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语文校本教研

来源:九壹网
小学语文校本教研

1、作用

我镇小学在教学改革年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经过实践,校本教研给我们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一是唤醒了教师的教研主体意识,校本教研活动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教学过程,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的思维习惯;二是培养了教师的教研对话精神,教师在校本教研活动中人人想说,人人敢说,人人会说,群体之间互相合作、切磋交流,在共存和谐的教研氛围中强化团队合作意识,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教研活动中的讨论,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的,而是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现象,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细节,从而聚焦重点,引发教师的深度思考。例如梁小伶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语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中对表现父亲心理变化一处的引导和读法的指导,引起了老师们激烈的争论,而这一讨论有助于我们对“文本的多元理解” 的认识。张老师认为对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老师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在教学中教师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这些教师对细节的深度思考给了我们所有参加研讨的老师一次有益的启发。同时我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

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 教学困惑

可是怎样的朗读教学是最佳的,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教研组成员颇感困惑。 (一)理论学习,提高认识

为了让老师们从语文教学的源头去寻找朗读指导策略的理论依据,形成新的理论高地。同时,让老师们有意识地边学边实践,使实际经验和教学理念相互摩擦、相互碰撞出创新的思想火花。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带着问题,围绕主题,重新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

两个星期后,我们召开了“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讨论会。针对“用怎样的策略去指导朗读才是有效的?”大家各抒己见,意见不一,争执不断。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几个假设: 1、以重点词、句、段的朗读指导为突破口,带动全文的朗读及理解。

2、朗读指导要遵循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先理解感悟,再进行感情朗读。 3、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朗读及其体验的抒发及时进行指导提升。 (二) 以课例为载体,研究实践

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以课例为载体有利于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所以根据教研组讨论出来的几条朗读指导策略假设,用课堂教学的实践来印证假设,于是选定了三年级上册《这条小鱼在乎》一课,由王老师执教。选定课例后通过集体备课,反复说课、论课,让王老师在研讨会上公开教学,展示过程。

1、自评。授课后由王老师先阐述了自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再结合教材解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策略:王老师认为(1)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一种体验,力求“以读为本,边读边悟”。 所以在课堂上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和关键词让学生体会小男孩的想法,帮助学生探究小男孩“明知捡不完还要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受,拨起情感之弦。(2)教学需要充分预设,也需要即时生成,在课堂上做到随学而导。当学生找小男孩捡鱼扔鱼的句子后,随即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样一个开放的问题,因为在设计教案时做好了充分的辐射型预设,不管学生发现什么,都可以随学而导,引导体会文章的内涵,充分做到以生为主,教师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王老师还深刻反思了自己在本课教学上的不足之处,最后她以新课程浩瀚的海洋相比,自喻为浅水洼里的一条小鱼,激励自己加强学习不断进步。 2、同伴评议

接着,教研组的老师们就王老师的这堂研课,展开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老师们对王老师成功实施了预设策略进行了热情的表扬,如:

(1)白老师从“教材的艺术性处理”角度评价“抓重点词句的策略”:王老师抓住了课文的第一段和后面描写小男孩捡鱼扔鱼的重要片段来展开阅读教学,打破了逐段串讲的程序模式,把有限的课堂时间花在最值得品味研究的词句上,显得大气十足。

(2)陈老师从“学生的情感走向”角度评价“抓学生情感边读边悟的策略”:她认为王老师始终能紧紧抓住情感这条主线指导朗读,从定好情感基调——蓄情到创设表情佳机——泻情。 (3)梁老师从“教师的角色定位”角度评价“把握课堂生成的策略”:王老师以很艺术的生成性语言诠释了新课程下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有表扬也有批判,更有激烈的争论。如在认同抓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的策略时,有教师提出“年级不同,抓重点词句的策略是否该相应地有所区别?”王老师认为不一样,因为每个年级的篇章不一样,文本是随年级的升高加大难度,所以理解难度是有差异的,虽然指导的方式一样,但学生能力不一样,品味到的内涵不一样,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生成的内容会更多,更深刻;白老师也感觉是有区分的,因为在高段,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感悟再朗读是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更强调的是学生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今天的三年级课堂更多

