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上海市金山区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模拟卷三)

来源:九壹网
上海市金山区2019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调研测试题(模拟卷三)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 ..

A.《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先后依次写屠格涅夫、左拉、都德和福楼拜,各有侧重地描写了他们的肖像、行动、语言和心理。

B.《最后一课》就是一篇短篇小说。它叙述视角巧妙,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心理的变化,间接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借枯燥的学习生活抨击了封建社会的教育,儿童无自由,受摧残,揭露了残害儿童的教育本质。

D.《孙权劝学》选自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编年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本文以对话表现人物。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可能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必要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使就学”。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1)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3)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 (4)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A.比喻 拟人 比喻 比喻 B.排比 拟人 比喻 拟人 C.排比 拟人 比喻 比喻 D.比喻 排比 拟人 比喻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考生备战中考,关键是调整生活学习状态,把握复习迎考节奏,切忌不要搞“疲劳战”。 B.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我们深信,爱读书,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能使人受益终生。 D.通过运动员的努力拼搏,使我们班一举夺得了年级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4.选出下列句子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节,乃一岁之首。春节,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的一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燃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 B.元宵节,为农历正月十五日。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猜灯谜等。

C.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节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等。

D.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了《植树的牧羊人》,难道我们没有不为孤独老人的精神所感动? B.他添置了大约100个左右的蜂箱,改养蜜蜂了。 C.这个孤独的牧羊人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D.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扬。 二、名句名篇默写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 ① ,行者常至。 ② ,登高必自卑。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____,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④山朗润起来了, , 。 ⑤舟止, __。

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指的是:“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三、诗歌鉴赏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主题归纳。 2)下面的诗句描写了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经过碣石山时所作,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B.诗人把登高望海所见的秋天自然景色,特别是把大海的壮阔生动地描绘出来,使我们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C.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通篇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 D.“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诗歌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四、综合性学习 8.综合性学习

学校准备开展以“我读书,我思考”为主题的活动,请你踊跃参加。 活动一:定方向 选书目

(1)“主题活动”启动前,图书馆已全天候开放。面对众多的书籍,你将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作家:______ 作品: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有步骤 深探究

(2)选定书目后,你向老师咨询。老师建议你深入了解该作家及其作品,并写出研究步骤,完成研究任务。你的研究步骤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精阅读 美汇报

(3)经过几周的精读,你的研究任务完成了,在读书汇报会上,你将展示你的研究成果。你的展示如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言文阅读

9.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①有所存,恻然②有所感;忍屈伸,去细

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東于情,永窜④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揭然:显露,显然,昭彰。②恻然:忧伤、悲痛。③淹留:滞留,停留,引申为境遇不佳。④窜:躲藏。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凝滞 凝滞:迟疑、呆板 ..B.去细碎 细碎:琐碎杂事 ..C.除嫌吝 嫌吝:舍不得 ..D.若志不强毅 强毅:坚强、果断 ..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庶几之志 .A.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B.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 .C.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 .D.学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

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一开篇,诸葛亮便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志当存高远”,即做人应当抱有远大的志向。

B.如果说《诫子书》强调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那么本篇《诫外甥书》则阐述了“修身学习”的重要性。

C.“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几句话说明的是如何“立志”。

D.“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谈的是实现志向(理想)的措施。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志当存高远。 (2)志不强毅,意不慷慨。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两脚书橱

毗陵陈济先生①善记书,其长子道侍侧,问曰:“外人云翁②善记,试探一书请诵之可乎?”曰:“可。”得朱子成书,曰:“是书固难记,汝可举首句。”如其言,遂朗诵终篇,不误一字。当时文庙..④

尝谓济两脚书厨云。

(注)①毗陵陈济先生:毗陵,地名,今江苏常熟。陈济,明朝人,曾担任《永乐大典》编纂总裁。下文“道”指其儿子陈道。②翁:父亲。③朱子:朱熹。成书:极为深奥的书。④文庙:即明成祖。 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长子道/侍侧 B.外人云/翁善记 C.是/书固难记

D.当时/文庙尝谓济两脚书厨云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固(_____________) (2)如(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1)试探一书请诵之可乎? (2)当时文庙尝谓济两脚书厨云。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所写的故事。

5)本文中的陈济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后面的习题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木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1)选文第二段对暮色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这个句子中的“探”字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3)当“一分一秒地过去”时,“我”愈来愈强烈的心理感受是什么?

