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萌发(méng).B.孕育(yùn).
)
翩然(piān)观测(cè)区域(yù)...
载途(zài)丘陵(líng)荣枯(kū)...
大自然的语言测试时间:30分钟
C.簌簌(sù)适宜(yí)连翘(qiào)刺槐(huái)....
D.衰草(shuāi)匿迹(nì)融化(róng)物候(hòu)....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农谚B.成熟C.生态D.播种
草木萌发草木荣枯年年如事割麦插禾
消声匿迹大地苏醒花香鸟语物候观测
)风雪载途冰雪溶化次第开放冬冷夏热
)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B.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孕育:指生长。)..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D.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农谚: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是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4.下列对句子中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拟人)C.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比喻)
D.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首先是纬度。(设问)5.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从具体生动的四季物候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介绍了物候的有关知识。B.“大自然的语言”这个题目将大自然拟人化,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物候现象,很有文学性。
C.课文开头一段用词生动,简练,典雅,富有表现力,作为说明文不应这样写。D.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按照由主要到次要、从空间到时间的顺序进行。二、填空题
)
6.本文题目“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先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引出什么是了
的重要性;接着按照从
、经度、
、
顺序来安排,分别从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1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的形象化的说法。课文
;进而举例子说明、从空间到时间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最后阐释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7.选文在介绍“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运用的说明顺序是(A.由时间到空间B.由空间到时间
C.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D.由时间到空间、由主要到次要
8.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
)
合选文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第4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一句中加点的词“一定”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选文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3月26日是玲玲的生日,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风景照片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的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9湖北荆门中考)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5月20日至22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分。
②寒来暑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熟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早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早稻增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
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有删节)
1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文章第①②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也由此制订了《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关的节气名称,将农事歌补充完整。(1)(2)(3)
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
(注: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
答案全解全析一、选择题1.答案2.答案3.答案4.答案5.答案
BCCDC
翘qiáo。
A.消→销。B.溶→融。C.事→是。
“销声匿迹”在句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该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文章开头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现象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
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幅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促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二、填空题
6.答案度解析
高下
物候现象古今
物候和物候学物候研究对农业主要到次要逻辑纬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有关“物候学”的一些知识,把握行文思路及说
明顺序。三、阅读理解7.答案
C
阅读选文可知,决定物候现象的四个因素按照影响程度,由主要到
次要,依次排列,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前三个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8.答案解析
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
理解诗句内容,认识到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现象的影响作用。
9.答案“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解析
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前后文意,解释“一定”的意思,进而说明
作比较。这段文字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1741到1750年十年
此词的作用。再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评述词语的表达作用。10.答案
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了比较,说明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差异这个因素。解析
文段中将两个“十年”的情况进行比较,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所说明的
因为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问题即是本段段首的中心句“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11.答案
大连属于沿海地区,它的春天来临要比内陆迟若干天,所以,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要比大连开放得早。解析
大连和北京两地处于同一纬度但经度不同,大连沿海、北京是内陆,结合选文所介绍的“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来分析作答。
12.答案逻辑顺序。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以下内容: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小麦的生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小满时农事的特点。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顺序的把握能力,说明顺序一般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判断的标准一看段落之间内在关系,二看相关语言标志。本文各段内容之间既无时间先后,又无空间转换,而是依次介绍了关于农业节气小满的相关内容,因此应为逻辑顺序,而具体分析可以依次罗列段落内容,其顺序一目了然。13.答案
说明方法:①列数字,如“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5月20日22时36
分”。作用: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②下定义,如“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
的节气”。作用: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的特征。③引资料,如“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作用: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和权威性。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第①段中准确的小满节气交节时间说明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第②段中“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以科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小满节气的本质特征,属于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另外第②段中引用了古书中对小满的陈述,属于“引用”的说明方法。对于说明方法的作用的回答,一结合各种说明方法的常规作用,二结合具体的说明内容进行阐述即可。14.答案解析
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鉴赏能力。说明文语言一般分析两个层面,一是其基本特点——准确性,一般通过说明文语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词语考查;二是其生动性特点,一般通过说明文语句中采用修辞或者描写的语句考查。本题问能否删掉及原因,一般从词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入手,加点词语的作用是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体现。15.答案(1)惊蛰
(2)清明
(3)霜降
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节气的了解,首先要明确各种节气所属的季节及物候特点,理解节气的含义。春来地动,冬虫苏醒是惊蛰;春草渐青是清明;开始结霜是霜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