的是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这种方法;陈老师对此的看法是一个人学习语言,总是先理解字词,再到句、段、篇章,这个规律过程是一样的,不管你的年龄多大,水平多高,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3 归纳共识,生成问题

教研组长围绕本次活动主题“朗读指导的策略研究”将大家的共识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在朗读教学实践中应用或改进:(1)抓准朗读指导的切入点和突破口。(2)学会课堂倾听,注重学生独特的朗读体验,注重学生的情感走向。(3)明确教师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重视教师的“导”。徐组长又将活动中大家争论的焦点问题进行提炼,提出“如何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多元理解”的问题,拟定为下次教研活动的主题。

①常规教研(即集体备课)

我们搞常规教研,可以说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那就是每周一用两节课时间,六年级全体语文老师集体备课,先汇报上周存在的问题,再由中心发言人对本周所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然后针对说课内容由其他几位老师分别发表自己的特独见解,集思广义,达到共识后写成教案,周二就按这个方案,由本周的这个中心发言人上这节教研课,其余几位老师听课。课后,先由执教老师,“自我反思”,然后听课人写出“课例分析”进行交流,信息反馈后每人再次修改教案,上好各自的课,课后要写出对本周这次教研课的反思(或教学后记) ②课例研究

我们在搞好常规教研的基础上,还选取富有针对性、先导性和前瞻性的教研课题去研究,即把平时我们多次研讨、挖掘的实际工作中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为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如“个性化阅读”。我们对这种立项的课题研究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没有时间的限制,达到目的即可。通过教研我们最后还写出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稍后我们给大家展示的正是这种教研的活动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根据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方面已具备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特点,以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产生的困惑。于是,我们把“个性化阅读”定为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的课题。

两个多月来,我们围绕“个性化阅读”这个课题进行教学实践,解决了许多困惑。比如“课堂上的个性化阅读是否排斥合作学习”“个性化阅读都有哪些表现”“个性化阅读在课后延伸中怎样体现”等。

每次教研,我们都从教学中产生的困惑说起、把一些教学中发现的琐碎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归纳,定出本次教研的主题,然后共同出点子,想办法。制定出解决困惑的方案,初次教研后,选出一个代表按这个方案去作课,其余几位参加听课。这节课下来,先由上课老师自我反思,然后教研组成员针对这次制定的主题分析得与失,各抒己见,通过交流,看我们的困惑,有没有得到解决,如若成功,以后的课上就可以效仿,一旦不圆满,我们就要再次反思交流,制定方案再次上课,直到满意解决困惑为止,目的是让老师们在这一次次的反思性教学中发展。

三、本次教研主题的产生过程

上周,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本组的四篇课文都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精彩故事,我在教《将相和》一文,学习了《完璧归赵》后,我问:“大家有什么感受?”,有个孩子却说:“我很佩服赵王,他能知人善用”;李老师说:我在讲《景阳冈》时,问学生:“读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时,你觉得如何?”有同学竟说:“店家的功不可没,没有他的十八碗酒,武松早被老虎吃掉了。”王老师说:“有位学生读了《草船借箭》硬说,题目应改为《草船骗箭》”老师们都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学生独特的体验,应当大加赞赏。此时,又有老师感叹道:这种富于创造性的见解,毕竟不是大多数学生,我班都很少见,孩子们“从师”“从众”的心理很严重,怎样做,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直抒己见呢?于是本次教研的主题我们就定为:“在阅读教学

