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省委书记陈求发同志、省长唐一军同志分别两次作出 批示,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传达学习,就 贯彻落实作出部署。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第十五次全省民 政会议。各市以召开民政会议等方式传达学习、部署工
特困供养的有7.77万人,占比达到58.6%0作。全省各级艮政部门采取召开党组会、理论中心组学习
会、干部职工大会、深入基层调研宣讲等方式,深入学习 领会,凝聚思想共识,抓好贯彻落实。“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主题教育中,对标对表*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第
规范地名管理服务弘扬优秀地名文化江苏省民政厅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要求,加强理论武装,坚持边学 边改,明晰思路措施。通过广泛深入学习贯彻,全省各级
地名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内外交往中具
党委、政府对民政工作重视程度更高了,民政系统干部职 工责任感、使命感、自豪感更强了,各有关部门、社会各 方面对艮政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更大了,在*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辽宁民政事业发展迈入
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江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 示精神,全面落实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部署,着力规范地 名管理、加强地名服务、传承地名文化,取得了积极成效。了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一、 依法规范地名管理,有效净化地名环境二、结合区域实际,突出辽宁特色,推动全省民政 事业发展提升新高度2019以来,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
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全省各级民政
一是健全地名法规制度体系。近年来,先后出台《江
苏省地名管理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地名管理服 务和地名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办
法》和二维码门牌制作规范等法规制度,推行地名命名更 名专家论证、社会听证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为规范
部门以“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48项任务和 争创先进16项重点工作为载体,全力以赴抓好党中央、国
地名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二是发挥地名规划引领作用。全省各地结合国土空
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年度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在全国民 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中首次被评为优秀等次。一是在“放
间规划、村镇规划以及水利、交通、旅游等专项规划,突 出新城新区等重点区域,科学编制地名规划。在组织编制 市、县地名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向乡镇、开发区延伸。例 如,苏州市组织编制了41个镇级地名规划,提升了新生地 名规范化、系列化水平。管服”改革中提升治理效能。全年下放4项行政审批权限,
取消2项行政许可事项,对35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 行一次性告知。实行社会组织成立登记证明事项告知承诺
制。将国内收养登记权限下放到了县(市、区)。实行全年无 休息日和免费快捷婚姻登记服务。二是在工作推进中争先 创优。会同广东、吉林、黑龙江三省探索打造了旅居养老
三是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根据民政部等六部委部 署,结合江苏实际,将宣传名和有地无名现象作为清理整
新模式。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福 利彩票公益金规范管理等工作得到艮政部的肯定。全年骨
治重点,坚持分类施策,采取部门联合执法拆除不规范地
名标牌、约谈开发单位、下发整改通知书、批量命名无名 路等方式进行整治。截至目前,全省排查不规范地名4815
灰海葬7873份,连续6年保持全国前列。三是在创新试点中 探索经验。鞍山市创建了全社会参与社会救助和救助全部
困难群众的“大救助”体系。本溪市南芬区高标准完成了
条,已清理整治3943条,标准化处理率达81.9%。国家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朝阳市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 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680万元,配备415个民政服务岗
二、 强化公共服务理念,提升地名服务效能一是优化地名审批服务。根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
2019.24 中国民政15特别关注径验交流要求,我们指导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优化地名审批流程, 出台地名命名前置服务指导意见,试点开展地名审批\"信
围绕方便群众打造智慧民政
用承诺+容缺办理”制度,提升了服务效率。努力实现从“数字”到“智能”的蝶变二是建设地名公共服务平台。以第二次全国地名普
浙江省民政厅查数据为基础,建成涵盖51万条数据的地名数据库,并对
2015年以来的地名数据进行了更新。同时,建成省市县三
级应用、标准统一、资源共享的区划地名管理服务平台,
近年来,针对民政业务关联度低、数字化基础弱的突
进一步提高了地名信息化水平。出短板,浙江各级民政部门以“互联网+”为改革利器,以 三是建立地名数据共享机制。地名数据的价值在于共
艮政服务12个条线的“码上办”为抓手,统筹推进艮政信
享使用。将地名信息纳入共享交换目录,依托省大数据平 息化建设,深入推进艮政数字化转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
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应用;省民政厅与 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19年11月,省委、省政府 省测绘部门签订了数据资源共享与合作协议;指导地方将
又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标准地名申报与使用情况纳入信用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
进一步明确以智慧民政建设为载体,统筹推进“互联网+民
发展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政服务”。三、加强地名文化建设,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一、 厘清民政彖底,优化民政服务一是编撰地名图录典志。高度重视地名普查成果转
立足民政基本职能,牢固树立艮政信息化“一盘棋”
化,省市县各级均成立了编委会,邀请地名、历史、文化
的理念,细化向社会提供的各类服务管理事项,逐项明确 等方面的专家加入编写组,或者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
名称编码、审批依据、办事材料、办理流程、办理时限 大力推进图录典志编撰工作。目前,已完成国家《地名词
等要素信息。全省先后开展了4轮事项梳理和规范比对, 典》江苏部分(4254条,约130万字)和国家《地名志》江 确定163项民政办事事项,形成了标准化的办事指南和流
苏部分(591条,约40万字)编撰任务。程,厘清了民政服务底数。立足优化群众办事体验,压 二是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江苏省地名管理
缩办事时限,优化办事环节,尽可能减少群众提交的材
条例》中创设了历史地名保护和使用制度,率先建立历史地 料。全部艮政服务累计精简提交材料259项,平均每项
名保护名录体系。全省已将1.3万条地名纳入市、县两级保
服务压缩办理时限9天,实现了全部办事事项“最多跑一 护名录,对部分重点历史地名设置保护碑牌2092块。同时,
次”目标,137个适宜网上办理的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和
移植使用历史地名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广场、隧道等公共 掌上办。全省统建了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等8个业务系统, 设施和市政重点工程,提升了城市文化内涵。南京市将100
上至省本级,下至乡镇村社都以此办理业务。比如,社
个老地名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版了《中国南京地名 会大救助信息平台,以前申请低保要20多天,现在困难
的非遗保护》图书,民政部在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会议上以此
群众通过这一平台,只要使用一张身份证,可在网上5分 为典型,宣传我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钟内办理完低保申请,核对系统可在3天内核对出申请
三是开发地名文化产品。各地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人名下房产、车辆和存款等信息,确认是否具备低保资 编印了《常州城门与古桥》《苏州地名传说》《盐城市历史
格。截至11月底,全省有低保人员66.77万人,今年累计 地名志》《宿迁地域文化》等书籍和《诗词中的镇江地名》 发放低保金37.21亿元,有效解决了 “精准”和“聚焦”
有声书籍,拍摄了《地名淮安》和苏州吴文化地名宣传片等 这个难题。影视作品,组织开展地名文化进社区、征集历史地名照片等
二、 联通内外网络,方便群众办事活动,使地名成为江苏的一张“文化名片”。打通艮政内部各业务系统,着力编织政务服务为民
• 16 • 中国民政2019.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