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来源:九壹网
第14卷第5期 2012年1O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nggang Polytechnic Vo1.14 No.5 0ct.2012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王启鹏 (惠州学院中文系,广东惠州I 516007) 摘 要:苏东坡被贬谪到黄州后,在生活极端艰苦和思想极其矛盾的情况下,发愤写作。写出了不朽之 作二赋一词。从苏东坡当时的创作动力、创作现状出发,着重考证赤壁词的写作时间,认为三篇文章的写 作顺序应为词、前赋到后赋,并通过文本分析证实其写作顺序的合理性。 关键词:苏东坡;前后《赤壁赋》;贬谪人生;写作顺序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47(2012)05—0010—06 DOI:10.3969/j.issn.1672—1047.2012.05.02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贬往黄州后,经历了 亲友不通音讯、生活困顿的痛苦,还成了种田的农 遭贬的亲友也深感内疚。所以,他在给亲友的书信 中说:“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 夫。可是,黄州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 文学成就最高,并创作了影响古今的二赋一词 幸庶几免矣。”(《答李端叔书》) ]l 当他收到参 寥子(道潜)的信后,非常高兴,在给他的复信中 说:“仆罪大责轻,谪居以来,杜门念咎而已。平生 亲识,亦断往还,理故宜尔。而释、老数公,乃复千 里致问,情义之厚,有加于平日,以此知道德高风,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 古》)。苏轼究竟是怎样创作出如此经典的词赋来 的呢? 一、创作动力:贬黄后的矛盾心态 果在世外也。”(《与参寥子三首》)[211859由此可见, 当苏轼遭贬之后,世俗之人好些是怕受到牵连而很 少与之联系的。 作者要进入创作状态,必须有良好的心境。这 个“良好的心境”,或是兴奋,或是愤怒。但文学史 贬寓黄州后的苏轼,生活是十分困难的。他在 给王定国、秦太虚等人的书信中都谈到:“初到黄, 廪人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 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 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 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此贾耘老法也。 证明,“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一般来说, 好的文章大多是由受压抑的、生活道路坎坷的人写 出来的。所以,韩愈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大凡物 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人之于 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 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送孟东野序》) 112o苏东坡在黄州能够创作出如 此多的好的作品,其根本原因就是心理高度受压 抑,对世事感到不平,因而要用文字来表白自己。 究竟苏轼贬黄后有哪些不平的事情呢? (一)亲友的背离,生活的困顿,使苏轼感到十 分无奈 度囊中尚可支一岁有余,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 成,不须预虑。以此,胸中都无一事。”(《答秦太虚 书》) ]1 可是生活用度越来越少,为维持生计,他 不得不在东坡垦荒种地。 说苏轼“无奈”,是指没有办法,为了使一家人 能够免受饥饿,不得不暂充“农夫”。 (二)在众多的矛盾中进行反思 苏轼贬谪黄州之后,好些亲友怕遭受牵连,不 敢与他联系与来往。他本人对因为自己而受牵连 收稿日期:2012—09—15 到了黄州之后,苏轼遇到了前所没有的矛盾: 经济生活困顿,有朝夕之忧;自己身体不好,患有痔 作者简介:王启鹏,男。广东惠州人。原《惠州学院学报》主编。编审。研究方向:东坡文化研究。 ・l0・ 第5期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第14卷 疮和眼病等;要经常提防政敌的攻击;不时还传来 了亲友亡故的不幸消息,刺激更大。在思想十分痛 苦的情况下,苏轼对人生进行了反思,说得比较透 彻的就数《答李端叔书》。他在信中说: 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 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 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颂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 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就 就至今,坐此得罪几死……谪居无事,默自观省,回 视三十年以来所为,多其病者。