价格上受制于人,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进行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相关战略的文献分析,对于我国农业大省尤其是广西的农业政策的决策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 SWOT分析框架科学性概述
SWOT分析包含四个维度的内容,分别是公司自身优势分析(S)、公司自身劣势分析(W)、
公司外部机遇分析(O)、公司外部挑战分析(T)。这四大维度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此分析法由美国研究者韦里克教授发明,它的主要思路是在对影响企业发展内外部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总结的基础上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一种衡量企业经营战略的依据。
本文之所以选择SWOT分析作为分析框架是因为农产品贸易不仅仅涉及贸易产业本身,还更多的受到自然环境、政策条件、生产销售周期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与具体的行业具有很大不同,它们不仅具有特殊性而且还具有普遍性和互相关联性,所以农产品贸易所涉及的行业和外部因素相当广,仅仅使用普通的分析方法无法系统地对这些因素的基本情况和影响程度做出全方位的分析。而SWOT分析方法恰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全面系统的衡量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能够将农产品贸易所要考量的因素全面的呈现在研究者面前。
图1:SWOT分析四大维度之间的影响关系
二、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优势
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优势是相关问题的研究热点,中外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
赵亮认为东盟地区农产品市场总体需求潜力很大。他以恒定市场份额(CMS) 分析方法为实证分析的工具,并将东盟国家农产品在东亚地区的出口情况和其面临的竞争形势为分析对象来衡量我国农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指标,并得出了产业结构的深化转型是中国农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的建议。胡超认为东盟自贸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包含19亿人口,GDP近6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庞大的国际市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需求市场。
阮春胜认为广西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具有多元地域优势,首先,较为充足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尤其是热带水果和白糖。其次,作为西部各省中唯一具有出海口的省份,广西相对于其他沿海省份而言享有很多国家的支持政策,这使得广西地区的农业发展的政策红利较多,投资利润较大。与此同时,广西还有其他农业产区无可比拟的平台优势,由钦北防等3港口城市与35个享受国家政策优惠的经济开发区所打造的平台使得广西农业享有东南亚地区的广大潜在市场。
彭茵认为我国出口的谷物、肉类、蔬菜等产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她以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分析方法为实证分析的工具,并将此方法下得出的相关数值作为衡量东盟国家农产品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的标杆。并得出了我国政府应当完善和补充己有零关税协议,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创造更多便利的结论。
广西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计划委员会下属的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广西对外坐拥东南亚的国际市场,对内享有西南省份的技术和原料的支持以及自身具有靠海、多江、沿边的区域条件,这些条件造就了广西作为我国对东南亚农业贸易出口桥头堡的地位。这有利于广西承接东盟产品进入我国市场,并在此平台上与华南地区的市场相对接。同时有利于我国农贸企业以广西为对外窗口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这将促进广西吸纳投资的进度,从而为广西的区域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加速广西农业崛起的进度。
三、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劣势
张莎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农业互补性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后认为双方缺乏一个统一的合作协调平台,区域协调力不强,农业项目各自为政缺乏长期性,农业生产销售缺乏规模效应资金难以得到有效利用。同时双边贸易的也未形成规模效应,造成了运输订单处理成本的居高不下,给中国的农业贸易成长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而且,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产品一直局限于初级工业品,这不利于双方科技互信的增强,同时无利于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的增强,同时我国对农业创新的支持力度也不够,缺乏对人才培养、科研机构设置的投资,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力的发展。
谭砚文从农业对外贸易全局层面分析后认为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步伐较慢对外投资的总量较小,农贸企业普遍缺乏具有国际贸易体系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制约了我国农业企业开展国际竞争的步伐。农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农贸企业缺乏相关政策的扶持,使得农贸企业的收益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并且对生产风险高度敏感。
马博认为受到服务设施完整程度、文化因素、国外投资环境的制约我国西部沿海地区发展缺乏潜力。同时因为多民族的人口分布和刚刚起步的城市建设也是的西部沿海地区的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这时的西南地区对外农业合作的进程相对滞后。
赵其国从广西农产品贸易未来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后认为广西农业作物产量较低,农业科技含量较低,大都通过增加种植面积延长种植时间等方法来增产,在取得有限的增产的同时给农业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农业土地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潜力堪忧,对广西农产品贸易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阻碍。
张忠明认为中国农业面临着国际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全面冲击,农贸企业要遵守国家的粮食政策优先限价供应国内粮食需求,同时还要与国外高效规模农场主同台竞争,我国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小规模农业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力。吕玲丽认为中国农业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她采取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为工具,以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农业贸易数据为分析对象,来衡量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是否具有优势,并从价格、规模、产量的角度来证明自己的结论。即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农产品市场将会变为东南亚诸国农产品的销售地,甚至会起到蝴蝶效应,对我国农业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造成影响。
四、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机遇
刘献良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农业经营者财产权的相关规定进行解读后认为《决定》将加速农村产权融资市场的深化升级,提供更为科学效率的金融服务平台给我国农业,为其发展提供新的血液。这将有效的缓解广西地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瓶颈,带动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使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农业主体的出现,同时有效增强农贸企业的资金储备,带动农贸产业的转型升级。
兰永松以国家发展战略中将北部湾化为政策经济区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认为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前景看好,将会成为我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海新区之后的经济增长的新一极,有利于广西农贸企业发挥区位优势,在优惠政策的指引下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速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之间的转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
