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与法律系法学一班 李维晓
2013年8月21日
目录
1……………………………………………………摘要 2…………………………………………………关键字 3……………………………………………………正文 4…………………………………………………结束语 5…………………………………………………参考文献
1.摘要: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近年年已经愈演愈烈,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针对将来自身就业问题,以及对将来就业做一个深刻准确的定位,我对近三年来大学生择业及就业趋势做了一项调查。主要内容是通过了解大学生自身择业态度、社会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态度及大学生理想就业与现实就业差距来正确认知就业难困局,正确认知就业难为题的关键所在,同时采取相对应措施,破解将来遇到的就业难问题。与此同时,总结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自身订立合乎实际大学计划,逐步实现,为自身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更好的面对社会,面对将来的就业环境。 2.关键词:
就业难、就业环境、应对措施、综合素质、复合型人才 3.正文:
2011年我国应届毕业生达到660万,这是本世纪初毕业生数量的六倍;2012年我国应届生人数为680万,相比上年骤然增加了20万;2013年据预计我国应届毕业生还将增加20
万,达到700万左右。据此推算到2016年,也就是我们毕业的时候,全国毕业生的数量将逼近800万。
或许这样的数据还不够直接,我们可以来观察近年来我国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2011年我国未能及时就业的大学生及往届的大学生数量将达到180万;2012年此人数稍低一些,达到160万;2013年这个人数据专家预计可能会稍微回升一些。由此我们可以更真实的看到我国现在就业难的问题。在大环境影响下,法学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也是不容乐观的,而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将对本专业就业的问题做深刻的调研。
近年来,我国法治的发展速度世人有目共睹,在当下法治观念愈来愈深入人心的情况下,法学的前景无疑是广阔的。但在当今中国,由于法学队伍庞大及其认证门槛低,其就业问题也出现了一些列难题。当然,我们专业学生对工作的要求,以及社会事业单位对法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是影响社会就业趋势的关键所在。因此,此次调查主要集中在探究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原因、社会事业单位对法学人才的现实需求情况、以及本专业学生理想工作与现实工作的差距等多方面。
首先,是法学专业就业难的原因。一是中国虽有十三亿人口,但由于我国正处于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健全的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欠缺之处,中国广大的法律需求市场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尚未开发。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没有纠纷时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预防纠纷,遇到纠纷时不愿意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的现象还是很普遍。由此便产生了法治需求的低迷,直接导致了法科毕业生就业范围的相对狭窄。二是从事律师工作,不但没有人给开支,还需要分担律师事务所的办公费用,同时如果没有案子,就没有收入,且工作岗位竞争激烈。而被法律专业毕业生看好的政府公检法机关,则又是万马齐过独木桥的状况。而近年来,国家三令五申强调精简机构,这更加剧了就业难的困境,同时也导致了大多数毕业生被无情的淘汰。三是从事法律工作的门槛低。在美国,必须取得一门其它专业的大学文凭,才能报考法律专业。而在中国,仅高中毕业后就可以读法学专业,且现在的司法考试并没有专业资格的限制,也就是说,一个理工类的学生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这无疑对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四是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之间存在冲突。法学毕业生取得法学学士学位后,不能立即从事与法虑相关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顾问等工作,必须通过司法考试或者企业法律顾问考试。但事实情况是,每年我国司法考试的通过率仅有10%左右。法学毕业生通过四年的法学专业课学习,却因不能通过法律资格考试和没有实践能力,而被拒绝在与之相关的工作大门外,这是法学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原因。五是法学专业学生盲目从业的就业心理。法学专业大多愿意留在大城市,认为大城市收入高、
就业机会多,这导致了大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而在我国西北和基层地区,律师缺乏十分严重,这是一个怪圈,也是就业难问题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次,是社会事业单位对法学人才的现实需求状况。 近年来,山东省社会事业单位对法律专业需求量最多,以山东东营市为例。全市报名通过初步审核的人数达到16061人,而真正通过考试的人数仅有306人,其中招收法律类的岗位有27个,共招收27人次,这在和整个山东省数以万计的法学毕业学生无疑其所占的比例极低,这种情况在整个山东省是极为普遍的。如今的社会事业单位对法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层面上,更多的是要去具备复合型知识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而目前在学校的教育仅仅重视专业课学习,这是与社会需求趋势不相符的,也导致了现在大多数高校毕业的法学学生不能适应岗位的需要而惨遭淘汰。据调查,五类法学专业人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备受青睐,它们分别是:能够提供海内外两重服务的法律人才、具被专利代理人和律师双重资格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专业领域提供服务的专家型法律人才、能够提供行政管理和规范运作的法律管理人才、为第三方法律服务市场的法律服务专门人才。
最后是法学专业学生自身理想工作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多数法学专业毕业生跨出大学校门后,对工作要求期望高,但现实往往与理想不符,薪酬与理想的差距过大,以致产生挫败感,对现实生活失望。同时还存在一个有趣的怪现象,大中城市往往集中分布大多法律人才,而基层的工作岗位却苦于人才匮乏。这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不愿意投身基层,锻炼自身,只是一味的追求高薪酬的管理岗位,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人才毕竟很少,对此,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必须转变自身工作观念,对将来的社会生活不要太过理想化,必须正视当前就业难的问题,敢于把自身投身到基层中锻炼自己,为将来胜任更高的岗位打下基础。正视现实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自身的理想,它仅代表着我们的一种人生态度,一种敢于挑战自己的人生态度。 4.结束语:
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对于未来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此,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对未来大学生活制定了一些规划,那就是:一多了解市场就业信息,为自己将来选择工作岗位做好准备;二多学习本专业之外的其他知识,将自己锻炼为复合型人才;三是转变自身观念,树立敢于到基层中锻炼的信念,相信基层将会是自身的又一片新天地;四是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争取在毕业后通过司法考试;五是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把握好时间,调节好放松与学习。
当然,我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我的未来将会在自己手中大放异彩。
5.参考文献:
[1].顾龙涛,臧兴东.《西部地区对法律人才的特殊需求》[P].社会科学期刊,2011. [2].薛刚凌.《我们培养真么样的法律人才》[P].法学杂志,2011. [3].赵肖筠.《新时期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山西教育报,2005.
[4].王雪梅,陈颖.《终身教育与复合型法律人才之教学培养》[P].考试周刊,2011年5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