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畜禽散养户逐步退市,规模养殖场户数量日渐增加。当前的基层畜牧科技服务方式和内容已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需求。
主要表现是:一是服务对象定位偏离。部分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服务对象仍然停留在为畜禽分散养殖户上;同时,少数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由于自身技术、水平和能力限制,担心因工作失误造成养殖大户(养殖场)蒙受大的经济损失,影响自己的声誉和经济利益,不乐意为养殖大户(养殖场)提供科技服务。
二是服务重点定位偏离。部分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没有把推广畜禽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养殖大户(养殖场)“福利养殖、环保养殖、安全养殖”等作为畜牧科技服务的重点,服务工作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为养殖场户提供各种疫病免疫注射等基础性工作上。
三是服务方法定位偏离。在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中,畜牧科技服务下乡活动通常是讲讲课、发发资料,上午来、下午走,完全属于一种短期服务行为,缺乏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是服务绩效存在差距。畜牧科技服务的目的是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促进畜禽养殖户增收。但目前实施的畜牧科技服务没能全方位地发挥其服务作用,未能满足养殖场户发展生产的实际需求。
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人员必须努力实现“四个转变”,才能更好地服务现代畜牧业。
1.转变观念,准确定位服务对象。通过科技服务,把新模式、新技术等送到养殖场户家中,让养殖场户学到手、见效益是科技服务推动畜牧生产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畜牧科技服务工作,
教育、引导基层畜牧科技服务人员认清当前现代畜牧业发展形势,把服务对象从主要服务畜禽散养户向服务畜禽养殖大户、标准化养殖场、标准化养殖小区方向转变。 2.转变思路,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思路决定出路。
一是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产前”服务传统,向“产中”、“产后”服务延伸,拓基层畜牧科技服务要做到“四个转变”展、丰富畜牧科技服务内涵。二是加强市场调研,准确了解市场行情,科学地把握市场走势,为养殖场户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三是要指导畜禽养殖场户实施精品名牌战略,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畜禽产品,争取获得最大的经济收入。四是要指导养殖场户组建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在质量、规模、效益上参与竞争,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场户的经济利益。
3.转变方法,提升科技服务质量。一是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畜牧科技服务。如建立健全畜牧首席专家制、技术指导单位负责制、技术员包场(大户)责任制,多种形式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服务,解决养殖户发展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二是要鼓励、支持畜牧科技工作人员发挥自身优势,创办畜牧科技服务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示范带动,让养殖场户在生产中看到科技威力,得到科技实惠。三是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对基层畜牧科技服务工作要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客观、公正、全面地进行考核,直接与工资、岗位聘用、晋级评先等挂钩,促进科技工作人员和服务技术良性发展。
4.转变路径,提高科技服务效果。一是将“畜牧科技服务下乡”变为“畜牧科技服务驻村(场)”。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通过驻村(场)全面了解养殖场户生产实际,充分利用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开展全方位对接服务,让畜牧科技扎根养殖场户。二是积极探索建立科技驻村服务点,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畜牧科技服务工作人员驻村、入户、进栏圈,做给养殖场户看、带着养殖场户干,让畜牧科学技术在养殖场户手里结出致富果。三是带动和培
养一批畜牧科技服务带头人,把部分养殖场户主培养成为长期留守农村、具有“三个一方”(带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福一方百姓)能力的“土专家”、“小能人”,使其能够真正服务畜牧业、服务养殖场户,从而促进现代畜牧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养殖场户持续增收。
我国兽医人才奇缺,缺口就是机遇!
2015-11-02 中国养殖业联盟收藏,稍后阅读
10月31日,江苏省第二届畜牧兽医人才专场招聘会在扬州大学举行。本届专场招聘会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农牧企业,当天的招聘会现场迎来了多达96家企业,其中不乏中粮集团等大型国企,北京生泰尔集团,广东温氏集团等知名企业也出现在会场的展台。记者发现,面对众多企业带来的千余个工作岗位,毕业生们并不感冒。记者在兽医学整体水平在全国靠前的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采访获悉,目前全国动物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每年不足3000人,其中近半数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一部分就业到非专业岗位,流入国内市场的人才仅千余人。而我国农牧企业每年需要兽医专业人才三千余人,再加上制药、
