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文/莫品春
摘要: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在现代社会的应有之意,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使命所在。所以,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教学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是要打开学生智慧的天窗,使他们能够敏锐地观察到自然界和社会上的万事万物,洞察出世界上事物的矛盾和缺陷,运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所观察到的东西去改造世界,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笔者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氛围
在思想政治课的单元总结和综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我认为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最好机会,而要达到师生的情感交流和理想的教学效果就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师生间的互敬互爱。作为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正如著名的教育思想家卡尔.威特所说:“孩子年幼无知,经常会犯错误,应对他们严格管教。但是,不能因为他们不懂事而不尊重他们,应把他们作为成年人看待,要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同时,只有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才能营造平等、自由、民主、和谐和愉悦的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达到师生情感的高度交流,改变学生“被灌输”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给学生上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意识的作用》时,我用有关视频资料向同学们介绍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我市党委和政府在什么发展思想、计划指导下,使本地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以及以这些思想、计划为指导并结合本乡镇、本村当前实际情况为本乡镇、本村经济社会发展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上述探究活动,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界具有指导作用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提问
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会有一些好动的学生提出许多问题。或超出他们现在所学范围,或甚至稀奇古怪。老师应做到学生问什么就回答什么。向他们介绍有关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要求他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潜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探索精神,使我们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一批只知道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应付考试而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七课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中,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为中国打造核潜艇的先进事迹为案例,要求学生运用本课知识、发挥想象,分组讨论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使我国核潜艇研制成功的?其中,有学生向老师和同学提问:研制核潜艇的中国科学家当时连核潜艇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怎样会研究出核潜艇来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结合本课知识,我作出以下回答:我想主要是当时中国的科学家发挥了创造精神,克服种种困难研制出来的。于是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当年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研制核潜艇更加详细的资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干事创业中,树立创新精神和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打下思想基础。3 不把自己当权威,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神
我们不应该认为自己比学生懂得多,就有资格在他们的面前充分权威。受到权威的压抑,学生便会丧失探索精神。没有探索精神,就谈不上有独特见解和创新。我们应该告诉学生一切知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切
144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知识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都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永无止境、往复循环的认识过程。给他们灌输不迷信权威,大胆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生活》第6课教学中,学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知识时,我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为例,说明中国不照抄、照搬别国发展经验,坚持创新,经过艰苦探索成功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的艰苦探索。4 鼓励他们去自己解决问题,寻找更好的答案
当学生向老师提问时,如果学生得出的答案与老师的不同,老师不能一口否定,而是帮助他们分析,找出错误。或对他们说,其实你们的答案也很有道理,也许是老师错了,我们一起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共同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找出更好的答案。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生活》第3课教学中,让学生思考讨论:“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已正式传入中国,为什么最初中国革命没有取得成功?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许多不同答案,不管答案的对错,我没有立即否定或肯定学生的答案,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同学们给出的这些答案不同的在哪里?相同的在哪里?它们的合理性在哪里?最后,我补充说,虽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俄国革命成功的经验并不能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因为中国当时的情况与俄国不同,这需要中国人发挥创造精神,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下,找到一条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革命道路,使中国革命取得成功,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当家做主人,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里的创新意识和革命批判精神。同学们课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我相信,有许多同学比我说的更好。参考文献:
[1] 蒋彩英.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8).
[2] 农瑞嵩.论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正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08).
[3] 吕会娟,李少功,唐兆燕.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
[4] 戴大荣.浅谈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神州(上旬刊),2018(34).
(作者单位:清镇市七砂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