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邓小平“三农”思想探析

来源:九壹网
第11卷第6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Vo1.11.No.6 2009年12月 Journal of Zunyi Normal College Dec.2o09 邓小平“三农’’思想探析 李军星 (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贵州遵义,563002) 摘要: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对 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邓小平“三农”思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 “三农”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三农思想;主要内容;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583(2009)一06—0008-04 An Exploraxion and 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S“Three Agricultural Policies’’ Ll Jun-xing (Poliitcal and Economy Department,Zunyi Normal CoHege,Zunyi,563002,China) Abstract-As general designer in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the construcdon of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of China. Deng Xiaoping,in his practice,made a lot of brilliant expositions about agriculture,farmers,rural areas and farmer issues in our country,which shaped into the thought of Deng's three agricultural pollicies”.Knowing and studying Dengs three agricultural policies”is still practially signiifcant and belpful in dealing with problems concerning. Key words:Deng Xiaoping;three agricultural policies;major content;practical significance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 战略目标时指出:“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 计师,在领导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 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11同时,他高瞻远瞩地指出: 践中,对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出了许多精辟 发展工业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2】的思 的论述,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邓小平“三农”思想。 想。“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翻,因为农 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 业在我国整个工业化进程中都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 “三农”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础和根本。离开了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持续进行 一、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主要内容 工业化,更谈不上实现四个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 1.农业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具有战略地 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无农不稳,无粮则乱,是经过历 位 史检验的真理。因此,要“重视发展农业,不管天下发 邓小平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始 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闭如 终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国家发展战略 果农业不能健康发展,就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稳定。 的首位。他认为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中 “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 国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他一再强调,“农 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 业是根本,不要忘掉”,【1J‘‘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 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 紧”。0r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规划国民经济发展 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1】‘‘农村不稳 收稿日期:2009—09—12 , 作者简介:李军星,男,河南安阳人,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 研究。 8 李军星・邓小平“三农”思想探析 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 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m。稳定农村的根本办法,要切 实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加农业方面的投入,改善 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经济,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逐 步实现共同富裕。 2.树立大农业观念,抓好粮食生产和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 业。”131“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 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翻。1987年, 邓小平在回顾农村改革时说:“给农民自主权,给基 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1】 “农民积极性提高,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大量农业劳 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1】而调动 农民的积极性,核心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 农民的民主权利。他明确指出:“农村改革的内容总 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首位,最重要 的是要抓好粮食生产。因为从长远看,粮食问题直接 关系到农业发展后劲和经济发展的速度。邓小平对 此非常重视。1986年,在《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的谈 话》中,针对当时粮食生产出现的滑坡局面,他指出: “农业,主要是粮食问题。”“要避免过几年又出现大 量进口粮食的局面,如果那样,将会影响我们经济发 展的速度。”【 】为此,粮食生产要有长远规划。他说: “农业要有全面规划,首先要增产粮食,2000年要生 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 要好好计算。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 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脚 在强调粮食生产重要性的同时,邓小平还主张 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他指出:“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 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 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 长。”【1】面对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邓小平给予了高度 赞誉,认为乡镇企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乡镇企业 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 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1哪小平的 这些论述,突破了传统的农业观念,确立了农、林、 牧、副、渔、工等各业相互促进、全面发展的大农业思 想。在此基础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要走新 兴的工业化、城镇化道路。他指出:“大量农业劳动力 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 之路。”【iJ从而为我国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3.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邓小平认为,农业问题、农村经济问题,说到底 就是农民问题。我国占人口总数的80%是农民,这是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一大特点。要懂得, 如果农民没有积极性,我们的国家就发展不起来。为 此,就要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 首要出发点。早在1962年7月的《怎样恢复农业生 产》讲话中他就指出:“农业要恢复,要有一系列的政 策,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政策。一方面是把农民的积极 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 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另一方面是工业支援农 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 的积极性。” 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 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1 由此可 见,人民群众积极性的调动,是任何一项改革得以成 功的关键,也是我们党制定农业和农村政策的首要 依据。 4.发展农业生产,要靠科学技术 邓小平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促进 作用。1983年,他明确指出:“农业文章很多,我们还 没有破题。农业科学家提出了很多好意见,要大力加 强农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切实组织农业科学重 点项目的攻关。”【1]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人多 地少,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有限的基本国情 下,要想挖掘农业发展的潜力,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 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促进作用。“农业的发展一靠 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 的。”【1】同时,他还高瞻远瞩地指出:“将来农业问题的 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f1】 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1]我国农业 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农业的基础地位要持 续稳固,关键要靠农业科学技术。邓小平关于依靠科 技发展农业的论述,阐明了科学技术在实现农业现 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5.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 邓小平在探索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时, 基于对农业改革与发展历程的战略分析,高屋建瓴 地提出了“两个飞跃”的战略构想。他指出:“中国社 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 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 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 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 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 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哝业改 革和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我国 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为我国农 业现代化的实现指明了一条正确道路。以家庭承包 9 第11卷第6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2月 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其伟大之处就 在于它首创了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使 农业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农民获得了第二次解 放。而解放的实质,又在于使农民获得了对土地这一 基本生产资料的经营自主权,获得了对自身及其劳 动所创造价值的自由支配权。