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届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地理试卷(B)(解析版)

来源:九壹网
唐山市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文综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香菇是一种食用真菌,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香菇栽培始源于中国,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早期菇民选择某些阔叶树的倒木利用刀痕栽培香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香菇栽培系统。目前,当地形成了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庆元菇民采伐菇木林时通常采用“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其主要目的是 A. 利于菇木林的可持续利用 C. 促进林下土壤肥力的恢复

B. 扩大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 D. 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

2. 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 A. 劳动力廉价丰富 C. 悠久的栽培技术

B. 便捷的交通网 D. 空气质最优良

3. 目前,庆元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 ①扩大栽培规模 ②提升产品品牌价值 ③挖掘本地市场 ④促进栽培技术创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 A 2. C 3. D 【解析】

本题以庆元香菇栽培为例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地理意义。 【1题详解】

“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只砍伐树龄大的,留下树龄小的,与另一种砍伐方式“皆伐”相比,这样更有利于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故A正确。影响香菇栽培规模和产量是林木的采伐量 ,不是采伐方式。故B错误。土壤肥力包括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自然肥力是由土壤母质、气候、生物、地形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 人工肥力是指通过人类生产活动,如耕作、施肥、灌溉、土壤改良等人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土壤肥力。可见土壤肥力的恢复与采伐林木的方式于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故C错误。香菇适合生

1页

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所以“伐大留小”的异龄林择伐方式并不是为了改善香菇栽培场地的光照。故D错误。综上,A为正确答案。 【2题详解】

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即庆元具备而其他香菇栽培区不具备的特点。材料中提到“浙江省庆元县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 所以与我国其他香菇栽培区相比,庆元发展香菇产业的突出优势为悠久的栽培技术。答案为C。我国很多其他香菇地区也具有劳动力廉价丰富,交通网便捷,空气质优良的特点,但是唯独不是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所以,ABD都不是正确答案,只有C选项正确。 【3题详解】

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这样有利于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同时“栽培、加工、仓储、运输、销售一整条香菇产业链”将大大促进栽培技术创新,通过技术的创新,加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正确答案为D。“是我国最大的香菇栽培基地”,说明香菇小镇的市场不仅仅包括本地,更包括广大的外地市场。故③错。扩大栽培规模本身就是“依托香菇产业建设特色小镇”的表现形式,所以,扩大栽培规模不是特色小镇的意义或影响。故①不能选择。所以ABC错误,正确答案为D。

下图为1995年和2015年江苏三个典型县域城一镇一村的规模结构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2015年,与涟水、泰兴相比,张家港 A. 镇区面积大

B. 聚落等级高

C. 城区面积大

D. 聚落数量多

5. 1995-2015年三个典型县域城乡聚落体系演化的主要特征是 A. 聚落总量不断增多 C. 城镇用地不断扩张

6. 影响城乡聚落发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地形起伏状况

B. 人口素质高低

C. 资源丰富程度

D. 经济发展水平

B. 村落规模不断扩大 D. 聚落位置不断优化

【答案】4. A 5. C 6. D 【解析】

2页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聚落的变化。 【4题详解】

观察图,结合图例,很容易判断出张家港的镇区面积比另外两地大很多,所以答案为A。材料提到“江苏三个典型县域城一镇一村”所以他们的等级是一样的,故B错。通过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张家港的城区面积比其他两个小,故C错。关于聚落数量,材料并未涉及,所以无法判断,故D错。 【5题详解】

聚落总量材料并未涉及,所以无法判断,所以A错。村落规模从数据上来看,都变小了,所以B答案错误。城镇用地包括城区用地和镇区用地,从数据来看,城镇用地都变大了,所以说“城镇用地不断扩张”是正确的,故C对。聚落位置在材料中无法判断,故D错。 【6题详解】

影响城乡聚落发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乡聚落发育越快。地形起伏状况和资源丰富程度是影响聚落发育的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人口素质高低与城乡聚落发育程度没有直接关系,所以ABC错误,只有D为正确答案。

