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现代教师观解析与教师角色重构

来源:九壹网
《后现代教师观解析与教师角色重构》

[摘要]多尔等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将教师定位为“平等者的首席”的后现代教师观,对于重新解读教师问题、进行教师职能定位、塑造新型教师角色提供了理论视角。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趋势面前,必须清醒地直面这一思潮,借鉴后现代教师观提供的新视角反思教师面临的现代性挑战,揭示教师存在的现代性弊端,使教师角色由外烁的、强制的、灌输的,转变为理解的、唤醒的、激活和发现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后现代教师观教师角色教师职能角色转型

[作者简介]王国玲(1960-),女,河南温县人,新乡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体育教研室主任,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河南新乡453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079-02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小威廉姆·E.多尔,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教师“平等者的首席”的定位,对于揭示传统教师观的现代性弊端,重新审视教师地位和作用,研究现代教师角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也给当代背景下的教师角色重构带来了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汇期,教师面临着诸如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网络化等严峻挑战,我国教育要真正实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目标,就必须清醒地直面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借鉴后现代教师观提供的新视角,反思教师面临的现代性挑战,将教师的职能定位在促进与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重构教师角色。

教师观是对教师总的看法,包括对教师的本质,以及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后现代教师观体现了后现代主义者在现代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换时期,以反传统姿态,对现代性教育进行了批判与反思,认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知识的传输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因此赋予教师角色内涵以新的概念与定位。多尔认为,“在这种对话和反思的框架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言人,而是探索过程中的参与者与协调者”。①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用并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情境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权威也转入情境中”。②而利奥塔的《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认为,在现代知识状态下出现了“教师危机”问题。因为,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社会中,学生可以

不再依赖于掌握信息控制权的教师,而像选购商品一样在网络上自主地搜索和选择有用的信息与知识。再如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他认为当代社会就是一个系统的“管制工程”,现代学校由于具有对人的天然教育职能,作为社会的一个与个体规训相关的机构与劳教所、教养所、规训营、监狱、工厂、救济院及医院等共同构成了“监狱群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扮演着规训者的角色,被社会“管制工程”赋予了特定空间(学校)的监视者的身份。教师的具体职能就是规训学生,通过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和检查三个策略对学生从空间的分配、活动的控制、对学生创生的筹划和力量的编排等四个方面实现规训。

后现代教师观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交互作用共生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学习探索过程中的参考者与协调者,教师角色变成了一个学习团体中平等的成员,教师在平等的人际活动中通过社会协商进行知识的社会建构,教师行使生产性的权力,而不是压迫性的权力。学生成为主体之一,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互惠式,而不是从前那种传授式和控制式逻辑衍生的教学关系。教师角色由外烁的、强制的、灌输的,转变为理解的、唤醒的、激活和发现的角色。 二、后现代教师观下教师角色重构

教师角色是一个复合概念,教师角色是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教师的行为期望。教师角色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教育中的关键问题,教师角色不但是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而且对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与作用日渐凸显、越来越重要。尤其在当今“是个知识经济的社会;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是视角越来越宽阔、联系越来越密切的社会;是科技在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且同时更重视人自身需要的社会……如果说知识和智力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基础,那么人才便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教育和学习就是21世纪经济不竭的蓄电池”。然而,在信息化社会中,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不断挑战着传统的教师权威。伴随着教师角色社会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升,传统教师角色不适应现代培养人才需要的现实也日益凸显出来。教师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学生被动学习的唯一内容或主要内容,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地位逐渐被打破,教师角色的地位和作用也将发生质的改变。

1.新师生关系中的教师角色。教育虽然是一种社会活动,却又不同于其他的社会活动,它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活动,其主体和对象都是人,所以,教育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培养。同时,教育不仅为人适应社会、提高生活能力而发挥价值,还要为人追求更

美好的生活作出贡献。因此,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与理性共同参与的活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是被动地进行学习,而是对学习的内容、方法和学习的目标进行认识和反思的过程,是学生个人情意能量发挥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则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以及由此预定的单向传输关系。教师常以权威者和社会代言人自居,以长者的身份自居,要求学生绝对地服从自己。长期如此的师生关系虽然支持了教育的理性发展,却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定学生的非理性发展,师生之间缺乏平等、交往与对话,更谈不上理解以及精神上的交融,学生的主体意识也就不可能得到很好地激发,其精神能量更不可能得到释放。所以,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既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二元对立的师生关系必然要转化为一种新型的平等、对话、合作关系,并在教学过程中达成共识。融洽和睦的师生关系,使学生通过心灵碰撞,其情感得以体验、人格得以升华、个性得以张扬。

可见,后现代教师观下,其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教师的作用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教师要扮演的是对学生进行“人性的唤醒与个性的塑造”的角色,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学会认知。

2.去知识权威性的教师角色。教师的权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认同、信赖和服从。教师权威是教育权威的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取向上,教师角色的定位基本上没有超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围。在这种角色定位中,教师按照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教师成为社会的代言人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充当的是知识的诠释者和传递者的角色,是真理的持有者。所以,教师的话语拥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并且教师的权威不容置疑,也不容侵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只有教和学的任务,其教学方式始终是有知的教师向无知的学生单向地灌输,而学生没有质疑和批判的权利,必须无条件服从与尊敬。