足下所见皆故我, 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取其华而遗其实 乎? 苏轼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故我”和“今我”的问 题,是说到了点子上的。所谓“故我”,就是坚持原 则,卓异不随的品格。他曾经说过,熙宁年问,他和 王安石是好友,只要附和他,“进用可必”,“然多不 随”。所谓“今我”,就是贬逐之臣。苏轼在黄州所 进行的人生思考,实际上就是“今我”与“故我”思想 的反复交锋,其中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三)在苦难和矛盾中寻求解脱 苏东坡在苦难和矛盾中寻求解脱的方法主要 有如下几种: 1.绝人事 按照苏东坡自己的说法就是:“得罪以来,深 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 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 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_2 J1 2.致力于学术研究 苏轼在给亲友的信函中,多次谈到他要研读经 书的愿望。他对王定国说:“某自谪居以来,可了 得《易传》九卷,《论语说》五卷。今又下手作《书 传》。迂拙之学,聊以遣13,且以为子孙藏耳。” (《与王定国四十一首》)[2]JsJ9在《黄州上文潞公 书》中说:“到黄州,无所用心,辄复覃思于《易》、 《论语》,端居深念,若有所得,遂因先子之学,作 《易传》九卷。又自以意作《论语说》五卷。穷苦多 难,寿命不可期。恐此书一旦复沦没不传,意欲写 数本留人间。”[211380实际上,学术研究也是他忘掉 痛苦的方法之一。他在给李端叔的信中说:“窃恐 著书讲道,驰骋百氏,而游于艺学,有以自娱,忘其 穷约也。”[2]1726 3.在东坡亲自参加劳作 苏轼为了解决经济生活的困难,元丰四年 (1081)二月,通过老友马正卿(字梦得)向黄州府 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0亩,用来耕种。由 于这个地方名叫东坡,苏轼有感于白居易的正直为 人和为民众做好事的思想和行为,且白居易在忠州 任太守时曾在一个叫“东坡”的地方种树,故他就 取号“东坡”。他在给章子厚的信中曾风趣地说: “仆居东城,作陂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 以卒岁。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 识之,曰:此牛发豆斑疮也,法当以青蒿粥啖之。 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 翁。”[2]l 可见这时的苏东坡是地地道道的“村舍 翁”了。 4.“随缘自娱”,进行心理调节 贬黄后的苏东坡,经常用“随缘自娱”的方法 调节自己的心态。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 用审美的心态来看待万物,看待世界。表现得最为 突出的是他在《与子明兄一首》中说的:“吾兄弟俱 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 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 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 也。” ”。 可见他的“自娱”是属于高层次的审美活 动。 苏东坡在黄州虽然十分困顿,但作为一个诗人 来说,要他不写诗作文是不可能的。他刚踏出御史 台监狱的大门时就禁不住要写诗了:“出门便旋风 吹面,走马联翩鹊啤人。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 笔已如神。”可见其创作热情是很高的,只不过他 写的诗文再也不敢随便给不熟悉的人看罢了。 二、苏东坡在黄州创作的现状分析 用文学作品来抒怀咏志,是我国文学的优良传 统,苏东坡也不例外。只要我们依照苏东坡在黄州 的创作活动,对其文学作品作一梳理,就可以清楚 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轨迹和二赋一词的写作过程。 苏东坡是在元丰三年(1080)二月一日到达黄 州的。一到黄州,苏东坡就以调侃的口气写了《初 到黄州》诗:“自笑平生为121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 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 ・1 1・ 第5期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第14卷 压酒囊。”l3]I∞ 语气还是比较轻快活泼的,说明这 表露思想和心态的作品很少。值得探讨的是《哨 时的苏东坡还是不把贬谪当回事的。在《次韵前 篇》中还认为现在的生活比较安定,“饥寒未至且 遍》词,丁永淮等人编撰的《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 把它放入元丰五年三月[51173,而薛瑞生在《东坡词 安居”,还可以“穿花踏月饮村酒”。 可是,在《安国寺浴》中的表现就有所不同了。 他在诗中说:“老来百事懒,身垢犹念浴。”