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doc】《阿Q正传》中吴妈形象浅析

来源:九壹网


《阿Q正传》中吴妈形象浅析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阿Q正传》中吴妈形象浅析 .梁艳 熏

摘要: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吴妈,虽说是个小人物,但她与阿Q的悲剧命运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认为

她盘剥阿Q的战利品,是个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的看客,可恶成分多于可怜成分.其实吴妈的麻木与冷漠都是

封建等级观念支配下的伦理道德观造成的,她既是一个个体,又是不觉悟群体的代表之一,鲁迅正是借此展现中 国国民的劣根性.一

关键词:阿Q正传))吴妈可恶可怜坚守道德伦理观 《阿Q正传》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被选入人教版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文中塑造的阿Q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学 人物画廊中一个不朽的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更是奴性 思想的代名词,时刻警示着人们.然而,在这部作品中,有 一

个与阿Q同样处于社会下层的女性,也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

在赵太爷家里做女仆的吴妈.新的人教版第五册《教师 教学用书》中对吴妈形象作了如是评价:\"吴妈与阿Q同是奴 才,被剥削者,按理应该有共同语言,但是她对于奴才的命 运似乎非常满意,所以开口闭口就是赵府的事.对于吴妈来 说,赵府是她的整个世界……她作为赵府的奴才,妄图与阿 Q划清界限,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她只是暂时坐稳了的奴隶,

明天还不知是晴还是阴.在盘剥阿Q的胜利品中,她只分到了 阿Q破衣衫的小半部分,这令人恶心.吴妈最后去看阿Q游街 示众,充分说明吴妈已经变成一个麻木而又缺乏同情心的看 客了.她无形中充当了杀害阿0的众多帮凶中的一个.作者塑 造的吴妈,可恶的成分多于可怜的成分.\"笔者认为教参对 吴妈的评价太过苛刻,值得商榷. 一

,可恶?可怜?

从情节上看,是吴妈的过激反应引来赵太爷对阿Q一顿毒 打,逼得阿Q走投无路,逃离未庄.不同情阿Q的不久人世, 反倒崇尚杀死阿Q的洋枪,此等麻木确实有其可恶的一面,然 而把这…切罪过全部归咎于吴妈,断定其\"可恶成分多于可 怜成分\"不免有失偏颇,只能说她是杀害阿Q的社会环境中一 个不可忽视,但作用微小的分子.

作品中关于吴妈的集中描写不多,她和阿Q同在赵府为 仆,同是被剥削者,足以见得她的身份,地位低下;她开口 闭口就是赵府的事,一切为主人着想,可见她的忠实;把赵 家视为自己生存的全部依靠,生怕有一天失去了,体现出她 身上的奴性,算是一个坐稳了的奴隶.深受封建礼教影响的 她,面对阿Q突如其来的求爱表现得手足无措,羞辱不堪,以 至于寻短见以示自己的清白,恰恰表现了她的\"贞节观\". 作为处在旧中国环境下的一个下层劳动妇女,吴妈的举动属 于本能的反应,人们有反响也是正常.那么阿Q最终因此事被 打骂,何以被说成是吴妈\"妄图与阿Q划清界限\"?至于分战 利品这个情节,我们知道那五个条件是由赵府派人定下的, 它深刻地表现了赵太爷的残忍与贪婪,与吴妈何干?吴妈不 过是他们用来盘剥阿Q的理由罢了.说吴妈最终拿到了阿Q破 衣衫的一小部分,也未必是她所愿,故不应将她牵扯进来, 那么又何以说吴妈\"恶心\"\"盘剥\"呢?所以笔者认为:吴

妈是可怜的,她只是当时中国众多不觉悟群众中的一员,她 身上更多的应是让人同情怜悯的成分. 首先,吴妈是善良的.

\"太太两天没有吃饭哩,因为老爷要买一个小 的……\"

\"女人……吴妈……这小孤孀.\"阿Q想. 阿Q放下烟管,站了起来.

\"我们的少奶奶……\"吴妈还唠叨说.

这段话明显地表现出吴妈对少奶奶强烈的同情心.从吴 妈的身份来说,这是仆人对主人的同情;从吴妈的身世上 看,这是…个不幸的女人对另一个即将不幸的女人的怜悯,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至少我们可以看出她一切为主人着想, 可见她的忠实,善良. 熏中国当文学删

其次,阿Q的求爱对于吴妈是不幸的.吴妈是一个深受封 建礼教影响的传统女性,丈夫死了,却还要受到别人的调 戏,不幸;受传统\"贞节观\"思想的影响,面对阿Q突然的求 爱,她更是感到羞愧,无助,认为这是对死去的丈夫的不 忠.从最后结果看,吴妈本可以继续在未庄有钱有势的赵太 爷家里做仆人,但是因为NQ的求爱,失去了在赵府继续生存 的机会,悲剧色彩可见一斑. 二,不觉悟群众

