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合作”
作者:江万灵
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17期
摘要由于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差异,集中表现在语调,词汇,发音,语法,以及文化上的不同,尤为突出的是价值观,习俗等一些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交流时,不合作现象尤胜。 关键词语言差异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语言的交流中我们必须遵守着说话人和听话人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的默契,通常会在语言交际中保持着一种默契。具体的说,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每一个参与交谈的人所说的话必须符合这一次的目标或方向,可以具体表现为四条准则:
(1)数量准则:①使自己所说的话围绕交谈中心尽量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②且其详尽程度不可太超过要求的范围。
(2)质量原则:①说话要有把握,不可妄加有争议的言论;②说要要有根据,切勿妄自猜测。 (3)关联原则:交谈时说话应贴近主题。
(4)方式准则:①避免使用不常见的词语;②说话不要有歧义;③内容简明扼要,不要有累赘;④说话时条理分明。
以上准则是人们在交谈中要遵守的。在交谈时,我们期待对方在谈话时贴近主题,言语真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在跨文化交际中,以中国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交流为例,由于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所以经常出现“不合作”的情况。这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差异引起的,集中体现为发音,语调,词汇,语法等,以及社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的是价值观,习俗等一些交际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1 由英汉两种语言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不合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语言是人们在交际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元素。由于语言的不同,他们的发音方式,语音语调,词汇意义等也不尽相同。这就是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不合作”现象的首要原因。
1.1 对学习的语言的语音特点了解不够,其发音原理及方法掌握不熟练 在改革开放初期,英语对国人来说还是一件新鲜的事,因此还流传着一个笑话:
Englishman: “Do you have a pen? A pen。” Chinese:递给他一盆子,Englishman: “It’s wrong, no.” Chinese:急了,生气了,\"真的是崭新的啊,好好的,一定不漏水呀!\"
由此可见语言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其语音的不同上,所以处于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在语言的交流上往往会违反关联原则。
1.2 语言交流时的语气,语调会产生不同的寓意
作为一个初学中文的外国小朋友因为一张图片和一个中国女孩起了争执,说:“这张图片是我的,你应该把他换给我啊!”听到这句话后小女孩把照片伸到男孩子的面前,微微一笑说:“这真的是你的?那我还给你吧!我还你!还你!”小男孩高兴地伸手去接。结果小女孩却将照片撕的粉碎!小男孩不明所以,“明明说是要还我为什么还要把照片撕掉呢?”因为语言背景的关系,小男孩显然不知道在中文里,声调提高往往表示反话。所以小女孩说的话其含义是图片根本不是你的。显然小女孩的回答违反了方式准则。
1.3 有些词汇的表面意义相同,文化意义却不一样
在英特网流传了一个笑话:不久前,一个中国学生在MSN上与一个英国青年迈克成为了好朋友。有一天,他们在谈论中国民族文化时,迈克一问三不知。中国的学生就笑着说:“你真是个菜鸟。”可是迈克却一脸疑惑的说:“不,不,我不是菜鸟。我是迈克。是人类,不是鸟。”因为只理解字面意思,而不了解某些特定意义的词汇在某个国家因为特定的文化背景关系从而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出现了理解上的误会。有个违反了关联原则。
语符承载了另外一种信息量。萧翎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想与玛丽一起购物,便说:“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next Friday?”玛丽非常高兴,两人便约定了见面的具体地点与时间。但是,周五的时候,萧翎接到了玛丽怒气冲冲的电话,萧翎无辜的说:“I mean next Friday. So I did not go.”玛丽也疑惑的说:“To day is Friday. You asked me go shopping next Friday.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is today. Right” 这次的不愉快便是两人对“next Friday”产生了歧义造成的。以汉语的习惯来说,是以这个星期为基础。而英语的语言习惯则是以这一天为基础,是这一天以后的星期五。这个误会就是因为违反了方式准则。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语,就有了不一样的意思,加之使用次数的增加,所以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社会文化意义。这个意义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往往只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出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4 对目的语语法结构方式的理解上常表现为思维方式不同
杰西是一个初来咋到的美国人。一次,他的中国朋友约他去野餐,但是因为有事,他没能按时到达约定的地点。他的朋友就给他打了一个电话:“Hello,You are late now,Don’t you want to come?”杰西答道:“yes, yes.”他的朋友以为他不去了,所以没有等。结果杰西到达约定地点时,朋友已经走了。这就是违反了方式准则而造成的误会。是非句的回答理解往往表现出了一种语言的思维理解方式。其根源在于:以英语文化为主的人,对客观事实的主张或看法以自己为主。而以汉语文化为主的人,则着重于交谈对方所发出的信息或着表明的态度为中心作出反应,强调交谈双方相互呼应和配合。
2 社会背景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跨文化交际“不合作”
文化是语言交际的依托。价值系统、社会习俗、道德观念、是非标准、心理取向、思维特征等都是文化独特的组成,正因为这些独特的组成从而决定了语言的运用。 2.1 问候语的功能不同 Chinese:\" Are you reading?\"
Englishman:\" What's wrong?\"(心想:对呀,你不是看见我在看书吗?)
