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近些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我国发表、出版了很多论著。当前,不少学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和基础出发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该如何“化”?既不能教条化,原封不动、照搬照抄;也不能另起炉灶,歪曲、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肖浩辉认为,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完整准确地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他强调必须认真读书,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完整、准确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序言中,他写到“以科学地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同各种错误倾向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保证。”张焕金认为,对马克思主义要有坚定的信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要求,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经验》一文中,他写到:“坚持继承、捍卫和发展的统一,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一个重要公式。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事业的坚定继承者, 在任何时候都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理论创新 这种观点是从实践出发,以现实的视角来总结经验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回答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柳国庆认为,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依据。它既是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也是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一文中,他讲到:“准确把握中国的特殊国情, 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础。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拨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航向, 创造性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也正是由于抓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的进一步拓展, 同样靠的是第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贾玉珍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在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中写道:“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反对教条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前提。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用理论引导群众
这种观点是用历史的视角,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承担者和主体来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主体和承担者是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长期革命和建设经验表明,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用理论来引导群众,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石仲泉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动力。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验总结》中写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作了进一步的提升,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形成了一整套群众工作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郭建宁认为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础上,要重点发挥理论对群众的引导作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析中》写道:“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融汇于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锐利思想武器直接交给人民群众,从而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火山般地迸发出来,形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精神力量,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的独特创造。”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了几十年,但其内在规律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学术界加大了对其的研究,深入挖掘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规律,发表和出版了一些论著,形成了一些观点。
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这个说法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形态上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是一个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它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集中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结合。王 飞南在《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中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实现这一基本原则的关键在于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实践作为结合的逻辑起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内蕴的某种规律性之一。”包心鉴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一文中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对中国实际有用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条最重要经验,也是不断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条最基本规律。
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隐性与显性相结合。
这个说法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上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自身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交互关系,在逻辑上和历史上具有必然性和统一性。在这个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隐形与显性的结合,即过程是潜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拓展,而理论成果是外显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着指引作用。林永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解读》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一个由低到高、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演进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交互影响,达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它们共同构成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形态的发展。”黄永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性研究》中写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中体现了实践与理论的隐形与显性的相结合。这种隐性与显性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同时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然。” 三,开放与创新相统一,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
这个说法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来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要根据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形势,以民族性为基础,用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态度促进自身发展与理论创新。王令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
程中的规律性研究》中指出:“马克思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开放的基础上做到理论创新。民族性作为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必将继续支配、指引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