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查找资料,交流研讨,达成共识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老师们通过上网查阅,拜读教育经典,发现:要想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首先要培养孩子们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消除盲目“从师”“从众”的心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我嘴说我想,对学生富于创造性的想法做法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再者要大力倡导对文本的多样解读,决不能人云亦云。思维是发散的,要善于变换角度,灵活的思考,老师面对出乎意料的回答不能淡然处之,要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保护学生对文本的多样化理解。所以,我们交流后达成共识: ①课堂上,老师要打破常规教学中局限,显示自己教学的个性。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针对文本中的朦胧含蓄的地方想开去,哪怕是一个词,一个标点都要细斟酌,让学生放飞思维,敢想敢说,充分展示个性化阅读的效果。

②对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的感悟,教师要特别珍视,抓住孩子们思维的火花,鼓励、肯定、引导,决不放过一次良机,哪怕是一点点,老师也要点拔到位,以便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都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③对学生的感悟出现偏颇和不足,老师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时做一指导和帮助,把褊狭,肤浅的认识引向全面,深刻。

本次教研我们把《穷人》一课作为载体。因为这是外国文学中的名篇,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人文教育价值,艺术欣赏价值和语文训练价值。文本中有些地方表达的朦胧含蓄,留下的意义空白和想象空间,给孩子们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因此我们根据主题制定 《穷人》第三课时,重点是: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难点是:学生的独特感悟幼稚、肤浅时,教师要及时引向全面、深刻。

教法: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去细细品味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学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五、由李新梅老师现场作课: 六、课后执教老师自我反思:

如果要我说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的话,我认为有二方面:

1、我们学校老师平时无论上教研课,还是上观摩课,首先讲究的是“真实”我们上课的宗旨就是“宁可要真实的遗憾,决不要虚假的完美”。今天我做到了,我为大家呈现的是真实的课堂。 2、我在尽最大的努力在贯彻我们教研组本次教研的总旨,从导课到引导朗读,再到指导学生品析,我都在努力放开让孩子们尽量的放开,去想去说。并力求为孩子们提供想开去的平台,营造想开去的气氛。

让我感到遗憾和不满也是二个方面:

1、也许是我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的差异太大,总感到指导起来很吃力,没有为孩子们做到真正的服务,使孩子们在课堂上无法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2、许多细节之处不够细致。

本节课从大处看条理还比较清楚。①导课②让学生自读自悟③指导学生感悟④总结升华,但许多细节之处,处理的不够细腻,让人感觉不够实在。

我衷心希望大家针对我这节课提出更多更好的建议,使我们的教研真正成为兴教之本。 七、交流研讨现场展示《选几例》

陈金凤:李老师的课让我震撼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她接受的很快。《课标》中,10处提到“发展学生的个性”这节课上李老师努力把咱们这次教研的主题贯穿到整个课堂,不管是导语,还是课后延伸都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另一个优点是李老师很会找文本中的“想象空间”引导孩子们从“哦”“熬”“嗯”沉默“……”中想开去。

缺点:大部分学生想得太肤浅,当教师向课文深处引导时,语言夹杂了老师个人的感悟。如

李老师问:“除了体会到渔夫的坚强外,还有忧虑呢,从哪看出来?”如果是我,我会问:“渔夫除了坚强外,还表现出什么?”“从‘嗯’中体会一下?”因此,课堂上老师的话多了点,同时,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从师”的心理。第二个缺点是处理这节课的难点。对孩子们个性化的见解有偏差的地方,老师肯定的语气不足,如一个学生说,他从渔人夫妇的对话中,体会出“家里很温暖”时,你可引导学生说:“怎么个温暖法?你是怎样想的?”老师没必要纠正说,那是“夫妻恩爱”。因为“温暖”是孩子们的独特感悟,我想李老师如果对某个学生的“独特感悟”大加赞赏的话,一定会感染其他同学,彻底打消“从众”心理,开始发表独特见解。 韩改玲:

