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德育的困境与境界

来源:九壹网
・80・ 基础教育研究 德育的困境与境界 黄赛俐(仙游师范学校,福建仙游351200) 在传统的德育中,教师经常创设一些所谓的德育情境体 验活动,这类体验活动表面上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然而对 于他们心灵层次的冲击与感动究竟几何尚待观察。对很多学 着老师就请两位学生班干部来当演示,A同学是成功者对B 同学怎么说呢?A同学说,“B。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 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 生而言,这可能只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日常游戏而已。很多德 育情境的创设,教师们也是煞费苦心,但是由于脱离了真实的 一以走另一条路试试!失败是成功之母!通往成功的路也不止 条,只要不断地努力,就会取得成功!” 生活,抽离了生命的真实体验,仅仅给学生带来虚幻不真的感 觉。德育成了空谈与教条。 一、德育的“虚化”、“外化”与“硬化”现象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执教<用心灵去倾听>一课的时候,问 道,“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在 我们的生活中谁在用心去倾听你?你在用心去倾听谁?”一 位同学说,“某同学是我的朋友,她时常倾听我,特别是在我 心情不好时,我向她诉苦,她都不厌烦。”另一位同学说,“我 的一位朋友在我失望时,鼓励我。”还有一位同学说,爸爸在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或老师们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训诫 孩子们不要游手好闲,不要沉迷网络不务正业等等;要求孩子 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等等。家长或老师们说得苦心婆口, 而孩子们的反应不是无动于衷就是一句“又在上政治课!” “又在上思品课!”……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这些现象透射 我考试考不好时,从来不骂我,他总是鼓励与安慰说,“这次 出日常流行的“德育”的苍白无力,难以深人人心,更谈不上 改善人的心灵力量、完善人的心性与德性。 为什么我们一谈“德育”,就觉得我们所做的不过是空谈 考不好不要紧,下次考好就好!”……老师听了总结道,“同学 们我们要向苏珊学习,学习她的善良与爱心,让我们培育一颗 感恩的心,用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诸如此类的教学看起来,教师也是结合学科教学进行道 而已、徒劳无益?其内在的根源是什么呢?梁漱溟先生在 德教育,所谓的教学要渗透德育。但是,深深地品悟这样片 段,我们就可以阅读出其中的“异味”与“隐疾”。前苏联著名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中剖析得入筋入骨:一是认为道 德是拘谨的。拘谨就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 子,不遭人非议,这很与乡愿接近。二是认为道德是枯燥的。 普通人看道德是枯燥的,仿佛很难有趣味。三是认为道德是 格外的事情,仿佛在日常生活之外,很高远的、多添的一件事 情。梁先生对于道德及“德育”的洞见确实是令人叹服。我 们的德育常被人视为“拘谨”、“枯燥”、“外在”的东西,自然而 然,孩子们包括一些成人也是对此望而生畏、望而生厌。这不 的教育家赞科夫在《在美的世界里>深有体会地写道,遗憾的 是,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在让学生看过一幅著名的画或者读过 ~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以后,教师马上就硬性地要求学生跟自 己的行为联系起来。用这种简单化的方法来对待艺术作品对 学生道德发展的作用,是完全错误的。从对艺术作品的感知 见诸学生的行动,还有一条很复杂的路程,当然归根结底,深 刻的内心感受是会变成行动的诱因的。本来,学生内心产生 的感受,还可能在他的道德面貌的形成,从而在他的行为中带 是道德的错,错在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从这一意 义上来讲,用不道德的(错误的或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道德 教育是最不道德的事。 我们的日常生活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生搬硬套、 生拉硬扯的所谓的“道德教育”。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时常 都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学习一篇课文结束时,教师都要 来某些良好的结果的,可是经过翻来覆去的一阵道德说教,反 而把学生的那一点新鲜的感受也抹干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观点,就是教师的教育 教学意图越隐藏,教育教学的效果越显著。尤其是道德教育, 请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与自己的体会来“检查对照”,或自查 自纠或自评自扬或畅谈设想。如此做法热闹固然热闹,然而, 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停留在一种“语言式的道德”。往好处 说,这是一种语言训练的方法;往深里说,这种方法可能导致 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陶养,而不是通过耳提面命的直 接灌输。在道德教育与语文教学中常常存在着这种情况“有 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但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袖 手旁观、无所用心,而是说,教师将“有心”艺术地潜藏于“无 意”之中。赞科夫最后分析道,这是用单纯的谈话代替了深 入细致的道德教育工作。这条途径导致的后果,就是使学生 习惯于说的是~套,而做的是另一套。肤浅的说教,必然导致 肤浅的人生;表面的解析,必然导致虚浮的性格;牵强的“教 育”,必然导致生命真实意义的失落。 二、回归德育的本真,缔构深刻的德育 “虚伪的道德”。 如有一位语文老师在上《通过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课 的时候,设计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环节。