“心困万 缘空,身安一床足。岂惟忘净秽,兼以洗荣辱。默 归毋多谈,此理观要熟。”[3 J1∞ 这里面就谈到了要 洗掉荣辱的问题了。 三月,苏东坡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 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中将自己比作海棠, 说当地人还没有认识自己。“江城地瘴蕃草木,只 有名花苦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 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311036 四月,杜沂(杜道源)来访,苏轼在其诗中写 道:“嗟我本何有,虚名空自缠。不见子柳子,余愚 污溪山。”(《杜沂游武昌,以酴醵花菩萨泉见饷,二 首》) ¨ 把自己比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改 革家柳宗元。柳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谪到永州 后,充满愤懑,说是因为自己愚蠢而获罪,故将他住 地的冉溪改为“愚溪”。而苏东坡亦效此法,说是 “余愚污溪山”,可见他对贬谪是不服的。 五月,在《迁居临皋亭》诗中说:“我生天地间, 一蚁寄大磨。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虽云走仁 义,未免违寒饿。”[3]】旧说明世事与愿违,身不由己。 最能够表现苏轼此时思想的,乃是在这一段时 间所写下的词《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 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 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 栖,寂寞沙洲冷。”[4]2鸵这是苏轼贬寓黄州后不被一 般人所理解而感到“孤独”的高洁形象的反映。 到了八月中秋,苏轼在《西江月・黄州中秋 作》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 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 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深 感贬黄后的孤独、无奈,也感受到人生的短促,是一 场梦。这是《b算子》词思想的深化,其基调就是 孤独。 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和家人在东坡耕种 了,可能是因为忙于耕种,全年的文学作品不多,而 ・1 2・ 编年笺证》中把它放在元丰四年八九月间 ]2船,我 认为放入元丰四年较为合理,因为它写的是有关在 东坡劳作的事情。东坡在词中写道:“归去来兮。 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 ……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 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41286由“人 生是一场梦”的感悟发展到“忘我兼忘世”,这显然 是对现实不满的发愤之作,激愤之情显而易见。 元丰五年(1082)可就不同了,这一年是苏东 坡在黄州文学创作的高峰年,写出了大量影响后世 的不朽之作,二赋一词就写于这一年。其中有关探 讨人生的作品大致有: 二月写有《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 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 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 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 境,吾老矣,寄余龄。” ]3 苏东坡明确地说自己是 “梦中了了醉中醒”,“吾老矣,寄余龄”。这显然 是在东坡的劳作过程中有感而发的,其所表达的思 想显然比《哨遍》深了一层,表明了苏东坡此时要 效法陶渊明“躬耕”归田。 三月七日,苏东坡在沙湖道上遇雨,雨具不在 身边,同行觉得很狼狈,而苏东坡却有自己的独特 感受:“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_4 J3 这首词已为世 人熟识,其中“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 晴”,已成为人们对待困难和挫折的名言,这是苏 东坡性格的自然袒露。 同是三月,苏东坡游蕲水清泉寺,有感于溪水 西流(因为我国的大河流多是向东流的)而写下了 《浣溪沙》词,其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 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4]333亦早已成为人们 抒发不服老,老有所为的豪言壮语。苏东坡是用它 来自况的。 七月,在游黄州赤壁时写有《念奴娇・赤壁怀 古》词,全词抒发了自己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旷 第5期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第l4卷 达情怀。 