陆善勇和郭旭从联动合作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东盟自贸区面临的发展机遇,他们认为北部湾经济区不仅有优异的建港条件而且和后方的诸多省份之间的道路交通条件也在不断发展。通过北部湾经济区还可以作为大西南地区的出海窗口,进一步扩大西南地区经济辐射区,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形成以北部湾经济区为核心的跨区域合作联盟,从而进一步与东盟市场的相互对接,更好的分享东盟商机,增强西南地区农贸企业对国际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
陈小丽从合作模式转型的角度来看待我国农业贸易所迎来的机遇。她认为东盟诸国急需在东亚地区构建一种新的区域合作关系,而中国市场已然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20世纪末,由于“雁行模式”中的雁首-日本经济的没落和国际形势的转变,东盟诸国失去了
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而对于东盟国家刚刚兴起的制造业而言急需寻找一个平稳、广阔的市场。所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合作的国际形势已然形成。
五、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挑战
许多学者从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之间出口商品的高度同质性来分析自贸区内的农贸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欧阳华从国家经济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竞争力,他认为在中国与东南亚诸国产业结构相比较而言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尤其在农业的相关产业上双方在贸易关系上更多的是竞争而非合作。伴随着东盟自贸区零关税政策的实施进入深水期,如果不对现在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那么双方的竞争关系可能会进一步的加剧,最终导致双方的经济利益都受到损害,阻碍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
喻国华则从政策的角度揭示了我国对外优惠协定和我国农产品贸易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以广西为代表的主要农业产区面临着国际市场的巨大挑战。在以“早期收获”计划为代表的对外优惠协定从税率、种类、期限等三大方面为东盟国家提供了便利,使得我国农贸产业直接暴漏在东南亚诸国的优势农业产品面前。同时东盟国家具有传统的自然环境、人力资源、政策法规方面的优势,部分东盟国家的农产品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亩产量都优于国内农产品。伴随着这一系列政策的正式实施,我国农产品市场必将面临诸多挑战
陆建人认为“早期收获”是中国为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进程而实施的非对等的贸易协定,在这类的协定下东盟国家选择以自身优势产品为主要种类的部分商品,在税率和期限上提出对自身有利的要求,并要求中国现行开放市场。这将会强力冲击中国市场,广西等省份的农业将会受到直接损失,将影响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并进一步引发农,贸企业的经营困难。同时,由于许多农产品出口企业对相关优惠关税待遇并不了解,处于信息的劣势从而错失机遇。
陈人欢认为“早期收获”的贸易协定对我国热带农业产品市场造成了诸如贸易逆差、海关税收骤减、果农利益受损等负面影响。同时进一步激化了中国东盟农贸市场的竞争,是的西南地区的亚热带和热带农业的生产销售造成了冲击。
六、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建议
中国东盟自贸区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既面对着机遇也面对着挑战,在未来的“钻石十年”中自贸区的未来应当何去何从,众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章家清和张磊认为政府要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指导和服务作用。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者以及相关农贸企业的政策、技术和资金支持力度,完善农产品出口风险防范机制和保障措施,形成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出口企业和政府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协调。
傅晨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与东盟国家要加强在农业资源和技术方面的合作,一方面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国际化的农业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合作, 交流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加强双方农业大学、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合作,构建先进经验定期交流体制,带动区域农贸产品的竞争力。
张莎认为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的冲击,我国政府应当引导农业产业化和科技化,通过积极建立双边生产销售合作机制,扶植一批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同时进一步延伸农业的产业链,进而实现农业的规模效应。
七、结论
综上所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资源、市场、区位条件、农业科技水平、政策等角度对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战略现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发表了不少有关学术论文和相关专著,然而对中国和东盟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缺乏整体观和系统性,还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贸易理论。首先,针对农业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机构合作可行性的研究和相关学术成果仍然比较缺乏,其次,对于区域特色农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虽然较多,但是不够深入,缺乏创新,缺乏真正具有可实践性的理论成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关于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后续研究因该在目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科技创新力、区域协调力、政策协定等因素对农业贸易的影响程度作为研究重点,进一步识别出其中的核心选择指标、定量因素,加案例分析的方法,并对这些关键因素与农产品产业链构建关键联系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 广西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中的地位和
作用[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3,8
【2】 吕玲丽.中国东盟产品比较优势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9
【3】 阮春胜;范太国;马金案. 越南与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的桥梁作用
[J].东南亚纵横,2004,14
【4】 陈小丽,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对中国的经贸影响研究[D]. 2005, 武
汉理工大学. 第 62页.
【5】 陈人欢, “早期收获”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J].东南亚, 2005(03): 第
14-18页
【6】 彭茵, 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问题研究[D].2006, 华东师范大学. 第 50页 【7】 喻国华.早期收获计划对我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影响与对策[J].学术论
坛.2006,6
【8】 王乾与刘士涛, 构建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利弊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6(05): 第11-13页
【9】 兰永松.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与东盟的合作博弈分析[J].市场论坛.2008,6 【10】陆建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回顾与前景展望[J].创新.2008,5 【11】陆善勇;郭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东南亚
纵横.2009,1
【12】胡超.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发展评析[J].财经论丛.2009,4
【13】马博, 中国沿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2011, 中央民族大学. 第 239
页
【14】谭砚文.资源约束、贸易失衡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J].广东社会科
学,2011,6
【15】赵亮.东亚“10+3”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解及比较研究—基于分类农产品
的CMS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2,4
【16】章家清.中国对东盟水果出口增长因素分析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的实证分析
[J].经济问题探索.2012,8
【17】欧阳华.贸易政策对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4 【18】刘献良.从三中全会看涉农金融机构的新机遇[J].中国农村金融.2014,1 【19】张莎.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现状问题及对策[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0】张忠明.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