【点睛】材料中显示的内容是我们做题可以依据的,材料中未涉及的细节内容一般是无法判断的。

下图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脸室模拟的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的退化过程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7. 与图中显示信息相符的推断是 A. 多年冻土厚度加大 C. 多年冻土面积缩小

B. 多年冻土上限抬升 D. 多年冻土下限下降

8. 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将导致黄河源区占主导地位的高寒草甸 A. 土壤肥力提高 C. 水源更加充足

B. 草地干化加重 D. 物种变得丰富

3页

【答案】7. C 8. 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冻土的变化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 【7题详解】

图中显示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多年冻土下限上升,所以多年冻土厚度变小,所以ABD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推断与全球变暖有关,继而可推测,多年冻土面积可能会缩小。故D正确。 【8题详解】

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即全球不断变暖,土壤微生物活动将更加活跃,有机质被更多的分解,土壤肥力会下降。故A错。随着全球变暖,蒸发更加旺盛,土地中水分含量会更小,草地干化会加重。故B正确。全球持续变暖,最终将导致冰川融化量减少,水源减少,故C错误。随着气温的改变,其他自然因素也会随之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也会变化,有些物种可能难以适应新的变化而迁徙或者灭绝,所以物种可能会减少。故D错误。

【点睛】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大气环境问题,其影响主要有:灾害事件增加,威胁人类健康,使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地区发生变化,而极冰的融化和海水的受热膨胀又导致海平面的上升,海平面的上升是当前重要的海洋灾害之一,它能淹没沿海低地,使土地盐渍化,地下水变咸,台风等自然灾害加剧。

某地理科考队在非洲东部的坦桑尼亚恩戈罗自然保护区(如图)内,考察完历史上经过多次喷发形成的恩戈罗火山口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向西北驱车10多千米前往非洲著名的奥杜威峡谷进行考察,他们在谷底看到两侧悬崖壁立,高百米有余,有多个连续的湖相沉积物夹层。生长在崖壁上的植被根深叶厚,富含水份,茎叶边缘有刺,这些植被能够在任何土、石质土壤中生长。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奥杜威峡谷的主要成因是 A. 流水强烈侵蚀

B. 地壳断裂下陷

4页

C. 冰川侵蚀刨蚀 D. 湖水外泄切割

10. 在崖壁上的湖相沉积物夹层中,最可能观察到多层 A. 火山灰层

B. 草木质层

C. 石灰岩层

D. 金属矿层

11. 奥杜威峡谷植被形态反映了该谷地环境特点是 A. 寒冷干燥

B. 高温多雨

C. 冬雨夏干

D. 干旱少雨

【答案】9. B 10. A 11. 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峡谷的成因及自然地理环境特点。 【9题详解】

奥杜威峡谷位于东非大裂谷内,“两侧悬崖壁立,高百米有余”,所以其主要成因是地壳断裂下陷。故B正确。峡谷的形成原因中有外力流水作用,但是该峡谷的主要成因是内力的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故A错。此地纬度较低,海拔较低,冰川作用弱,故C错。湖水外泄切割,对应的地形应该为盆地,比如刚果盆地,就是刚果河湖水外泄切割形成,故D错。 【10题详解】

该峡谷距离恩戈罗火山口10多千米,图中显示附近还有另外一个火山,所以崖壁上的湖相沉积物夹层中,最可能观察到多层火山灰层。故A正确。草木质层,石灰岩层,金属矿层在材料中未涉及,无法判断,故BCD错。 【11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生长在崖壁上

难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水分。茎叶边缘有刺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说明这个地区蒸发旺盛,但是降水又较少。 所以正确答案为D干旱少雨。该地纬度较低,所以“寒冷”不符合题意,故A错。根据前面分析,该地降水少,所以BC错误。

【点睛】本题的特点是充分利用材料解答问题,所以,学生要提高自己分析材料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题一第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3题一第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北极圈内最大跨径悬索桥是位于挪威北方港口城市纳尔维克市的哈罗格兰德大桥(图7),