酷的,连填饱肚子都有困难,更遑论施展才华了。 这时的苏东坡处于十分矛盾之中。于是,报国无 门,只能把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到大自然中去的思 同是七月,苏东坡写出了著名的《赤壁赋》,文 中用庄老的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提出了他对人 生价值的看法,还表达了要游世的思想。 想产生了。当他在游览黄州赤壁(赤鼻矶)时,立 即想到了三国时赤壁大战中三十多岁就建立了不 朽功业的周瑜;想到了叱咤风云的曹操竟然也会在 赤壁之战中失败;再联想到自己虽然名满天下却落 九月,写有《临江仙・夜归I临皋》:“夜饮东坡 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 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 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 得遭贬的下场,心情就像打翻了一瓶五味子糖浆一 生。”[4]3 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可还得为生计而 忙碌奔波,多么可悲啊!这是苏东坡对人生发出的 十分无奈的感慨。 十月,写作《后赤壁赋》,表达了自己要遁世的 思想。 可以说,元丰五年是苏东坡思想最为矛盾的一 年。他想效法陶渊明归田以了此一生,可又不甘 心,只能在痛苦中挣扎,二赋一词就是这一思想的 诗化表现。 三、二赋一词是苏东坡对贬谪人生思考的结果 从上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到,贬谪到黄州后 的苏东坡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既对现实不满,想效 法陶渊明归耕;可又不甘心这样无所作为。所以, 元丰四年在东坡垦荒种地之后,思想更是矛盾,对 人生的思考就更多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贬 黄前,苏轼在文坛和朝中都是享有盛名的,且仁宗 皇帝和太皇太后对他又非常器重。而现在却被贬 谪到偏僻的黄州,过着农夫的生活,落差太大。因 此,感触多,作品也多。所以,元丰五年是苏东坡黄 州创作高峰年,而二赋一词则是高峰年的产品。 为什么苏东坡会在元丰五年写出探讨贬谪人 生的二赋一词来呢?因为苏东坡是在儒家思想哺 育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生活在政治较为开明的 宋代。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有一颗强烈的报国之心, 大家都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有着“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不把个人的得失记 在心上,苏东坡也一样。他虽然被贬谪到偏僻的黄 州,但报国的雄心壮志仍未泯灭,仍想做一番事业。 所以写下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 晴”的词句,抒写了自己不怕困难挫折的豪言壮 语;接着又写下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词句,表达了自己不服 老、还要“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但是,现实是残 样,甜酸苦辣样样滋味都有。于是,抒写自我情怀 的二赋一词就应运而生,二赋一词则是苏东坡此时 思想的真实反映。 四、对赤壁词写作时间的探讨 关于二赋一词写作的时问问题,无容置疑的 是,《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后赤壁 赋》则写于十月十五日,这是苏东坡在文中写明 的。而赤壁词的写作时问由于没有标明,所以说法 不一,存在分歧。如《苏文忠公诗编年注集成总 案》说它写于“编四年辛酉十月”[4]360而丁永怀和 饶学刚则认为是“八月,作《念奴娇・赤壁怀 古》”[51418、[6]1。多数人则认为赤壁词写于七月,且 在赋之后。如孑L凡礼先生在《苏轼年谱》中就采用 了《东坡纪年录》的说法:“谓为七月作,次《赤壁 赋》之后。” ’ 究竟赤壁词是否写在《赤壁赋》的后面?经过 对二赋一词的反复研读,我觉得词的写作应该先于 赋的写作。理由如下: 其一,苏东坡游览黄州赤壁绝不仅是“七月十 六”和“十月十五”两次,而是多次。他在《记赤壁》 中说到:“岸多细石,往往有温莹如玉者,深浅红黄 之色,或细纹如人手指螺纹也。既数游,得二百七 十枚。”_3 J2 这就说得很清楚了,既然是“数游”,那 在七月十六日之前游过,并写出了赤壁词,也是很 有可能的,况且第一次游览时有新鲜感,更容易产 生创作激情。 其二,从苏东坡当时的创作状态来说。他是因 为写诗才被逮捕入狱的,所以写诗就怕再遭政敌攻 击,而填词就不怕。他在《与陈大夫八首》中就说 到:“比虽不作诗,小词不碍,辄作一首。” J1嘲况 且,他在写作赤壁词前已经写了好些词作了,写起 来自然顺手,这也会促使他先填词。 其三,更主要的是要从内容上来分析。