随着网络技术对教育领域的渗透,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多渠道地满足求知欲望,这将打破教育活动中教师角色的中心地位,教师角色开始由“中心”走向“边缘化”,但教师帮助学生建构信息系统的职责更加明确。另一方面,学校作为教育中心的地位也将被打破。学校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家庭、社会将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的任务,并由此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在便捷的网络世界,学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自由自在地搜索、选择及利用自己需要的信息与知识,任其思绪飞扬。正如多尔认为的那样,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思性关系之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3.走向智慧启发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导者和控制者,其教育过程就是按照既定意图对学生进行设计,而学生就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学习是被动的,结论是被告知的,方法是指明的,教师在最短的时间把最广泛的知识以最便捷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人性进行强制性的修剪。于是,精确化、实用化、标准化、高效化成为现代教育的标准和指导思想,教育在一切按部就班的过程中也就失去了生命的灵动和创造。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和学生进行交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教育不是把人作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来培养,教育的理想始终是培养自主的本体意义上的人。所以,后现代教师观下教师的角色任务更加明确了,教师角色必须实现向学生本位的转变,由注重知识转变为更重视培养能力,注重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在以学生为本位的观念指导下,教学任务随之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向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同时,课堂教学也由结果教育转向注重启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过程教育。学生角色也因此不再是被塑者,而是自塑者,真正成了教育过程中最大的资源和依靠对象。

4.学生精神健康维护的教师角色。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因为它包含着人们的希望,体现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体制改革的加速,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节奏亦不断加快,人际关系日益紧张,各种压力急剧增加,据网络资料“压力最大的十种中国人”中讲到,“精神压力最大的是学生”,其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并且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学生成长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是传统的价值观与信仰在经济大潮中的崩溃,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个体如何生存的问题日益尖锐。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与腐朽思想使得学生渐渐失去精神信仰,导致道德理想迷失。在人际交往中,缺乏爱心和诚信成为学生性格中凸显的两大缺点。我国的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道德教育内容严重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困扰中国几千年的“义利之辩”出现新的表现形式等等问题亟待解决。

按照多尔提出的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存的目的要求,教师不仅仅给学生提供知识、发展认知,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诸方面完善的人。所以,教师角色在教学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唤醒学生通过教育达到自我完善的意识。因此,在全球化、市场化形势下,教师作用的发挥,就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与生命的提升而展开,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并努力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求知的能力、做事的本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和良好的社会道德,不仅为学生适应社会、提高生存能力发挥作用,更要为学生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作出贡献,成为维护学生精神健康和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

5.主宰自身专业发展的教师角色。在我国明确的教育发展战略部署面前,教育目标实现者的教师角色的定位其意义非常重大。然而,现实中的教师角色又受到新教育观念的种种质疑,作为传播创造知识与信息,对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担负更加重要的责任,将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重要力量的教师角色,而言必须主宰自身的专业发展。

首先,教师必须形成良好的角色意识,具有自学、自我诊断和自我提高的能力,能够根据自我专业发展需求作出合理评价与判断,实施科学管理。第二,随着教师职能的变化,教师角色必须具有较高的实施自我教育的意愿和能力。教师角色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不但要强化自己强烈的参与意识,而且必须提高自己开发与研究的能力,重视提升学习反思教学与研究教育的专业素养。第三,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角色,其作用不是被抛弃,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尔认为,在一个富有想象力的领域,学生在探讨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去发现已经存在于某处的实在,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去解释未知领域。因此,教师角色要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不但有效启发学生的学习,更要善于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第四,团队意识、合作精神是每一项事业、每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角色必须转变由强调教师个体学习、靠个体之间的竞争取胜的观念,积极参与提倡组织学习、实现整体发展。 6.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角色。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进行创新,才是有用的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生活态度,为促进整个民族基本品质的提升铺垫基础。如果说教育将培养的是具有巨大创造力和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角色自身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角色才能够将一个个自主性越来越强,个性色彩越来越鲜明的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后现代教师角色观强调,教师的职责就是激发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这对教师的创造性、即时性、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手段方法的能力以及教育机智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活动也因此变得更加复杂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不断创设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并付诸于教学实践,以促进与发展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形成一个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自我”。

总之,后现代教师观不仅拓宽了我们的教育研究视野,而且将我们对教育目的、师生关系、教育价值和教育对象、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等的认识引向更富深刻性的境界,尤其是对教师角色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对于我们科学认识教师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但是,我们在借鉴后现代教师观的同时,也必须冷静地审视后现代教师观的种种主张,并根据我国国情及其教育发展需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目的观与教师角色观。 [注释]

①②(美)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0,238. [参考文献]

[1]余清臣.福柯的教师观[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2]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金忠明.教育十大基本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胡艳.从21世纪教育发展趋势看未来教师角色特征的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