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利兹大学植物线虫实验室合作,利用 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版本低于国 应专注于应用型的技术创新和品种培 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线虫棉花新品种。 建立国家级种业公司的产业竞争优势。 在全国建立了总面积超过60万亩(含 际上普遍采用的版本,全球种业巨头对 育,与科研教学单位的基础性研究相区 三是在生产加工和营销服务环节 我国事实上采取封锁的态度,从而使这 别。第三,管理方式应区别于课题组的 个问题更加突出。 管理方式,采用现代企业的运营机制, 从全球经验来看,国际种业已走 实现资源集约化、育种规模化、研发 参股和新控股企业)、每年生产优质商 过250多年历史,经历了三次大规模跨 工厂化、流程标准化与激励市场化。第 品种子约1亿公斤、拥有14个现代化种 区域、跨产业链的横向与纵向并购浪 四,商业化育种体系应当是开放的,即 。子加工仓储中心的五大优势生产基地 带。在全国建立了22家属地化的省级营 销服务机构,大力开展试验示范和农业 技术服务。 四是大力推进产业并购整合,推 进产业集中度,提升整体竞争力。控 股、参股了六家种业企业,涉及水稻、 小麦等作物领域,并通过推行战略融 合、管理提升、 技术合作与经营协同, 推动并购企业实现较好的业绩增长。 企业建设全产业链核心竞争能 力面临的问题与国际经验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 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 国种业发展的国家战略正式形成,具有 极其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各方积极行 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目前企业 建设全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仍面临以 下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分散、集中度低。虽然 清理淘汰了1200余家不符合要求的企 业,但是仍然还有7500家企业, “散 乱弱小”的状况尚未有实质性改变, 进一步产业整合的难度和成本在不断 增加。 二是在现有格局下,科研单位的 科研资源向企业流动仍面临诸多困难。 种业企业真正大规模投入建立商业化 育种体系的家数少,且处于起步阶段, 承接科研资源转移的能力还不强。 一_是在非起源于我国的玉米、油 料、大部分蔬菜等作物领域,存在种质 资源匮乏的技术性问题。由于我国采用 潮,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实现种业产 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并进入全球范 围内的种质资源垄断、技术垄断和产业 垄断阶段。 全球种业一流企业基本上都是产 业链完整,包括研发、生产、营销和技 术服务,并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精益 求精、务求领先。 从社会分工来看,国家公共科研 机构专注于种子科学的公益性、基础性 研究;大型种业公司投人到品种开发、 技术改良、产业化、技术输出等应用型 研究,(以美国的玉米种子产业为例, 此类全产业链的种业巨头仅5家);大 量的中小型种业公司则专注于产业链 某一环节,为大型企业提供支持服务的 产业布局。这使得种业的社会分工不断 优化,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 具体建议 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 号文件和国务院《意见》的精神,加大 对科研教学单位的基础性研发投入, 并建立科研成果的公益性应用机制。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机 制及改革措施,尽快实现资源、技术与 育种人才向企业流动。优化社会分工, 促进研发教学单位与种业企业的产学 研结合。 二是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商业 化育种体系。我们认为,商业化育种 体系应从四个纬度加以界定:第一,育 种的目标以农业生产的实际推广和市 场应用为唯一标准。第二,研发的内容 在立足于自主知识产权、建设自有研发 平台的同时,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教学机 构的战略合作,实现应用型研发与基础 性研究的分工协作,实现常规育种与生 物技术的有机结合。 三是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制定我 国种子“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规 划。对于非起源于我国的玉米和大部分 蔬菜作物,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高水平、 深层次、体系化地引进全球优良种质 资源、先进育种制种技术和运营管理 模式,实现技术、人才、资本、市场资 源的全球化配置,切实提高我国农作物 种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国际合作必须 区别于当前国际企业在国外进行育种 研发、国内合资公司生产销售产品的现 状。对于我国拥有领先优势的杂交水 稻、小麦等作物领域,可借鉴发达国家 种业的全球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民走 出去的相关战略,有步骤、有重点、有 监管、有扶持地通过龙头企业实施,支 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四是在国家财政投入方面,涉及 商业化育种,应用型研发、良种繁育与 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储运与市场体系 建设等领域,建议以企业为主体承担与 实施,尤其是对切实建设高质量的生物 育种体系、打造全产业链核心竞争能力 的企业予以重点投入。 五是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 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逐步与国际规则接 轨,促进引入全球一流的种业科技成果 为我所用,调动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积 极性。^9 CRT 2012.02・ll】日农村科技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