5页

的的植被根深叶厚,富含水份,茎叶边缘有刺”,植物根深是因为附近水源少,

该桥全长1533米,跨越350m水深的峡湾、主跨为1145m。大桥主要由中国某公司承建,其设备及结构件严格按照欧洲标准与挪威标准设计建造,全桥钢结构重量超过1.5万吨,其中1.1万吨的钢结构构件是由中国四个厂家生产,分装130个集装箱,顺利及时运达指定地点并进行了安装,2018年12月9日正式建成通车。

(1)简述哈罗格兰德大桥在冬季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克服的不利自然条件。 (2)分析该大桥设计成跨径悬索桥而没有设计成桥敦支撑的梁式桥的主要原因。 (3)确定该大桥设备及结构件由中国运往挪威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 (4)概述该大桥的修建给当地带来的有利影响。

【答案】(1)位于北极圈内,冬季气候极寒(天气寒冷);多大风天气;极夜期较长。

(2)峡湾海水深度大,建设桥敦难度大(成本高);悬索桥跨度大、距海面高,利于船舶通行;桥梁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提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凸现悬索桥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3)海运(集装箱海运)。两国均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海运成本低,适合运输大宗货物(集装箱海运便于装卸)。

(4)缩短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完善了交通网络的建设;加强区域沟通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桥修建中的困难,影响因素,影响等。

【详解】(1)大桥位于“北极圈内”,纬度高,冬季极夜期较长,又位于极地东风带,多大风,这些都加剧了天气的寒冷程度。

(2)悬索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对于“挪威北方港口城市”来说,来往船只众多,这种设计使得大桥跨度大、距海面高,利于船舶通行。“水深350m”说明大桥下方水很深,建设桥敦难度大,成本高,对大桥的安全保障度也比较低。虽然“该桥全长1533米”“ 主跨为1145m”,但是“其中1.1万吨的钢结构构件是由中国四个厂家生产,分装130个集装箱,顺利及时运达指定地点并进行了安装”说明中国的桥梁建设技术水平提高,“其设备

6页

及结构件严格按照欧洲标准与挪威标准设计建造”建筑材料质量提升,使得哈罗格兰德大桥有足够的技术保障和质量保障。

(3)“由中国运往挪威”,路途遥远,“1.1万吨的钢结构构件是由中国四个厂家生产,分装130个集装箱”,产品重量大,对于这种大宗长距离运输的产品,最适合的运输方式为海运。原因是中国和挪威两国均为沿海国家,海运便利;海运成本低廉,适合运输大宗货物(集装箱海运便于装卸)。

(4)该大桥的修建有利于缩短大桥两侧地区的距离,从而降低运输成本;大桥的修建,更加完善了当地的交通运输网络,使交通更加便捷;有利于加强区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点睛】大桥的修建,铁路的修建,飞机场的修建,各种交通运输点或者线的完成,都有利于缩短两地距离,降低运输成本,完善交通网,加强彼此的沟通与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可鲁克湖和托素湖(图甲)位于青海省德令哈地区,被称为“情人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这两个湖泊虽然相距很近,有着相同的生态环境和变迁历史(图乙),但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

(1)指出巴音河的流向及其该河的流域类型。

(2)结合图示信息,描述由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 (3)说明托素湖成为咸水湖的主要原因。

(4)有专家认为,随时间推移可鲁克湖很有可能变成咸水湖,请你为该专家提供合理的解释。 【答案】(1)流向:自东南向西北。流域类型:内流区。

(2)阶段I至阶段II: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II至阶段III: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托素湖(地处盆地)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可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排入其中,随湖水蒸发,盐

7页

分逐渐积累而成咸水湖。

(4)(全球变暖背景下,)流域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排泄。流域内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湖泊的特点。“湖水性质却迥然不同”的两个湖,“它们一大一小,靠一条小小的淡水河紧紧相连”,对于托素湖,只有“一条小小的淡水河”注入,无河流流出,所以盐分累积,形成咸水湖;可鲁克湖则为淡水湖,通过“一条小小的淡水河”流出湖水和盐分,巴勒更河由高山地区发源,流入可鲁克湖;通过图片右侧巴音河的支流判断巴音河的东侧海拔高,所以巴音河也是注入可鲁克湖。