4)当我最后爬下了悬崖,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后,为什么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5)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12.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⑤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母亲开始愿意散步吗?哪个字表明不愿意散步?你能结合内容谈谈该词语的表达效果吗?

6)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什么?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又是什么?

7)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8)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_________的品质,体现了____________的家庭关系。

9)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10)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家庭氛围? 七、作文

13.根据要求作文。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

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②500字以上。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B C C D C 二、名句名篇默写 6.①为者常成;②行远必自尔;③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④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⑤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⑥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本题8分,每空1分,若多字或漏字或错字或错序则不给分。) 三、诗歌鉴赏

7.1)通过描写大海壮丽的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C

四、综合性学习

8.(1)示例:冰心 《繁星》《春水》 (2)示例:步骤一:网上搜索与《繁星》《春水》有关的作品,精选研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步骤二:多角度分析,与同学讨论后写出自己的收获。 (3)示例:大家好!我选的书目是《繁星》《春水》。通过研读,我认为,《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谢谢大家!(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 五、文言文阅读 9.1)C 2)C 3)B

4)(1)一个人应当树立远大的理想。 (2)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 10.1)C

2)(1)本来(2)按照

3)(1)拿一本书请你背诵一下可以吗?(2)当时明成祖曾称陈济为“两脚书橱”。 4)陈济为儿子一字不差地背诵朱熹的书。 5)他是个博闻强记,记忆力强的人。 六、现代文阅读

11.1)烘托“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的心理。

2)“探”是向前伸出的意思,写我不敢大胆迈步。这个词表现了我的胆怯和小心。而“站”字是站立的意思,用在此处不合原意,表达效果不好。

3)“我”的心理感受主要是恐惧。

4)先“啜泣了一会儿”是写“我”被自己的行动感动了,对自己敢下悬崖,感到有些害怕,又感到十分高兴。最后,为自己产生了巨大的成就而感动。

5)(1)想方设法在安全的前提下自己爬下去。(2)做好在此过夜的准备。(3)如果可能就发出求救的信号。

12.5)不愿意。本。“本”的意思是“原本、本来”,因为母亲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所以怕给家人添麻烦,这正体现出母亲为孩子们着想,理解、体贴、关爱子女,表现了母亲的慈爱明理。

6)取决于“我”的原因:①母亲听“我”的。②儿子听“我”的。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 委屈儿子的原因:①母亲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③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7)景物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美满。 8)尊老爱幼 和谐亲密

9)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 10)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七、作文

13.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凝聚

翻开那一本本散发着浓厚墨香的厚重史册,上面书写着各个历史伟人的功勋与过往,里面的字字句句无不凝聚着一种伟大的思想与精神,纵使岁月轮转、变迁,也亘古不变!

杜甫,你所写的诗篇多为写实,书写了封建社会下人民们生活的疾苦;书写了各种战事发生后的惨状,书写了晚唐时国家的衰落之象。当时的你,正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只身居住在一间破败的茅屋中,可一阵狂风袭来,一下子就卷跑了屋顶上本来就为数不多的茅草,刮落到了地上。一些无知的的儿童在嬉戏之时拾走了茅草,而你却只能无奈地叹息,在那“屋漏偏逢连阴雨”的境况里,却还在为日夜挂念的国家深深担忧着,书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千古佳话。你对国家深深的担忧化作了渗透着血与泪的诗篇,你那字字凝重的诗句里,凝聚着对国家和百姓的爱! 鲁迅,你可谓是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你用一支笔,一张纸化为尖锐的武器,犹如一把把利剑,撕毁那些人性丑陋的面纱,从不向恶势力与恶人低头,而是一如既住地去指出社会上的伤风败俗。你看到国人的病并非是表面上的而是精神上堕落,于是你弃医从文,想尽办法去唤醒当时那个昏昏欲睡,破败不堪的中国。《狂人日记》就直指中国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令人读来无不为之愤慨!悲哀愤怒的文字中,凝聚着对国家深深的爱!

他们的往事无不露出爱国的情怀,他们无时无刻,何时何地,必中都会想到国家与百姓。“国家”这两个字已永远印刻到了他们的心中,凝聚成一颗永不褪色的珍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