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高校创建研究

来源:九壹网


基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高校创建研究

摘要:基于知识共享建设学习型高校,通过完善高校内信息网络,建立与完善高校内的知识库,建立隐性知识传递的激励机制等途径,使其改善自身行为,优化组织体系,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和谐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知识共享;学习型组织:高校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作为组织的核心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知识共享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关系到组织在知识经济下的生存与发展。高校作为知识密集型的国家教育与科研组织,基于知识共享建设学习型高校具有更加的重要意义。

一、知识共享对于创建学习型高校的意义

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员工或内外部团队在组织内部或跨组织之间,彼此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换和讨论知识,其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交流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并产生知识的效应。通过知识共享建设学习型高校,使其改善自身行为,优化组织体系,以在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中保持可持续生存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动力。

高校内新知识的共享,在一般情况下,尽管许多教职丁的知识非常丰富,但如果他们不能或不愿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知识也一样不能为学校创造价值。目前的在大多数高校中,实际仅利用了教职工智慧、精力的一小部分,还有大部分的教职工资源尚未开发。这种情况下,知识所形成的只是教职工个人的人力资本,而不是高校的资本。虽然说人力资本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本,但我们认为,只有当其表现为组织资本时,才能最终形成组织真正的竞争优势。故对高校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人力资本量,而在于有多少人力资本最终转换成为组织资本,这才是形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前提。这种转化越多,高校资本将越多,其竞争优势将越发强大和巩固。这样,即使教职工“跳槽”,他们带走的也只能是大部分已转化为高校资本的人力资本,高校智力资本损失量将大大减少。显然,利用知识共享机制来建设学习型高校可以培养和强化这种能力。

二、目前高校中知识共享存在的现状

(一)隐性知识难以转换为显性知识

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只有转化为可在组织中储存的显性知识才能成为组织的财产,个人学习转化成组织学习,组织的知识存储库才能越来越丰富。目前很多高校领导者也已经认识到组织的知识无法存储的弊端:其一,老师们经常会提出一些很好的想法,但没有人或机构去记录这些闪光的思想。其二,学校经常处理一个棘手的问题都会有许多有益的经验产生,但这些经验没有沉淀下来成为学校的财富或资产。领导认识到他们每次处理相似的问题时都要重新做起,没有前人的经验可循。其三,因为组织知识没有积累,知识还停留在个人的水平。当学校一旦有某些比较重要的人离职时,就会给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一珍贵的组织知识流失。

(二)显性知识管理不当

目前高校对知识的管理大多是通过文档管理进行的。但文档的管理还比较混乱,往往流于形式,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没有被很好的整理利用起来,一些有丰富经验和重要学科教学成果也随着教师的调离或退休而在学校消失。特别是当高校着手进行各种变革时,大都只停留在人员利益关系的协调方面,却完全忽略了是否因为变革而引起的组织知识的变动。此外,很多高校特别是一些二级单位中没有多少专职人员负责管理知识的存储。一些部门在负责记录、分类、保管、更新等工作方面,只是由少数兼职人员负责,因为缺少责任归属,而使其所保管的知识质量不佳,领导也对这些知识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专门对知识保管质量的考核机制。

(三)隐性知识无法共享

高等院校的管理为了达到更大的创新性,因此常常需要一个宽松的工作氛围,老师们通常以自主管理为主,以期发挥个体的创造性。但为了使个体的隐性知识能够共享,以期创新更多的新知识并最大程度地保存在组织之中,这又需要学校要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学术交流及校务管理问题探讨会。而在这方面,目前很多高校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没有统一地制定相关规定,使得隐性知识共享的情况参差不齐。

三、基于知识共享建设学习型高校的实现途径

(一)完善高校内信息网络

要保证学习型高校的顺利建设,健全的学院信息网络是必要的。针对目前很多高校内信息技术网络不够健全的情况,学校应在已有的信息技术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如应用因特网、电子政务、电子数据等进行信息收集、

整理和吸收的技术;运用电子数据处理、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学院信息门户等技术手段对已存在的内部信息重新梳理与应用、对内部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获取深度信息的技术;使用电子邮件等向教师、职工、院系、科室等相关主体传达相应信息的群件技术;运用录音录像设备、自然语言识别、智能检索等对信息进行解释的技术:使用数据库系统、内容管理系统、文档管理系统、搜索工具、数据库仓库和知识地图等进行组织记忆的技术:电子化学习与学习促进技术等。

(二)建立与完善高校内的知识库

建立与完善高校内的知识库,管理好学校的显性知识。知识库由三大部分构成:教职工个体、群体团队和组织系统。

1.在对教职工的知识库的建立上,可采用以下的方法:1)对主要教职T所拥有的重要知识进行识别,从而识别具有关键知识的教职工。2)鼓励并支持教职工对重要知识的记录、存储与共享。3)保留具有核心知识资源的教职工,防止其流失。4)通过师徒制建立存储重要的知识。如鼓励已有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一方面可以将老教师的教学科研经验传承给新教师,另一方面,新教师的新的思想与方法也将使老教师的知识得以不断更新。

2.在群体团队的知识库的建立上,可采用以下方法:1)群体开会记录。群体开会记录的主要效益在于:当组织在下次面临类似的议题时,有充分的资源作参考:对于没有参与会议的教职工,可以通过记录使他们清楚地了解决策的过程与思考重点。2)项目完成后的结果报告及经验总结报告。项目完成后的结果报告及总结报告可以以直接归档的形式保留,也可以采用项目评优的方式,鼓励项目成果的保存与共享。3)群体相互讨论。学校可以采取建立用户讨论组、专家系统、交互式网上教室等方式,达到知识的共享、共知。如香港大学图书馆的多媒体学习中心有2个小组观看室,配备有电视和音响系统,可容纳12人观看视听资料并学习讨论。

3.在组织系统的知识库建立上,可采用以下方法:1)在完善信息网络的同时,注意知识库的分类与建设,这是学习型高校发展的基础。学校的知识库建设既要注重馆藏实体资源的建设,更要注重虚拟资源和特色资源库的建设。这些信息资源库包括:集中现存专业资源,如专业电子期刊及图书数据库,专业学术机构网络、专题电子论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开发、整合分散、无序的专题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