诸多问候语是中国人是习惯的客套语,一般不传递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而在英美人看来,行动去向是隐私范围,从这一点上看Englishman违反了数量原则。 2.2 表示恭维和自谦的话
Englishman: \"Oh, Today, you look so beautiful.\" Chinese student: \"Oh, no. I feel just so so\"
这样的回复是违反了质量原则的典型错误。在听到别人恭维的话语后,往往用婉拒的方式表示谦虚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习惯。但在西方人眼里这却是虚伪、不领情的表现。遵循“前后一致”的原则是英语中的惯列。如过在别人恭维时加以否定,是另恭维着难堪的表现。 2.3 表示邀请和致歉的话
Englishman:\" Would you like to come to my party this afternoon. Linda?\" Chinese:\" OK. I'll try to come. Thank you.\"
在以英语文化为中心的过度。如果不能对别人真诚而殷切的邀请以明确的答复,并给出适当的理由是一件失礼的事情。但在中国,人们却非常注重身份,面子等。所以人们在受人邀请/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受邀请是采用迂回的循环式行为模式,而欧美人是将隐私与个人权利放于首位。所以在受人邀请/接受邀请时,往往采用直线型行为模式。所以,他们会倾向接受明确的表示。这个例子便是违反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的体现。
2.4 表示禁忌语和委婉的话
Chinese:\" How old are you? Why are you single?\" Englishman:\" Why? It's privacy.\"
在以英文为母语的某些国家是十分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作为普通朋友询问别人年龄(尤其是女士),家庭状况,婚姻……是十分失礼且粗鲁的行为,它违反了关联原则。而对于Englishman,这又是违反数量原则的体现。表示禁忌和委婉的话语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是存在的。这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社会成员为经年累月的遵守着礼貌原则,为约定俗成的地域性产物。因为其的地域性,所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由于民族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直接影响和决定了语言的运用原则和表达方式,影响到对该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难免会出现对话的“不合作”现象。 3 结语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共同组成了交际能力。发音和正确的拼写是语言能力的基本要素。而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造出语法正确的句子。并能灵活的使之组成一篇意思完整的文章。而要求英语学习者能根据英语的语境并融合英语公家的社会文化习俗背景,达到交流的目的。正确而得体的使用英语。
所以,我们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中,必须了解其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背景。掌握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在表达交流的差异,了解两个民族在语言思维和价值观上的异同。了解某些特定的词汇在英汉特殊的文化历史背景下的特定含义。以这些异同作为基础,在表达交流时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合情合理地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跨文化交际中“不合作”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新仁.会话 “不合作”现象论析.扬州:扬州大学学报, 2000(2): 37-42.
[2]冯光武.合作必须是原则—兼与钱冠连教授商榷.重庆: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108-112.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何自然.语用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6]罗锦生.浅谈中美跨文化交际中道歉语的使用问题.龙岩师专学报,2002(4):61-63. [7]闻君.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当代经理人,2006(17):173-174. [8]杨宏元.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9]袁建萍.合作原则的偏离在英语语言交际中的运用.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 (3):117-1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