检疫、海关、动物医院等该专业用人大户,我国兽医人才缺口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大四学生盛天煜在接受采访时说,毕业之后并不想参加工作,还是要继续读研。招聘会只是过来看看,找一家可以实习的企业。而即使是希望找工作的毕业生,在众多待遇优厚的岗位面前仍然很纠结,“毕竟有这么多的企业和岗位,条件待遇好的,还会有更好的。”一名前来求职的学生说。在招聘会看似火热,实则冷清的背后,凸显了兽医行业在我国职业体系中的尴尬地位。
记者了解到,截止2015年9月,全国大学本科院校中仅有20所开设了动物医学专业,每年的应届毕业生不足3000人。而在这之中,又有近半数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再加上部分毕业生选择了非兽医专业的工作,流入国内市场的人才实际仅千余人。而据统计,我国各家农牧企业每年需要兽医专业人才三千余人,再加上制药、检疫、海关、动物医院等用人大户,我国的兽医人才缺口极大。
2004年,农业部设立兽医局,并设立首席兽医官制度,其目的是加强对动物卫生的监管,确保动物饲养场防疫和屠宰场卫生安全,由此也催生了中国第一批国家承认的职业兽医。但11年过去了,兽医从业人员数量上仍有很大缺口,队伍整体也呈现老龄化。在我国的很多乡镇,没有职业兽医带领农户发展畜牧业;有些兽医已经到了退休年限,却因为后继无人只好继续在岗位上坚持。
根据相关规定,要想成为官方兽医,必须具备执业兽医资格。也就是说,必须要参加全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难度很大,能顺利考取医师资格的人很少。而更棘手的问题在于,即便拥有执业兽医资格,职业兽医的工资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城镇兽医队伍多为中年群体,收入与工作强度严重失衡很难调动起从业人群的积极性。而在国外,兽医是一个高门槛、高收入的职业,执业条件和设施设备相对较好,专业化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兽医人员数量与国外相比也存在差距,美国每10万人口中就有兽医14人,日本为20人,而我国仅为个位数。
专业人士提出,兽医行业的庞大的人才缺口和日益严重的人才流失迫使整体的行业改革:兽医专业不仅仅需要专业人才,还要为公众所熟知,要让公众认识到兽医从业人员的重要性,进而去接纳兽医人员,提升兽医行业的职业地位。各级政府要解决基层官方兽医收入低的问题,通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大对基层官方兽医的投入。
我国兽医人才奇缺,缺口就是机遇!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架构,从基层从业者到高级从业精英。在我国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的今天,强大的人才缺口也带来了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巨大的就业、发展机会与优势。 我国养猪业现状
据2012年全国畜牧产业产量调查统计,2012年全国肉类产品总产量8384万吨,猪肉产量5335万吨,占全国肉类产品总产量63.63%,猪肉产量同比增长5.6%。
散养户、小型养殖户在市场经济竞争下渐渐退出行业,退出养猪业的历史舞台,中国的“农耕时代缩影”将不复存在。 资本开始高密度运转,养猪技术从工厂化、规模化、集约化全面升级,将最大限度的推动养猪业走向高潮。 行业发展造成人才缺失
伴随着未来10年我国养猪业从千家万户走向集约化与规模化,据行业杂志分析10年后我国出栏将达到8亿头,集约化猪场,场长、技术、管理人才的缺口将有10万多人。 对人才来讲:缺口意味着机遇
行业专家这样表示:缺口意味着机遇。现有的巨大人才缺口要求不断有新鲜血液注入到养猪大军中,从而支撑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的规模化转型。
然而,据调查,现有的畜牧专业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普遍没有认同感,很大一部分专业在读生表示,这个专业只是自己的无奈之举,至于自己今后的职业规划也很茫然。还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的专业很没面子,自己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到城市生活,不再种地养猪,所以毕业如果有其他可能,不愿意从事养猪工作。
其实,就实际来讲,我国社会大众对养猪的认知确实有一定的片面,舆论普遍认为养猪是一件没有多大技术含量的工作,更谈不上体面,这也给畜牧兽医专业的大学生们本专业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正是因为这些因素造成的养猪业巨大的人才缺口,同时也正是这样的人才缺口给正真具备专业能力水平的人才提供了巨大的机遇,给专业水平一般但是愿意本专业就业的学生提供了就业、成长的机会。
事实上,畜牧、兽医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非常有发展空间,并且并不像其他业外认识所认识的那样,工作种类也很多样,从猪场技术员、猪场场长、猪场兽医到养猪职业经理人,饲料、兽药业务、研发、检测人员,工作待遇好,收入稳定,加之国家对农业的大力支持,发展空间及大。
畜牧专业学生应该转变思维,认可自己的行业,实事求是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抓住行业人才缺口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也为我国养猪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畜牧行业面临专业人才缺口
2011-11-09 10:42:00 中国畜牧业信息网 浏览量:416次
日前,扬州大学2012年校园招聘会由畜牧人才专场夺得了“头彩”,畜牧专业应届毕业生十分抢手,平均每人可对应3个岗位。
这场招聘会共有30多个畜牧企业参与,其中不乏正大集团、温氏集团、光明乳业等世界知名公司,招聘岗位达600多个,是该校应届毕业生的3倍。很多企业还面向在校生推出了见习、实习岗位,其实也是在为提前“挖人”做准备。多数企业的月底薪都开到了2500元以上,很多企业还向毕业生承诺可“试上岗”,先考察工作环境,再选择落户。 扬州大学动物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克勤表示,畜牧专业一直是该校毕业生就业的“明星专业”,但该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失衡的问题却和全国同类高校一样越来越突出。近十年来,畜牧专业招生数量非但没增加,反而出现了下降趋势,但就业市场却越来越繁荣。他说,现在“一人三岗”的就业市场看似喜人,但持续下去必将演变为畜牧行业的“人才危机”。希望该现象引起社会重视,尤其是人们觉得畜牧就是养猪养牛、干粗活的旧观念该改一改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