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曹植 白马篇

来源:九壹网


有关作者情况与背景材料: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丕之弟,是建安时期最著名的作家,被钟嵘誉为“建安之杰”(《诗品》)。谢灵运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同用一斗。”(《蒙求集注》)

曹植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主要形式是五言,以抒情诗为主,半数是乐府。

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为界,曹植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期,内容和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在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后期作品则往往通过比兴寄托的方法来抒写受到压抑的不平之感和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以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为界,曹植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期,内容和风格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在邺城的安逸生活和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后期作品则往往通过比兴寄托的方法来抒写受到压抑的不平之感和追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曹植的诗歌在艺术上有突出的成就。他的诗脱胎于汉乐府民歌,又吸收了汉末文人五言诗的成就,再加上诗人的努力,因而极富于个性特色,极富于创造精神,标志着我国诗

歌向文人化、个性化方向的发展。

钟嵘“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宋敖陶孙“曹子建如三河少年,风流自赏”(《诗评》)和沈德潜“陈思最工起调”(《古诗源》)等评语,都精当地指出了曹植诗歌的特色。有《曹子建集》。

本诗通过对边塞游侠儿英勇行为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捐躯国难、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这样的起句,的确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金羁(jī):金制的马笼头。连翩:原形容鸟儿翻飞不停的样子。这里指骏马奔驰时的轻捷矫健的样子。

在这两句中,诗人采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装饰华美的骏马来衬托骑手的英俊和气派,用骏马的奔腾自如来衬托骑手骑术的高超。

因此,诗人虽然写的还只是奔驰的骏马,但骑士英俊气派、善骑勇敢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借问:请问。谁家子:言骑手为谁家的子弟。幽并:幽州和并州。其地在今河北、山西、陕西的部分地区。史书记载幽、并二州之民“好气任侠”。游侠儿:指那些重义轻生、急人之难的勇士。少小:指从小。去:离开。乡邑:家乡。扬声:扬名。垂:同“陲”,边远的地区。

前两句诗人奇笔陡起,如狂澜骤至,夺人情思,扣人心弦,制造了种种悬念,在读者脑海中打下了种种问号。

这四句诗人再出奇意,强转笔势,另起一波,转以轻松舒缓的笔调,从容不迫地采用了设问自答的方式,以解释这位勇悍的骑手是谁。

原来这位骑手是幽并地区的游侠少年,他从小就离开了家乡,而在沙漠边塞声名远扬。

仰手:抬手。接:迎射。猱(náo):猿类动物,行动轻捷,攀援树木,上下如飞,故称“飞猱”。散:射碎。马蹄:箭靶名。狡捷:灵巧敏捷。剽(piào):轻捷。螭(chī):传说中的一种猛兽,色黄,形状若龙。

前面四句异峰再起,解开了诗人设置的悬念之一,即骑者为何许人的问题。

按理接着应该解开另一悬念,即回答“幽并游侠儿”为何西北驰的问题。

可是诗人并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年纪小小的少年,竟然能够“扬声沙漠垂”,势必又要给读者以新的悬念。

因此,他顺势利导,采用插叙的手法,紧紧扣住前面“借问”四句,来解释这个“幽并游侠儿”何以能“扬声沙漠垂”的问题。

这里,诗人先以“宿昔”两句总起,用叙述的手法交代了幽并游侠少年从小就勤学苦练,箭不离身,弓不离手。

接着又用铺陈的手法来写他经过苦练之后的超人武艺。

你看他,无论方向是左右还是上下,也无论目标是静的还是动的,只要发箭,没有不射中的。这样的骑射技艺是何等的精湛高超。

由此,“管中窥豹”,游侠少年其他方面的武艺也就可想而知了。

诗歌至此,游侠少年的形象已经够英勇威武了,但诗人还嫌不够。

于是他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进行总结:这游侠少年的灵巧敏捷,超过了林中的猴子;勇猛轻疾如同山中虎豹,水中的螭龙。

经过这样叙述、铺陈、比喻等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游侠少年的英勇形象和高超武艺可以说是塑造得栩栩如生和交代得具体清楚了。

边城多紧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多紧急:多有紧急情况,指经常发生紧急情况。虏骑(jì):对敌人的蔑称。一作“胡骑”。指匈奴、鲜卑的骑兵。数(shuò):屡次。迁移:移动,指进兵入侵。檄(xí):军中用于征召的文书。如情况紧急,则加插羽毛,故称羽檄。这里指边城告急的文书。厉马:催马。堤:御敌的工事。在交代了“何许人”的问题及其基本情况之后,诗人终于将笔触扭过来交代为何“连翩西北驰”的问题了。

原来是敌人的骑兵屡次入侵边城,情况非常紧急。因此当游侠少年接到边城告急的羽檄之后,就立即“连翩西北驰”。到达北地边城后,就立即“厉马登高堤”,准备迎击入侵的敌人。

这样,起笔两句在读者心中划下的种种疑问才释然冰解,游侠少年在威武英勇的基础

上,又更添了忘我爱国的光彩。

诗人这样的写法也是有其用意的。

诗人对“时人骑射之妙,游骋之乐,而无爱国之心”是不满而加以讽刺批判的〔见张铣(xiǎn)注《文选》 〕 。

他之所以要塑这样一位威武英勇又爱国忘我的游侠少年,除了表明其素志之外,还在于要为时人树立一个榜样。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长驱:驱马直进。蹈:践踏,指踏平。匈奴:秦汉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以勇悍见称。左顾:四顾,回顾。陵:陵轹(lì),践踏。鲜卑:少数民族,东汉末年成为东北方的强族。

这里,诗人寥寥十字就交代了游侠少年与敌人作战的经过和结果。

同前面大段地铺写少年游侠的英姿相比,正可看出诗人剪裁的匠心,真可以说是详者泼墨挥洒,略者惜墨如金了。

因为诗人的目的是写人而不是叙事,也就是说诗人的目的是要塑造游侠少年的英雄形象,而不是叙述他如何作战,因此这寥寥十字也就足以达到这个目的了。

同时,这样的结果是建立在前面详细地交代了游侠少年超人的武艺之上的,实际上已是读者可以预料到的,所以也用不着详写。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弃身:指置身。锋刃端:枪锋刀刃之前。可:能够。怀:惜。何言:还说什么。名编:名字编在。壮士籍:壮士的名册。中顾:内顾,指心里顾念。私:个人的私事。“视死”句:把死亡看得就像回家一样的轻易。忽:轻易的样子。归:指回家。

经过前面部分的详细描绘,这位游侠少年叱咤风云、威风凛凛的外部形象的塑造已是非常完美的了。

这里诗人由表到里,由浅入深,又将笔触延伸进了游侠少年的灵魂深处,向读者袒现了他高尚的内心世界。

为了更好地袒现游侠少年的内心境界,诗人采用剥茧抽丝式的层层推进法:

先采用“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两组反问,又继之以“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一组否定,最后再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结,以示决心。

这里,真可以说是字字千钧,句句雷霆;真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

诗歌至此,游侠少年的形象可以说由表到里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了。

读了这样的诗歌,我们为诗人那高超的艺术技巧所震惊,也为诗人那开阔的襟怀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既得到了美的享受,也受到了善的净化,既更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趣味,也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饱受外敌的侵略而依然屹立于世

界的东方,就在于中华民族从来都有着一根任何强大的外部力量都无法摧毁的精神支柱——一种强大的无坚不摧的爱国主义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