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 第11卷・第3期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写好作文要“四勤 ,, 汪景云 (罨桥区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宿州 234 00 0)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09—8534(2OO8)O3—0038—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重观 让我来写,我将怎样写?选什么材料?以什么为中心?怎样开头? 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要使作文 怎样结尾?段的过渡句如何设计……如果学生能带着这些问题阅 达到有创意地表达,必须做到“四勤”。 一读文章,那么,阅读的同时就是在作比较、在消化、在吸收。同样, 要勤观察。宋代朱熹有句至理名言:“问渠哪得清如许, 学生在观察生活时,肯定会遇到一些魅动灵魂的事件、现象。这时 为有源头活水来”。它形象地说明了“源”与“流”的关系。失去生 就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思考者,捕捉生活中易消失的细微处,在写 活之“源”,作文之“流”同样会渐渐枯竭。因此,观察生活、熟悉 作之前心中便盘算着如何把眼前之景,身边之人,听到之事,想到 生活.对写好作文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之理用文字表达出来。所谓在想象中思考,就是从直接的材料中 对中学生而言,首先应从观摩身边的人和事开始,同桌、周 跳出来,思维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这是一种抽象的思 围的人、班级里发生的事、校园里的新鲜事,都可以成为观摩的 维活动,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作文的立意 着眼点,经过一段时间的片断训练,再观人物的音容笑貌、表现 与它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要想在文章的立意上求新求好.没有 人物的个性、突出生活的聚焦点,学生的作文水平必然会得到 平时多思考的良好习惯,显然是不可能的。 提高.写出有个性的作文。 四要勤练笔。《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每学年不少于l4 二要勤阅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文章必须有多 次,其它练笔不少于l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方面的积累,首先是从阅读中寻找突破口。阅读分课内阅读和 这就要求平时勤练笔。只有经常动笔、养成习惯,写所见之人、记 课外阅读。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多是名家名篇,是各类文体的精 可记之事、说所想之话,才能在真正写作时略加思索便下笔成文。 品。熟悉课文。对掌握写作中的布局谋篇、立意剪裁、结构修辞 都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从中可以使我们以较短的时间学到较 在日常练笔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要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平常练笔可不拘篇幅.有话则长, 多的写作知识和技巧。课外阅读,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当代 无话则短。做到长的有内容、有层次,短的精悍有意味。切忌“假大 文学。身边又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通讯》、《语文报》等书刊, 空”或“假小空”。 博览群书无疑就是积累。 二要处理好自由与规范的关系。既然是练笔,就应发自内心, 阅读还应掌握技巧,不可追求速度而泛泛浏览,真正收实 真情流露,自然成文;形式尽可能自由、活泼些,但也有一个“度” 效的应为多遍阅读。从不同方面对文章精华细加品味。第一遍, 的问题。练笔的目的是写好作文,因此,对不同文体的要求。练笔 通读全文,熟悉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文章的 时必须加以考虑。 中心及重点;第二遍,在掌握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它的写作技巧 三要处理好主动写作与被动写作的关系。学生在练笔的同 和写作方法;第三遍,学习文章的语言,划出文中运用的过渡 时.如果能与教师的作文教学相配合、与教师的语文教学步调相 旬、成语、名言、警句,或摘录、或诵读,以扩大自己的写作词汇, 上述几部分组合起来。还原成整体,对文章进行有点有面、以点 连面.以面统点地消化和吸收。 一致,及时地把学习中的有关写作知识化作技能,学以致用,往往 四要处理好单一与多样化的关系。既然是日常练笔,就应注 增强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第四遍,通读全文,再把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形式的多样化,命题作文、材料作文、随想、读写、扩写、改写等 三要勤思考。著名科学家茅以升曾经告诫我们:“有人打比 等,都应涉及到。这样既可锻炼、提高学生多方面的写作能力,也 方说.文章是固体,语言是液体,思想是气体。我提倡多用这看 能使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乐趣。 不见.摸不着的气体一一恩想。我的意思是:多想比多写、多说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说“写作是技能,不宜视作 更重要。”严格意义上来说,思考是不能与观察、阅读截然分开 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写作,和阅 的,三者在写作活动中构成有机的整体,并相互影响。要养成在 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 阅读中思考.在观察中思考和想象中思考的习惯。 的”。只要坚持长期练笔,在“历练”的过程中“自悟其理法”,就能 阅读每一篇文章。都应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假如这个题目 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米[收稿日期]2008-2-9 [作者简介]汪景云,男,现为埔桥区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 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