三篇作 ・1 3・ 第5期 苏东坡黄'#1-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第l4卷 品都是通过记游赤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赤壁词在末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比较达观的,只 是发出了“人生如梦”的不平慨叹,而所表达的处 世方法也是世俗的做法:“一尊还酹江月”,意思是 用酒来祭奠英雄。这是二赋一词写作的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可能是苏东坡认为,仅仅这样写仍不足 于表述他此时的思想,于是就把这一思想展开。所 以,就写了前赋。而前赋的“游世”思想就非常明 确:“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 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就是“一尊还 酹江月”思想的深化和具体化。第三阶段,更进一 步深化。苏东坡在后赋中,则由“游世”思想发展 为“遁世”思想了。以后的事实更证实了苏东坡的 这一思想存在的真实性:元丰六年(1083)九月,妾 王朝云生子,苏东坡取名为“遁”,就明确表明了 “遁世”的思想。元丰七年(1084)一月,苏东坡接 到量移汝州的诏令之后,不是马上到汝州履职,而 是改道到江西筠州去看望他的弟弟子由。不久,在 友人的撮合下,在常州购置了田产,安下了家,成了 一个短暂的、名副其实的“村舍翁”。可见他当时 的思想就是要走陶渊明的归隐田园的道路的,这和 后赋中表露出来的出世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这样 的写作顺序,既符合苏东坡当时思想的发展,又体 现了文章主题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 其四,再从创作规律来说,任何作者都是先写 概括性的文章,然后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展开,写出 内容更为具体充实的作品来,不可能倒过来写。 基于这四点,我认为赤壁词的写作时间要比 《赤壁赋》稍为早些,但同在七月。 五、二赋一词的文本分析 文本,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 获取创作思想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据。通过 分析二赋一词,我们也可以得知其写作过程。 先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一开 头,就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道出了人类与时 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的英雄人物也湮 灭无存了。“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但,美好 的江山又吸引了世世代代英雄豪杰为之献身。接 着,苏东坡在词的下阕着重写“三国周郎”在赤壁 之战的丰功伟绩,盛赞周瑜年轻有为,儒雅淡定,胸 .14. 有成竹,在“谈笑间”,就把20多万曹军的船只烧 得“灰飞烟灭”。据史料记载,此时的周瑜年方34 岁,而苏东坡已是47岁。相比之下,苏东坡感到自 己太无作为了,因而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的感叹。 为什么苏东坡会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赤壁词 来呢?我以为,苏东坡刚接触赤壁,就被那磅礴的 气势折服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情马上就涌来了。可是,当他想到自己虽然名满 天下却是个贬官时,激荡澎湃的诗情马上又被压了 下去,所以就出现了与全词不合拍的情调:旷达。 这也证明了在二赋一词中,赤壁词是最早写作的合 理性。因为它完全是即兴之作,没有经过作者冷静 的思考。而二赋就不同了,它们都是经过作者深思 熟虑后才写出来的。 《赤壁赋》是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 的。文章的结构层次是,从泛舟而游到枕舟而卧而 思,针对人生价值观这个主旨,通过主客对话的形 式进行逐层的阐释,最后归结到追求“永恒”的人 生价值上来。 《赤壁赋》是分三层意思来展开的。开头至 “泣孤舟之嫠妇”为第一层,写夜游之乐,其中“浩 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道出了他们游玩时的良好感觉 和心态。从“苏子愀然”至“托遗响于悲风”为第二 层,乐极生悲。当他们在饮酒放歌甚乐的时候,突 然听到了“如怨如幕,如泣如诉”的歌声后,于是 “苏子愀然”,大家顿时感到悲凉。从“苏子日”至 尾为第三层,因悲而生悟,这是全文的重点。究竟 他们悟到了什么?就是对人生价值的看法。苏东 坡通过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把它展示出来。主客 对话的第一层“悟”,是由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 们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曹操和周瑜。曹操生前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但败给了 周瑜。