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家伟
来源:《金田》2016年第02期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者、组织者、服务者。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方式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有重大意义。随着高校的扩招,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加,同时自身职业的发展需求、社会的期望都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这些都增加了辅导员群体的心理负担,形成了心理压力。 一、辅导员心理压力表现形式 (一)职业倦怠
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通俗的讲,在高校里只要跟学生相关的工作都需要辅导员来参与完成。为了更好的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服务学生,辅导员参与的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严格要求,工作事务繁琐,事无巨细,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手机需要随时开机,都要保持信息畅通。这种“高压”的工作状态使辅导员出现“厌工”心理,表现出“热情耗尽,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产生疲劳综合症,不愿意接触学生,回避现实,工作精力投入不足,创造性与创新精神缺失,出现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个人低成就感等职业倦怠现象”①。 (二)身体亚健康
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体现着行为方式上,还直接反应在身体上。辅导员群体心理压力过大,不仅会对其工作产生直接影响,还会导致身体方面的伤患。具体表现在辅导员群体亚健康状态严重。“适当的压力有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但过度的压力却会阻碍辅导员的健康成长。从表面上看,辅导员经常出现感冒、发烧、生理周期不规律等亚健康状态以及或多或少的职业倦怠感,但实质上这多是由于紧张、繁琐的工作状态与高强度的心理压力长期得不到舒缓造成的”②。
(三)自我认知困惑
心理困惑是社会和实践的发展引发的某些冲突和矛盾反映到人们头脑中所产生的某种疑虑情绪,表现为人对于现状不适应,不知如何应对,进而对现状产生抗拒和排斥。“辅导员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知心朋友、师兄师姐等多种的角色。当辅导員要将不同的角色加以融合和组织时,常常遇到角色冲突的情况”③。不同的角色要求辅导员要有不
同的作为,当不同角色发生冲突时,辅导员难以把握多种角色转化之间的“度”,就会对自身工作产生认知困惑。
二、辅导员心理压力的形成原因 (一)工作压力大
高校辅导员是连接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上下千根线,中间一根针”,这句话能确切的形容辅导员的工作状态。“工作负担超出个体的生理及心理负荷,这是导致工作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④。辅导员工作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工作时间长,辅导员不仅要求全天8小时坐班制,还要求有事随叫随到,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下班”状态。二是工作负责具体内容繁多。除了职责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之外,辅导员还承担着党团建设、奖学金评比、就业指导、贫困生资助、心理辅导、安全教育、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纪律管理等事无巨细的工作。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负荷。 (二)主体性地位缺失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和特性。“主体意识是人作为主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人的能动性、自主性的基础,也是人的创造性的源泉。”⑤。辅导员主体性地位体现于辅导员能根据所带学生专业、年龄、性别、成长环境等各个方面来自主拟定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主体性地位呈现出缺失的状态,过重的事务性工作导致辅导员主体话语权缺失。 (三)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辅导员职业发展与高校考核机制紧密相连,考核机制的不完善使辅导员难以产生职业认同,影响职业发展;繁重的工作任务和严格的岗位要求增加了职业发展的难度。首先,许多高校对辅导员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在考核中,高校各部门都参与辅导员的考核,导致考核的针对性和科学性欠缺,同时也增强了辅导员职业提升和发展的桎捁。其次,复杂繁琐的学生工作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辅导员不仅要求提高学历、做科研、晋升职称,还要考取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些都是要在辅导员学生工作之余才能完成,使其对职业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三、辅导员心理压力调适的方法 (一)高校层面
1、辅导员工作有“为”还要有“位”。在当前,高校管理层都能认识到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地位。于此相对的,高校还应进一步作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地位和经济待遇,完善奖励与考核机制,切实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作用,为辅导员“减负”。
2、理清高校职能条块明确岗位职责。在高校中大部分学生工作都由辅导员负责,占用了辅导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影响了工作效率。而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范畴界定不明确,不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包括学生的教务类、后勤类等跟学生有关的一系列事务性工作,工作性质和内容复杂多变。因而,需明确岗位职责。辅导员的工作应该是与学校多部门进行有效的联动,而不是全方位的兼顾和亲历亲为,如此方能使辅导员从繁重的工作任务中得以适当的解脱,才能真正为辅导员“减负”。
3、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疏导机制。现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健康管理机制,面向教师和辅导员群体的则相对欠缺。辅导员肩负巨大的工作压力和责任,需要心理层面的辅导和压力的宣泄,是高校中仅次于学生,急需心理支持和帮助的一个群体。在辅导员心理疏导机制建设方面应“定期邀请校内外相关心理辅导专家对辅导员进行团体或者个人心理压力疏导,排解辅导员一定阶段积蓄的不良情绪”⑥。有条件的高校应配备辅导员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关注辅导员心理健康;定期组织一些户外拓展运动,舒缓辅导员的紧张状态。 4、辅导员职业发展规划。面对辅导员群体职业发展困惑的局面,高校管理层应根据学校具体实际来帮辅导员做好职业规划工作,保证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首先,健全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晋级、职评的过程中实现政策上的畅通,积极探索辅导员职业化道路。其次,借鉴国外经验和做法,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和专业化特色,“加快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家化建设进程,完善职业建设体系,改变现有的辅导员边缘化、非职业化、非专业性状态及其导致的辅导员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不乐观,并由此引发出的工作压力等问题”⑦。 (二)自我层面
1、关注自我提升,增强职业认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辅导员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脚踏实地努力完成每一步的进程。有了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职业发展规划,才能使辅导员认识到自我提升的重要性。辅导员自我提升不仅是指自身专业的提升,还应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方面的提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使辅导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职业的重要性和职业意义,从而增强职业幸福感,提升职业认同,这是降低工作心理压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2、寻求有效心理疏导方式。心理压力的宣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途径来进行,更重要的是辅导员自身内部调节。压力人人都有,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压力本身,而是辅导员应对压力的态度和方法。一方面,需要辅导员自身要熟知心理学相關知识,了解在面对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自身需做出的应激;另一方面,找到适合自己的压力宣泄方式,提
高自身对工作压力的承受力,采取健康、积极的应对方式,调节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课题名称:2012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 注解:
① 王佳利,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辅导员心理压力干预对策,职教通讯,2014(02) ② 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③ 李岚,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吉林教育,2009(11) ④ 马雪荣,郑燕飞,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调查报告——以常州大学为例,经营管理者,2010(12)
⑤ 试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语境下辅导员主体性素质的培养,http://www.caigaowang.com/caigaowang.lunwen_3865.html,2014(06)
⑥ 张静,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来源及其对策分析,现代商贸工业,2011(16) ⑦ 邓雪等,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现状及对策研究,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