因此,当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改革在中国农村大地出现之时,邓小平及时 总结和支持广大农民的创造,推动和实行农业改革 和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当适度规模经营在经济发达 的农村开始露出萌芽之时,邓小平又及时把握农业 未来的发展方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农业改革和发 展的“两个飞跃”。从现阶段全国农村总的情况看,第 个飞跃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长期稳定,继续 完善。我们应牢记邓小平关于农业现代化艰巨性和 长期性的论述,切实从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转化的条件。 一2.坚持邓小平关于抓好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村经 济全面发展的思想,走现代大农业之路 把粮食问题放在农业的首要位置,充分体现了 邓小平作为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 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粮食问题始终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 持邓小平关于粮食生产的重要论述,把粮食生产作 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下大力气加强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建设。一方面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坚持l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动摇,确保基本农田稳 定。另一方面,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中低产瞰 造,建设高标准农田,扩大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耕地 面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同时,按照邓小平树立大 农业观念,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继续进行农业 二、邓小平农业思想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从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了 系列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思想和政 策,成功地解决了农产品短缺和农民温饱问题,加快 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邓小平韵“三农”思想 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 一色和时代特征,对我们当前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三 农”工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坚持邓小平关于农业是基础和根本的思想, 断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邓小平关于农业是基础和根本的思想,是对我 国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刻地揭示了我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资源相对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2% 的人口。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中,我们既面临耕地 减少、人口增加的双重压力,又面临入世后国外农业 对国内农业冲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把解 决“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现代农 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要的任务。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契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强 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综合措 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构筑农民增收的长 效机制;坚持走城乡协调发展 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 展的道路;注重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加强生态 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10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首先,加快优化农业结 构布局,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规划;其次,调整产业 结构,加快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第 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把产品质量和农业综合效益提高;第四,积极发展乡 镇企业和二、三产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 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 从而形成农业内部相互促进、全面发展以及农业和 工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大农业,最大限度地 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稳步 发展。 3.坚持邓小平关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思想,继 续推进和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邓小平以极大的热情、敏锐的眼光,积极引导和 推动了农村改革。通过对实践的科学总结,他深刻阐 述了农村改革的核心就是保护和调动亿万农民的积 极性,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当前,我国农业和农 村经济正处在深化改革、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 展、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面临着实现农 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任务。适应新 形势、完成新任务,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改 革中探索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在创新中寻求 加快发展的新举措。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业 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是否有利于改变 农村面貌和保持农村稳定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 分发挥农民的创造力,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对他们 的实践和探索热情积极引导。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 业和农村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一方面,稳定和完善 土地承包关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根据“自愿、互利、有偿”的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 李军星・邓小平“三农”思想探析 权合理流转。一方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 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在改善生产 条件、解决生产资金、市场销售等方面,加大扶持、服 务的力度。从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 增收,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坚持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思想,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世界农业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农产品国际 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 转变,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而大力推进 农业科技进步,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根本举措。我国人多地 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很大。为适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 邓小平关于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的思想,大力推进农 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明确农 业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和重点,努力提高农业科技 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此,首先要大力实施科技 兴农战略。增加科技投入,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在良 种培育、良法栽培和防灾减灾等方面展开重点科研 攻关,研究能够给我国农业发展带来重大突破的课 题。其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主导品种、主 攻技术等方面加强推广示范,使农业科技成果尽快 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再次,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 平,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第一生产力的 作用。最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通过培训使农民掌 握现代农业科技,科学种田,从而促进农业新技术的 推广应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5.坚持邓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两个飞跃” 的思想,积极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邓小平关于“两个飞跃”的思想,科学地揭示了 农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运动规律,指明了农 村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向,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的科学概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随着 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成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合理配置 土地资源,加快土地制度改革。为此,我们要按照邓 小平关于农业改革与发展“两个飞跃”的思想,一方 面,长期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 层经营体制为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另一方面,在有 条件的地方通过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逐步发 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 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 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改革集体企业经营机制,探索集 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总之,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博大精深,对我国农 业和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习和研究邓 小平的“三农”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会邓小平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研究解决‘三 农’问题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从而不断提高我们 的思想理论水平”[41,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 位,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把“三农”工作不 断推向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应有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xl ̄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355。9, 65,237,159,22-23,238,238,213-214,238,213-214,l17, 242,23,17,275,313,35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8,29,406. 【3]邓小平文选(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323. 【4]杜青林.学习邓小平“三农”思想做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 作【J】.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2004,(o9). (责任编辑:魏登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