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大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又是高等教育中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入手,在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也确实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纵观各所学校,不同地域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个体行为和心理障碍等多个方面。
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差、人格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增多等。这些问题显然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存在较大偏差。
当代的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未来世界的主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既是大学生发展的自身需要,又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表现 (一)心理不适应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脱离父母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来到大学校园,生活起居等各项日常事宜均要自行处理,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生活问题,无法完全自理,就会产生心理障碍。还有的学生没有出过远门,一旦远离家乡,来到新的环境,由于气候、语言、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适应,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此外,他们原来在中学时生活的圈子较小,基本都受着来自各方的小心呵护,没受过大的挫折、受不得半点委屈。而大学生活相比高中生活来说,人员相对复杂,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同学之间必然会产生各种程度摩擦,相对于备受呵护的高中阶段,如果不能很快适应的话,心理上很容易受到挫伤,自感孤立无援。这种种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 (二)个性缺陷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而在大学阶段,学会与他人相处、适应群体生活更为重要。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问题,同样的挫折,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那些性格过于内向、心胸狭窄、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自卑忧郁、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爱慕虚荣、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在面对大学生活和走向社会以后,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 (三)自我逃避
由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的限制,学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中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专业方向的选择多数情况下都是由家长或学校代劳,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发展,而且使得学生缺乏职业性的专业规划,在专业学习和人生规划中产生过度依赖感。因此,学生在处理学习和个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尤其是遭到失败,自信心受到打击时,容易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形成一种逃避心理。
(四)性意识的萌发与冲突
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于性机能的发展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有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和调节,存在性压抑,出现焦虑不安,甚至以某种变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对专业不感兴趣
在大学里,常有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究其原因:一是在填报大学志愿时,对各专业情况不了解,因此填报比较盲目;二是虽然被所填报的专业录取,但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不高,实际情况与自己当初的想法相去甚远;三是志愿服从调配,所学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专业,但又不得不读下去,因而感到很无奈,受各方而的影响,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因而缺乏学习热情;四是对本专业学习的艰苦性估计不足,遇到困难就丧失了信心。
(六)个人前途不确定
大学生就业已经从“双向选择”转变到完全“面向市场”“走向市场”,这种就业市场的完全竞争化,在给予大学生择业自主的同时也强化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焦虑意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担心自己将来的工作去向,从二年级就开始寻找就业单位,在遇到挫折时,又容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虽然积极参与就业实践能够增强他们自强精神、创新能力和自我意识,但在市场经济中接触到的负面现象也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如部分学生对金钱的过分崇拜、个人主义强化、人际关系淡漠等。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各种各样的,既有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当前大学生的具体现状而言,影响其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环境变迁、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生活事件、家庭环境、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心理冲突
大学生的角色地位及生活环境与高中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迁对新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种变化的主要方面就是要自己独立生活,应付一切生活琐事。如几个同学共住一个寝室,彼此生活习惯、作息安排包括语言隔阂,
都需要去面对和适应,尤其很多新生有远离家乡、亲人的问题,要适应起来还需一段时间。
大学生活中学生要自己安排生活,靠自己的能力处理学习、生活、人际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但据调查,80%的学生以前在家没有洗过衣服,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性。生活问题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学中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已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成绩,而包括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及其他一些因素。这种标准的多样化使部分成绩优秀而其他方面平平的学生感到不适应,其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心理上产生了失落和自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新生入学适应的第一步,也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一步。同时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在不同环境下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及他人的长处和短处,并认识到优、缺点是每个人都有的,应当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而不应因为缺点的存在就自卑或自暴自弃。 (二)学习压力造成的焦虑心理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推进,高校的发展建设也从单纯的追求规模发展转向为注重大学的内涵建设、质量提高和品牌塑造。现在的大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素养和专业学习要求更加严格,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压力也相应提高,若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退学的危险,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加之大学更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挫折感,伴之而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就是焦虑。适度的焦虑水平及必要的觉醒和紧张对人的学习、工作是必要的,但持续而重度的焦虑则会使人丧失自信,干扰正常思维,从而妨碍学习。 (三)人际关系不良导致情绪及人格障碍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在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人际交往的社会进程也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现代化家电和网络的普及,计划生育带来的城市家庭兄弟、姐妹概念淡化,邻里交往缺乏,青少年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使他们不善于交际。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克服认知偏见;其次要加强个性修养,战胜自卑、羞怯,纠正虚伪、自私等不良个性特征;再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和技巧,以便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确保学习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四)爱情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机能已经成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要求,但是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处理不当,就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及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存在的恋爱困扰主要是对两性交往的不适,性冲动的困扰及缺乏处理恋爱中感情纠葛的能力等。
(五)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压力
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是个普遍问题,而要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又以一些不正当的渠道宣泄出来,如乱砸东西、酗酒打架、消极厌世等。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其引发原因多种多样,在具体处
理过程中应全面细致地分析其诱因,以便对症下药,迅速有效地解决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对策 (一)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现代社会的开放性、多元化将转轨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矛盾、现象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新一代大学生面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关注自我。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在多元化社会中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完善自我意识。要注意启发学生成功地把握自我、关注自我、培养自我、塑造自我等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激起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以自身的潜能。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热点矛盾,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利用各种教育渠道教育学生积极地接纳自己,设法把自己发展得更好。帮助他们不断地调整自己,使个人和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二)给学生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要在大学生活中给学生创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知识,又可以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新时期大学生大多是“抱着长大的”,很少经受风雨磨难,不理解创业的艰辛。让新时期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实际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有利于他们坚强意志的培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经受挫折和失败。大学生们在挫折与失败中磨炼意志,从而变得坚强、成熟。 (三)培养学生社会交往的能力。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联系,大学生学会辨别是非、与人协作、待人真诚。通过与他人交往和联系,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更加健康、积极。同时要注意网络虚拟社会对大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影响,正确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对于大学生在网络活动中出现的其他不良情绪如不满、依赖、孤独、反感、冷漠、抑郁等心理反应或症状,要引起大学生、家长和教育者的关注,并及时予以疏导和帮助,鼓励他们从不良情绪困境中摆脱出来,通过自身的心理调节和自助,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手段来解决心理适应不良问题。大学生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调适是大学生在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健康、全面发展的心理素质保证。 (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对新生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问题症状的学生进行诊断,提出措施与方案,防患于未然。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通过个别面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多种形式,及时疏导、合理化解大学生的一般心理问题。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形成团队精神的土壤,可促进同学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学生充分发展个性,增强适应能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奋发进取,在广阔的空间施展才华;在广泛的交际与合作中,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玉霞.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科技,2009,(12).
[2]吴津津.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职业与教育,2009,(12).
=====本文结束=====TXT&DOC=====2010/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