老师说,同学们 想象一下,时间到了2028年,不少同学都是三十岁左右了,在 社会中,有的同学事业有成,而有的同学则仍然一无收获,还 身处逆境。那么,在同学集会上,成功者会对失败者说什么 呢?谁来当成功者,谁来当失败者?现场模拟演示一下!接 德育最为根本、最为深刻、最为持久的力量就在于“心灵 的感动、心灵的触动、心灵的震动”。因为,更没有感动就没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4期 有教育,没有触动就没有改善;没有震动就没有提升。 加拿大著名的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先生在《教学机 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一书中谈到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案 例,让人回味无穷。我们稍用心阅读,就可以体察到他对于心 ・81・ 法,听他上课确实是一种享受。可惜,他个子非常矮。有一天 上课,他进课堂一看,黑板像往常那样擦得干干净净的,只是 灵奥秘与心灵塑造的深刻洞悟 个初中的老师告诉他的八年级的学生们:“我这有一 一黑板擦不见了。他瞄了一眼,只见黑板擦被放在黑板的上框, 高高的,他够不着。如果用去拿,还要搬着凳子踩上去拿,全 班绝对是一阵大笑。又用余光扫视了一下,几个学生神情有 点诡秘。他明白了,这一切都是有人在精心导演的。老师不 动声色、若无其事地上课,读得声情并茂、说得才思敏捷、写得 工整漂亮——快下课了,整个黑板都写满了。老师看看还有 三分钟时间,他先让学生们复习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 个非常好的故事,叫做《干纸鹤》。我想与大家分享这个故 事,以此来纪念‘死难将士纪念日’(每年的11月11日,加拿 大联邦假日。在这一天,全国举行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死难的将士的各类活动)。在这个纪念日时,我们缅怀那 从上衣口袋中掏出一方整洁干净的手帕,把手帕放在讲台上 些由于人类的冲突和战争而丧失了生命的人们。”教师很快 细细致致地对折了两次,接着,老 币微笑着拿起手帕往黑板上 地把故事的背景介绍了一下。它讲的是二战的余悸。原子弹 擦,学生们一片惋惜的嘘声。老师依然认真地擦着黑板,下面 迫使日本结束了战争,但是人们至今仍因为二战的余波而死 的学生有的开始变得“义愤填膺”了,有的人小声嚷嚷,是谁 去。教师开始朗读故事。全班同学都静下来了。但是,随着 捣的鬼?老师仍然带着微笑,把黑板的边边角角用dvJ,的手 故事的展开,学生开始明显地发现老师有点控制不住自己了。 帕擦得干干净净。擦完后,正好下课。老师意味深长地看了 她的声音在颤抖——不是有意这样做来创造戏剧性的效果。 看全班同学,说了声下课,然后,一言不发地回办公室去了。 这个老师真正地被故事打动了。学生们感到的是老师在故事 果然,两位“肇事者”再也坐不住了,过了一会儿就赶紧溜到 力量面前的脆弱性。但他们同样也发现老师对故事的反应也 老师的办公室向老师道歉。 同样感染了他们。很有趣的是,这些初中生没有一个利用这 教师在教育教学生涯中,总是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意外 个情境来取笑老师。为什么没有呢?取笑一个多愁善感的人 事件”。按一般的常规思维,面对学生这样的“恶作剧”,我们 很容易。但是,这些感情不只是伤感而已。这个故事揭示了 无非如此这般处理:或给学生们一阵劈头盖脸的“狂风暴雨” 人类的真实。所有的学生都被它感动了。 揪出“肇事者”;或大发其火扭头转身不上课;或来个批评教 老师感到最好停下来,她对一位同学说,“你能从这接着 育,让学生来主动认错;或不闻不问……但是,这样强压式的 读下去吗?”当故事读完之后,老师发现许多同学都被故事感 处理还是会影响教师的形象。如何做到在自然而然中“化险 动了。有一些同学很快地用手指擦擦眼睛,还有一些同学低 为夷”、“转危为安”呢?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在“不着一字,尽 下头,不愿让人看到他们被感动的样子。教室里寂然无声。 得风流”之中,有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之功效。 接下来的沉默不是注意的沉默,也不是等待的沉默或服从的 深刻的德育,就是在看似“漫不经心”间开启了学生的 沉默。它是这样一种沉默,使得故事余音尚在,让人反思,与 “道德的觉醒”的心门。深刻即是“深”在“深入人心”,“刻” 某种深层有力的东西达成和谐。 在“刻骨铭心”。梁漱溟先生写道。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 还有一个教育故事发人深思。有一位老师上课上得相当 因为道德乃生命的和谐,也就是人生的艺术。大概,德育的最 潇洒,在课堂教学中时常锋发韵流,再辅以一手行云流水的书 高境界就在于此! 继续教育: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 刘艳(广州市第一幼儿园,广东广州510050)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继续教育是指哪些已经 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 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有赖于把教 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本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 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 别领域里的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 不能造就高质量的人才,就无法把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 富的人力资源,也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 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 综合国力。 的时代。在知识经济中,人的一生不能只接受一次教育,而是 随着教育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进程的加 要不断学习、接受终身教育,才能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 快,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 要。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 试从教师继续教育的角度,谈谈如何在现有教师队伍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