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防治讲座
一,概述:
疟疾是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再侵入红细胞繁殖,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病情较重,并可引起脑性疟等凶险发作。
二,病原学(疟原虫的生活史):
1,人体内阶段(无性繁殖期):
出现临床症状:(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孢子-——在叮咬人体时,随着唾液腺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繁殖,导致肝细胞破裂(此时无临床症状、即潜伏期、又叫原发性红外期,进入血液——侵犯红细胞,繁殖,导致红细胞破裂(此时有临床症状即红内期),释放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
周期性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上周期性发作。间日疟与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为48小时。三日疟为72小时。恶性疟为36至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也不规则。
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性孢子(在肝细胞内只需12-20天就发育成熟的裂殖子),又有迟发性孢子(休眠子、需要6到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子、又称为继发性红外期),是间日疟与卵开疟复发的根源。三日疟与恶性疟无迟发性孢子,故无复发。
传播根源:部分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过3--6代的增殖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与雄性配子体。配子体在人体内存活的时间为1到2个月。
2,按蚊体内阶段(有性繁殖期):
当雌性按蚊吸血时(叮患者),配子体被吸入人体内,开始有性繁殖,雌雄配子体在按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雄配子,再者再结合后形成合子、动合子、囊合子,最后发育为具有感染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再主动地移行于按蚊唾液腺中。当按蚊再次叮人(包括健康人)吸血时,子孢子进入人体,并继续其无性繁殖。
三,流行病学:
1, 传染源:疟疾患者与带疟原虫者(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此时仍有小量疟原虫增殖,却无临床症状,成为带疟原虫者)。
2, 传播途径:雌性按蚊;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母婴传播(又称先天性疟疾或经胎盘传播的疟疾)。
3,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也无交叉免疫性。曾被同种疟原虫感染者,其临床症状较轻,甚至可无症状。而当非疟疾流行区的外来人员获得疟原虫感染时,其临床症状常较严重。
4, 流行特征:流行区以间日疟为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相对少见。夏秋季较多,但在热带,不受季节影响。
本病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目前对各种抗疟药的耐药性增多,增强,其
中包括青蒿琥酯的耐药性。
四,发病机制:
1, 大量红细胞破裂、释放裂殖子及代谢产物,作为致热源,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
2, 疟疾病人的临床表现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侵犯年幼的红细胞,红细胞受感染率较低;三日疟仅感染较衰老的红细胞。故二者贫血和其他临床症状都较轻;而恶性疟原虫常侵犯任何年龄的疟原虫,血液中的疟原虫密度很高。而且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周期较短,只有36-48小时,因此贫血及其他临床症状都较严重。恶性疟发生于脑(脑疟)、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又称黑尿热:腰痛、酱油尿、贫血、黄疸等)及肺。
3, 疟原虫能够在宿主内长期存在,并在自然界中持续传播,主要依靠其生活史中的两个特点。一是在繁殖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子代;二是不同阶段的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也是其不易被宿主的免疫反应所清除。
4, 疟疾的好多发病机制至今无法解释。
a, 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中的繁殖为什么从不步变为同步?
b, 早期疟疾病例为什么红细胞中不能发现配子体?
c, 迟发性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成熟受什么调控?