【详解】(1)通过周边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湖泊位置海拔低,所以河流都流入湖泊,因此巴音河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因为河流注入湖泊,并未流向海洋,所以该河的流域类型为内流区。

(2)莲湖演变为可鲁克湖和托素湖的形成过程,即要求学生把图片显示的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阶段I至阶段II:莲湖中部地下岩浆开始侵入。阶段II至阶段III:湖底中部岩浆侵入规模加大、乃至喷出,导致湖床抬升(包括喷发物堆积),莲湖最终一分为二形成可鲁克湖和托素湖。

(3)根据第一问的答案, 可知该地为内流区,所以托素湖为内流湖,可鲁克湖水中的盐分通过相连的淡水河流入其中,而无河流流出,随着湖水蒸发,盐分逐渐积累,最终逐渐形成咸水湖。

(4)自然原因:在全球变暖影响下,该地区降水减少而蒸发加剧;两湖之间的地壳如果继续抬升,可鲁克湖水可能无法通过河流向外流出,盐分累积,湖水盐度越来越大。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增殖,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大。

【点睛】第二小题,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图片演化过程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考查的是学生的专业语言表达能力。学以致用,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目的。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罗赖马山(下图)位于巴西、委内瑞拉和圭亚那三国交界处(南距赤道大致300千米),是一座边缘陡峭、顶部平坦的桌状山地。该山顶部长约14公里、宽约5公里,海拔高达2810米,经常会出现在云雾之上。且有众多瀑布倾泻而下,山上山下景观差异显著。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徒步攀登罗赖马山的最佳时间。

8页

解释每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是攀登该山最佳时间的原因,并说明徒步攀登该山可能遭遇的风险。 【答案】原因:(此时段)赤道低气压带位于南半球,气温较适宜,云雾、降水较少,能见度较高。风险:地形陡峭,(高差大)路径险峻;天气多变,(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蚊虫较多,易受侵扰。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登山时间的选择和登山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

【详解】罗赖马山南距赤道大致300千米,说明在赤道以北,十二月至次年二月,赤道低气压带位于南半球,该地气温较适宜,云雾、降水较少,能见度较高。徒步攀登该山可能遭遇的风险:根据“边缘陡峭”,“海拔高达2810米”,“有众多瀑布倾泻而下”,得出结论,地形陡峭,(高差大)路径险峻;离赤道近,空气上升运动强烈,所以天气多变,(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植被茂密,气候潮湿,所以蚊虫较多,易受侵扰。

【点睛】野外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一般从地形地质,天气(气温冷热,降水多少,风力大小,光照强弱,雷电等),植被,野生动物,水源,等方面来分析。

15.鱼道是使洄游鱼类能通过水利设施的通道,多用混凝土构筑,近年来出现的生态鱼道是对传统鱼道的改造。多瑙河某河段(德国境内)的生态鱼道位于河床坡度较大的浅水段,由近1700块巨石沿着河水落差方向排列,,每一块巨石都重达1.6吨以上,边长至少1.5米。下图为降雪后该地生态鱼道的局部照片。

9页

阐述石鱼道有别于传统混凝土鱼道的生态价值。

【答案】石鱼道更接近天然河道,维护了河流上下游间连续性和整体性;通道断面宽阔且洄游余地大;提供多样的水生环境,适合浮游动植物生长,鱼饵料丰富。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活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上意义。

【详解】巨石与混凝土相比,石鱼道更接近天然河道,维护了河流上下游间的连续性和整体性;通道断面没有被人工阻隔,断面宽阔且洄游余地大;这里为“河床坡度较大的浅水段”,修建石鱼道,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水生环境,适合浮游动植物生长,给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的的 10页

11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