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来源:九壹网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1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有目的、 有组织、 有计划地深入实 际、深入社会,体验生产生活,从中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外活动。 但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 因 管理机制、形式和内容呈单一化模式化、脱离社会实际需要、经 费投入不够等原因实效性不强。主要呈现出:一是精英化。主要 由学生干部、 党员和特长学生等围绕一定主题开展实践。 近九成 学生分散到生源地或就近生源地实践, 其真实性和实效性难以控 制。只有近一成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基层实践, 而且时间也 过短。二是模式化。不同年级的实践内容无差别,不同专业不同 年份实践内容也无差别。 三是管理机制落后。 很多时候是学生处、 团委等学生主管部门一头热,教务、人事、财务等部门未参与其 中,即使参加了也没有真正形成联动, 造成时间、 经费无法保障, 学生社会实践获得学分成为一个“水中月,镜中花”。

2基于“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项目化运行模式

2.1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项目化运行模式组织实施

(1)基地建设。在学院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根据本系突出 机械和电气专业的特点,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先后与 重庆三爱海陵等签订人才培养与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等协议, 保障 了社会实践的基础条件。

(2)项目立项。根据专业特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及企业的实际需求, 由专业教师、 企业专家研究提出社会实践项 目;同时也发动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需要提出项目;做到服务 学生的“菜单式”和服务企业的“订单式”相结合。 最后,根据 可行性选择项目。

(3)方案设计。学生根据项目,结合成员特点、企业条件、 专业知识与文献储备,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社会实践方 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计划、预案、成果等。

(4)组织实施。系部安排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学生深 入企业生产一线和员工的生活中, 了解和熟悉企业生产要求和劳 动纪律,并严格按企业的要求,结合项目方案开展实践。组织实 施过程中指导教师和企业代表要注意监控过程, 既要保证不出事 故,又要出成果。

(5)撰写报告。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实施过程中所得数据 与结论,经过处理加工。指导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鼓励学 生发散性、创新

性的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完成团 队的报告。

(6)考核评价。按一定比例折算学生自我评价分、团队成 员互评分、项目负责人给分、指导教师评分、企业代表评分等分 数给出该项目学生的平时分, 指导教师和企业代表根据项目完成 质量给项目考核分, 最后由两个分数得出最终成绩, 并由指导教 师给予相应学分。

2.2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项目化运行模式优势

2.2.1 校企合作,得实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不接地气”的现象, 大多数社 会实践队伍不能给地方、 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故而地方不 愿接待。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立 项、组织实施,运用专业知识,充分利用高效的资源,满足企业 经济发展。

2.2.2

工学交替,获学分

与教学脱节、 社会实践学分难以获得, 是社会实践活动实施 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而工学交替, 则将社会实践活动按不同的类 型和内容进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能获得学分。 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 性。

2.2.3

自主调研,有干劲

在项目立项的时候, 根据教学和企业的需要, 结合学生的特 长和自身发展需求,做到服务学生的“菜单式”和服务企业的 “订单式”相结合。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 实现学生自 主调研、自主管理、自主实施,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2.4

形式多样,不枯燥 在项目立项时,能充分的丰富实践

内容,内容可包含技改、 政策宣讲、生活调查、岗位实习、文化服务等。只要企业需要、 学生需求、可执行的都可以组织实践。此外,还可以引导不同的 年级,做不同侧重点的实践, 让学生的大学三年或四年的实践中 做到不重复实践。

2.2.5

全员参与,无差别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项目化

运行模式,因进入课程, 而且不同层次的学生皆可以提出或选择自己喜欢和自己适合的 项目实践。 这种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 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只有少 数学生干部参与的“精英化”实践。

2.2.6

深入实践,有实效

通过项目化的运作, 在校内校外的指导教师的全程参与, 在 工学交替中,能真正地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向社会学习、认识 社会、认识人生、了解国情、民情,实现“知一行一知”德育认 识论,深化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

3“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项目化运行模式发展方向 笔者认为应该从这些方面发展, 继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 动实效性。 一是基地建设应该不局限本专业领域, 而是从全校的 角度全盘布局, 不同专业与学科的基地都要实践, 做到专业性和 人文素质性相结合。 二是继续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 提升社会实 践对地方经济的服务能力。三是建设好社会实践进入课程体系、 学分制、校内外双指导教师的“导师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