五,疟疾的表现(冷热汗):
(一),疟疾的前驱症状(初次感染者常有先兆):乏力、倦怠、打呵欠、头痛、四肢酸痛、食欲不振、腹部不适或腹泻、不规则低热(口腔温度37.8度)。一般持续2到3天,长者一周。
(二),典型症状(冷热汗三个阶段大约8到10个小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间日疟隔1天发作一次,三日疟隔2天发作一次。
1,间日疟:多急起,复发者尤然。初次感染者常有前驱症状----。随后转为典型-----。
a,发冷期:骤感畏寒,先为四肢末端发凉,迅觉背部、全身发冷。皮肤起鸡皮疙瘩,口唇、指甲发绀,颜面苍白,全身肌肉、关节酸痛。
b,发热期:冷感消失后,面色转红,紫绀消失,体温迅升。通常发冷越明显,则体温愈高,可达40度。
c,出汗期:高热后期,颜面、手心微汗,随后遍及全身,大汗淋漓,衣服湿透,约2--3小时后体温降低,常至35.5度。
d,间歇期(两次发作间隔的时间):取决于疟原虫的种类及免疫力。此期镜检,以大滋养体为主(但恶性疟除外)。
2,三日疟:与间日疟相似,多发于早晨,持续4--6小时。脾大贫血轻,复发率高,且常有蛋白尿,尤其儿童,可形成疟疾肾病。三日疟易混合感染,此刻病情很难自愈。
3,脑疟:是恶性疟的严重类型,也可偶见于间日疟。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发热,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疟初发时与一般病例无异,但经发作一两次,突然转重。
脑疟发生的原因:受感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低血糖(高热消耗能量)。
另外,恶性疟可诱发血红蛋白尿(大量红细胞被破坏),发生肾损害,甚至引起急性肾衰竭。但疟疾急性期引起的肾病是一时性的可逆病变,经抗疟治疗后可愈。长期未愈者可出现肾病综合症,以恶性疟与三日疟多见。
5, 输血后疟疾:潜伏期多为7—10天,国内主要为间日疟,临床表现与蚊虫疟疾相同,但因无肝细胞内繁殖阶段,缺乏迟发性孢子,故不复发。
6, 母婴传播的疟疾:常于出生后1周左右发病,也不会复发。
六,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患者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有否被蚊虫叮咬;近期有无输血等。
2, 临床表现:典型表现;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恶性疟;注意早期表现不典型。
3, 实验室检查:
a, 镜检(血液及骨髓涂片的疟原虫检查):
b, 疟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c, 实验室检查中的几个问题:
镜检:寒战早期病人血涂片中较常发现环状体(裂殖子侵入红细胞之后);发作数日后可发现配子体;免疫学方法:感染3到4周后才有特异性抗体出现(因而特异性抗体检测价值较小,仅用作本病的流行病学检查)。
七,鉴别诊所:、
1,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鉴别要点;伤寒是畏寒,而疟疾是寒战;伤寒是稽留热,而疟疾是间歇热;伤寒热退时汗不多,而疟疾退热时汗多;常规外周血象检查时,伤寒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而疟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2, 恙虫病(丛林斑疹伤寒):通过恙螨幼虫叮咬人体而发病。主要症状是叮咬部位焦痂或溃疡形成、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以及周围血液白细胞减少等。恙虫病发热呈弛张热,发热前也有寒战。从事野外劳动,较多接触丛林杂草的青壮年因暴露部位机会较多易发病。
3,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鼠类与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粘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其发病早期表现为钩体败血病,其中也有寒战,发热(稽留热或弛张热),但发病第一天有腓肠肌疼痛、软腿、眼结膜充血等症状。
4, 肾病综合症出血热(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
发病时也有畏寒,但有“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为特征;皮肤充血潮红(颜面、颈、胸部),呈酒醉貌。
5, 胆道感染:
6, 尿路感染:
7, 败血症:也有寒战,高热等症状,但败血病有原发局部感染病灶(皮肤或粘膜局部炎症)。
八,预后:
疟疾的病死率,因感染的疟原虫种类不同而差异较大,间日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患者的病死率很低,而恶性疟的病死率较高。婴幼儿感染、延误诊治、和耐多种抗疟药虫株感染者的病死率较高。
九, 治疗:
(一)早期疟疾并不典型,所以,只要发热持续两三天仍不痊愈者,可做“假定性治疗”(按疟疾处理)。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每次2片,每天2次,两次应间隔6到8小时,连服2天。或青蒿琥酯片剂针剂。
(二)基础治疗 ①发作期及退热后24小时应卧床休息;②要注意水份的补给,对食欲不佳者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期给高蛋白饮食;吐泻不能进食者,则适当补液;有贫血者可辅以铁剂;③寒战时注意保暖;大汗应及时用干毛巾或温湿毛巾擦干,并随时更换汗湿的衣被,以免受凉;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过高热患者因高热难忍可药物降温;
凶险发热者应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变化,详细记录出入量,做好基础护理;④按虫媒传染病做好隔离。患者所用的注射器要洗净消毒。
4, 十,疟疾的预防:
( 一),管理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症病人及带疟原虫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
2,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广泛使用杀虫药物。
3,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避免被蚊虫叮咬。
4,平时吃些维生素B1片,也有利于防止蚊叮咬。
(三),保护易感人群。
疟疾疫苗还没有研制出来。药物预防是目前较为常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的人群可酌情选用。
1,成人常用氯喹,口服0.5克,每周一次。
2,在耐氯喹的疟疾流行区,可用甲氟喹0.25克,每周一次。
3,对进入高疟区人员,应在进入前2周开始服药,离开疟区再持续服药6到8周。方法是每月服一次哌喹600mg。但持续服药时间不能超过3到4个月。
为预防而药株出现,每三个月调换一次药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