虽说从始至终吴妈没想过要刻意害阿Q,但阿Q最终因她 走上了.条不归路,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封建的\"贞节观\" 思想和麻木的心态.吴妈和阿Q同是劳苦人民,都有着各自理 想的精神世界,然而他们面对禁锢了自己的封建思想,不自 知,不抵制,相反却自觉遵守,甚至让自己周围的人一起来 维护它.这是种愚昧,亦谓不觉悟.面对吴妈,NQ想的是 \"不孝有二,无后为大\若敖之鬼馁而\试图用这种

思想束缚吴妈;而吴妈则因为\"贞节观\"誓死反抗,认为 守自己的正经世界就可以逃避一切现实矛盾,解决一切问 题,认为离开就等于没有发生,再见面便视而不见,麻木不 仁了,这都是他们不觉悟的表现.所以,不论是吴妈还是阿 Q,都体现了不觉悟群众的特征:社会地位低下,却又自觉遵 循封建思想,两者形成不合理的分离.

首先,吴妈深受封建伦理道德的毒害.在中国几千年封 建社会承传下来的封建伦理道德观中,女子应当讲求\"三从 四德\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事::夫\"这就是贞节观. 所以当NQ向吴妈求爱时,吴妈先是\"愣了.一息\而后\"突 然发抖\接着\"大叫\然后\"往外跑\且跑且

嚷\最后哭了.她之所以有如此强烈的反应,无非是为了 维护自己的贞节,阿Q的求爱打破了她直坚守的贞节圣地, 让她感到羞辱,无助,试图通过哭向旁人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守贞节观的也并非只有吴妈.赵太爷最终为这事 打了阿Q,将其赶出门.而吴妈虽然最后获得邹七嫂\"谁不知 道你正经\"的肯定和洗脱,但毕竟负面影响已经产生,赵太 爷家还是容不下她.最终吴妈也离开了未庄.这样看来整个 未庄的群众都在无形中扞着贞节观.

其次,吴妈冷漠麻木.这表现在吴妈离开赵太爷家到城 里打.J时.离开了那个让她不止经的未庄,如今她又恢复了 正经的境界,当她见到这个曾经与她淡天,向她求爱的男人 BU将被杀头时,她却视而不见,仿佛已经不认识,只是好奇 士兵们背的洋枪等一一些死物.这说明她那天不是来看阿Q 的,仅仅来凑热闹而已,之前对少奶奶的那份恻隐之心到这 里已荡然无存,此刻她已成为众多麻木看客中的一员.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过:\"假如一间铁屋子,是 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 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死的悲哀.\"阿Q,

吴妈及未庄其他的人都是这\"铁屋子\"里的\"熟睡的人\他们恪守教条,愚昧无知.在阿Q的遭遇中吴妈不过是众多冷 漠,不觉悟群众中的一个,她的不觉悟主要是封建\"贞节 观\"和冷漠愚昧的表现,而非是\"妄图与阿Q划清界限\就 更谈不上\"帮凶\可恶\"了. 三,最终症结——封建等级思想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人们的不觉悟呢?事实上,无

论是阿Q的悲剧还是吴妈的表现都是人们封建伦理道德观的一 种反映.阿Q由于受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祖训影 响,才会想到向吴妈求爱,而吴妈则为传统的\"贞节观\" 拒绝了他,两人各持一套伦理道德观,谁触犯了它都有麻 烦,然而这些封建伦理道德观的背后实际上是受封建等级观 念支配的.

阿Q当初受了王胡和假洋鬼子的气后,为了替自己的屈辱 报仇,只得调戏比他地位低的小尼姑,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胜 利,以至得意.于是想到向吴妈求爱,而吴妈又是赵太爷家 里\"唯一\"的仆人,不要说同是下层人民,吴妈看不上他, 就凭这\"唯一\吴妈的地位也他高一筹,阿Q的求爱最终注 定会失败.

再看看吴妈,吴妈由于NQ的求爱,像是冲破了自己坚守 的贞节阵地,从而失掉了往日\"经\"的良好名誉,感到自 己在赵府的地位降低.最终离开赵府,离开未庄到城里做 工,试图到那儿去争取重新做人的机会,吴妈最后对阿Q的视 而不见,麻木不仁也都与这个脱不了关系.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取过 \"人\"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历史只有想做奴隶

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阿Q的…生便是奔波 于争取做奴隶的道路上.他争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而不 得,最终死在了这条追求的路上.而吴妈则先是在赵府坐

稳了奴隶,由于阿Q求爱使她想做奴隶而不得,最终到城里 争取,她历经波折却仍然摆脱不了奴隶的命运,所以吴妈 是可悲的,她也是受害者,真正杀死阿Q的是森严的封建等 级观念.

吴妈的心态其实正是代表了未庄人共同心态的大多数, 鲁迅在文中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 思想的罪恶,愚昧,透过吴妈,阿Q等人展露无遗.在封建思 想浓烈的未庄,无论是受害者还是暂得安稳者都深受其害这 难道不是鲁迅所大声疾呼的中国国民性的严酷现实吗? (梁艳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一中学435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