现在,英雄和失败者都哪里去了呢?何况自 己还是“渔樵于江渚之上”的贬官呢?第二层 “悟”,由江水与月亮的无穷想到作为个体的人生 的“须臾”,因而感到人生短暂,顿生悲凉。可是, 从庄老思想和佛家思想来说,人类和世间的万物一 样,都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悲的呢?第三 层“悟”,由人生之短暂、江月之无穷而悟出要到大 自然中去寻求精神寄托:“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 第5期 苏东坡黄州二赋一词创作过程初探 第14卷 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l3 这就是庄子所说的“游世”思想,也就是 苏东坡自己所说的:“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 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意 思的具体化。 需要强调的是,苏东坡认为:江月之无穷固然 是“永恒”,而“曹孟德”和“周郎”的肉身虽然没有 了,但他们的名字与精神却与无穷的长江一样,也 是“永恒”的。所以,苏东坡实际上是在渴望得到 像“曹孟德”和“周郎”一样的人生永恒,只不过他 是在谪籍中不便说出这一层意思罢了。显然,这一 思想是“人生如梦”的深化。 《后赤壁赋》 写于同年的十月,写的都是夜 游赤壁。与前赋相比,《赤壁赋》意在借景抒怀,阐 发哲理。而《后赤壁赋》则侧重在记游和状物写 景,但他把自己的思想深藏在景和物中。由于后赋 文中的“鹤”和“道士”的意象带有神秘色彩,所以 历来存在争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有一些分歧。 这篇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层,从 开头到“以待子不时之须”。写夜游赤壁前的准备 工作。第二层,从“于是携酒与鱼”到“听其所止而 休焉”。具体写夜游赤壁的经过。这里要特别提 出来的是,苏东坡为什么要把赤壁山上的景物写得 那么阴森恐怖?他是与客人一起去游赤壁的,为什 么又只写他一个人去爬山呢?这恐怕是在暗喻他 当时的险恶处境和独立无援的境况。第三层,从 “时夜将半”至尾。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写作者出世人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苦闷。文中有 一“孤鹤…‘横江东来”;“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 之下。”这些意象对于表现苏东坡遭贬后的思想有 什么作用呢? “鹤”,在传说中为仙人所乘骑,且具有超群脱 俗的外貌,因此它是山林隐居之士或具有隐逸之志 的名人们爱养的宠物。诗人往往通过鹤的形象,来 营造田园乡居的意境氛围,表现悠然闲适的情感基 调。苏东坡在徐州任太守时还写过一篇《放鹤亭 记》,赞颂云龙山人张天骥的隐逸生活。而“孤 鹤”,则意味更为深长:这只鹤虽然高洁、超凡脱 俗,但不合群,被世人所抛弃。实际上,苏东坡是以 “孤鹤”自况。而“道士”,则是世外之人,遁世者。 把“予”(作者)、“孤鹤”、“道士”三者联系起来,则 明显地暗示着苏东坡在精神上已倾向于高蹈于世 外的隐逸者,已经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寄托到大 自然中去了。为什么苏东坡又要用“梦”来表述这 一思想呢?梦是人类的一种正常心理活动,俗话 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是人们思想的一种 反映。文章的结尾非常巧妙,梦“孤鹤”化为“道 士”之意象,再加上“不见其处”的结句,更是意味 深长,写出了作者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等人生根本 问题,茫然不知所措的矛盾心态。苏东坡这样写, 恐怕是他思想极其矛盾的反映,是他隐逸思想的表 露。显然,这又是“游世”思想的深化。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二赋一词非常形 象地写出了苏东坡贬黄后对人生思考的历程,作品 虽然在不同的三个时间写作的,表面看去是偶然为 之,实则是苏东坡的精心安排,三篇作品是按照他 对贬谪人生思考的发展阶段来写的。在表达主题 方面,也是按照层层递进的方法来写的。所以,词 的写作先于前赋的写作,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苏东 坡当年的写作实际的。 参考文献: [1]贾文昭.中国古代文论类编[M].海峡文 艺出版社,1990. [2]苏轼.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8. [3]苏轼.苏轼诗集[M].中华书局,1982. [4]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M].三秦出版 社.1998. [5]丁永淮等.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 汉出版社.1996. [6]饶学刚.苏东坡在黄州[M].京华出版社, 1999. [7]孔凡礼.苏轼年谱[M].中华书局,1998. [责任编辑:郭杏芳]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