李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感受和独特体验,导课时,李老师问学生,你从课文中品出了什么味?有的说是“苦”味,有的说是“甜”味,有的说是“酸”味,学生探索性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使得这节课充满了生活情调和人情味,拉近了文章内容与生活的距离。 不当之处是学生在读后脑勺(sháo)时,误 读成“后脑勺(shuó)”教师没有及时给予纠正。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说:“我品出了热味”我的理解是“热”不是一种味儿,而是一种感觉;还有就是在学习课文的第24自然段时,李老师指导朗读很到位,但让学生体会得不是很深刻,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体会,因为这里最能体现渔夫的善良和坚强。 王凤芹:

教学过程中,李老师竭力为学生营造氛围,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张扬个性的机会、平台,确实让一部分学生说出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例如:李老师说:“如果没有发生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这件事,渔夫回来了,桑娜会怎样说?”这时,学生说的惊人的好——“谢谢上帝,你终于回来了;”“亲爱的你终于回来了,你都快把我吓死了……”后面扮角色读,送给桑娜和渔夫的话,也充分地体现了“个性化阅读”。例如李老师在学完了课本的内容后,留给学生了这样一个想像空间:你想送给渔夫和桑娜什么话?学生放飞思维。有的说:“渔夫你不愧是男子汉”;有的说:“桑娜你不愧是贤妻良母”;有的说:“祝你们天天能打到许多鱼,过上好日子”。使学生既说出了心里话,人格上又得到了熏陶。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与作者心心相印,与作者同喜同忧。

李校长在教学工作会议上,经常强调教研课:“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只有发现了不足,我们的工作才会不断完美。这节课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一课堂上看是学生积极性相当高涨,其实学生发言仍然缺乏个性化,主要原因是老师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少,老师心理想着预设的教程,下一步该干什么?关心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从而扼杀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其二,这节课是第三课时,本课的所有内容应在课堂上全部解决,续编《穷人》故事李老师却没有解决。其三,李老师让学生第一次读第三部分内容时要求学生读懂的划上波浪线,读不懂的地方划上问号。读懂的地方老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化理解的机会,但读不懂的地方,课堂上老师置之不理。 刘玉珍:

我觉得李老师在指导学生品析桑娜这个人物时稍微有些吃力,你可以把第二部分中“她的心跳得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句话拿过来让学生再进行品析、体会。“桑娜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将多抚养两个孩子生活更加艰难而担忧。这是一个贫若的家庭主妇很真实的感情。”这样,加以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打开,对桑娜个性化的理解就会水成渠成。 杨陶霞:

听了李老师的一节课,我有这样的感受。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合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这样开放而又真实的课堂里,李老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朗读,能巧妙的驾驭课堂。

本节课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想说、会说,说到位,说具体。让他们在语文课堂活

动中,张扬个性、放飞思维,这就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引导。 七、教研活动小结。

通过大家刚才的反馈,基本上在这些方面是达到共识的。

①个性在李老师的教学观念上得到充分体现,比前两次上课,成熟多了。她这节课展示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同时也在用她自己的个性魅力去感染孩子们。她的表现比我们预设好多了。今后,我们也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像李老师那样在课堂表现得热情、真挚、宽容、负责,借教研之风,不断提高各自的教学艺术,使自己也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老师。 ②教学方式的独特运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具体表现在,a、导课时的提问方式“你从文中品出了什么味”→培养学生独立思辩的能力;b、课堂中启发学生感悟时的语言→为孩子们搭建了发表独特见解的平台;c、课后延伸时的设计→使发展学生的个性达到了高潮。这些个性化教学方式的采用,基本 上得到大家的肯定,所以我们在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学着用。

但是理想的教学设计与教师的课堂实施总会有一定差距的,表现在

①学生的思维还没真正打开,这比预设要差得多。孩子们在阅读感悟时,“从师”的心理还存在,因此,学生“独特的见解”就很少。

②发现学生的独特体验很幼稚,太片面时,老师不能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

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个性化阅读是新课程推行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教研中的困惑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的,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去教研,我们提倡一课多上,虽然今天我们的教研还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看来比前两次有了可喜的进展,那么下次,我们还要用心去查资料,动脑筋,制定新方案,继续研究这个教研主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