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孙九超 摘要:本文对比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分析了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 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我国技术标准研究工作向着更加深入且科学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研究能力 民间机构基础类公盏眭经费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standards of our count ̄,and puts forwar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proposals by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our technical standards with that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America.The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technical standards in China towards a more thorough and scientific direction. Key words:research ability,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foundation classes,public welfare,funds 一、欧美发达国家技术标准的发展轨迹 研究发展工作对整个国家极为重要,但私人企业不 能直接获得经济利益;研究成功与否具有很大风险; (一)经费保障机制 研究目的在于探索自然规律,而高等院校又难以直 接承担;研究和发展工作有益于全国经济的重点工 业等。 (二)民间组织作用突出 美国联邦政府是全美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者, 其对美国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科学技术 的管理并不是直接通过政策进行的,而主要是通过 经济手段进行的,是通过联邦政府的研究与发展经 费来控制的。 不同于我国的标准管理体制,美国、德国、英 国等发达国家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发 联邦政府会将其研究与发展经费的一部分直接 用于政府各个机构本身所属的研究单位,但是这部 分经费的比例不大,联邦政府更通常的做法是向私 人工业企业、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究机构拨款,从事 研究与发展工作。20世纪60年代中期,联邦政府 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全国经费总额的近三分之二, 展需要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政府授权并委托标准化 协会或学会统一管理,协调标准化事务,政府只负 责监督和财务扶持。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是非营利性民间组 织,它是美国自愿标准体系协调中心,负责协调和 推动国内标准化活动,代表美国参加国际标准化组 织活动。学会在标准起草、审查、批准、发布、出版、 80年代开始企业界的研究开发投入份额已超过联邦 政府,20世纪90年代已占总投入的60%左右。 但在基础研究方面,全国经费的三分之二以上 发行以及信息服务方面有充分自主权,采取严格高 速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模式,体现了国家标准制定过 程中的广泛参与、协调一致原则。 (三)企业是主要力量 仍然是来自联邦政府,从支持领域看,政府投入国防、 卫生、农业、教育等其他组织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投 入的领域。其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有:研究发展工作 的规模和所需时间是大部分私人企业难以承担的; 除了政府部门以及民间组织(如协会、社会团 体等)以外,企业是进行科技研发和标准制定的主 .58. 鳕 要力量。由于创新的力量不能是自上而下的,而主 和局部创新的能力,重视增加标准与科技研发活动 要是源自社会的微观层次,因而在一个技术飞速发 展的时代,不可能指望国家能够及时地制定出技术 进步的步伐相一致的标准。因此,在发达国家企业 的资金、人才、信息投入,但整体来看,2004年全 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以企业为主起草标准的 只占11%,这个数字实在少的可怜。 (二)标准的研发主体和利益的错位脱节 既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往往同时也是参与标准制定 的主体。例如,一项调查显示,德国75%的企业参 加了国家标准化机构的活动,其中60%的企业不但 政府投入资金的绝大部分都投向政府科研机构 和高校,而他们的标准研究活动必然没有足够的动 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化活动,而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 化活动。 (四)市场化的运行模式 力与市场的真正需求接轨,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 标准的研发主体和利益主体错位,与实际脱节。虽 然这些年我国的标准管理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 发达国家的标准制定遵循市场化原则,基本形 成了政府监督、授权机构负责、专业机构起草、全 社会征求意见的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 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一花一家” 的做法已经跟不上全球化经济的步伐,因此必须尝 试建立新的由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互动的链式管 制可最大限度地满足政府、制造商、用户等各有关 方的利益和要求。从而提高标准制定的效率,保障 标准制定的公正性、透明度。 (五)技术标准地位重要 理体系,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态势,促 进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三)研发组织结构不合理 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拥有完善 标准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我 的标准实施保障体系,与法律体系、市场准入、合 格评定三个环节相互衔接配套,政府的主要职责是 监督与执法。产品要在市场上流通获得市场准入的 重要条件是产品应当符合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 定,需要通过合格评定来证明,企业的任何违法行 为都可能带来法律的惩罚和失去进入市场的资格, 直接危及企业生存。 国将标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专业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构成不合理,行政管理人员比 例较大,一线科技研发人员比例较小,不能及时了 解科技研发进展动态。同时,由于交流渠道不畅通, 致使很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不能及时有 效的转化为标准,致使标准研制体系与科技研发体 系相互分离。 正是由于主体的单一、经费投入方向的单一以 二、我国目前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保障结构不合理 及标准研发体系的孤立影响了我国基础类公益性技 术标准的创新发展。只有放弃“一花一家”的单调 形态,才可能为基础类公益性技术标准的发展提供 一我国现阶段标准制定的主体主要是标准化研究 机构和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科技研发的主体主要 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二者分别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 个合理的存在格局,设计一个最大可能的发展 空间。 系统。我国标准是通过计划的方式组织制定的,个 人或单位可以提出申请或建议,专业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统一协调及上报,计划下达后组织标准起草小 三、我国技术标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担当主体,加大研发投入 组编制标准直至有关部门审查发布,在标准形成的 整个过程中,科技研发人员没有充分参与标准的 制定。 虽然我国的一些产业领先企业,对引进或采用 的部分国际先进技术和标准已经具备了消化、吸收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最活跃分子,是标准化事业 发展的最终原动力。根据我国的标准化发展规划, 到2010年实现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 市场的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标准化工作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具体表现在:相关联的国际标准采 .59. 标率由目前的44%增加到85%,标准制修订由2000 项/年增加到6000项/年,标准制定周期由4.5年 促进企业间在共同市场利益的前提下,以论坛形式 制定发布论坛标准,以企业联盟形式发布联盟标准, 缩短到2年,标龄由10.2年缩短到5年以内。只看 这些数字就知道未来几年我国标准化事业需要完成 以协会、学会等民间组织的形式制定发布协会标准。 而国家标准委也应通过多种形式对发布的标准予以 的大量工作,采标率、制修订标准、缩短标龄,哪 一认可,推动其广泛实施,扩大影响力。 (三)标准化组织发挥作用,汇聚八方资源 项也离不开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参与。如果 只是靠权威、靠政策,这些数字目标是完成不了的, 更不用谈什么创新大发展。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的距 离越来越小,经济发展的重头从上世纪大型的托拉 斯、康采恩转移到了如今的中小型企业,西方发达 强化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构成的多 元化,在产业类的技术委员会中增加企业成员的比 例,形成企业、协会、检测机构、科研机构、消费者、 政府部门等多元参与的格局。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积极吸收社会各个层面、各个利益主体的广泛参与, 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参照。技术 标准的制定不一定非要靠大型企业来主持,尽管它 需要一定的通用性和基础性。青岛有家名不见经传 的小企业“青岛安科尔机电有限公司”,一家几十人 的小工厂,却通过自己的实力主持制定了一项国家 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这也正应了那句话“英雄 使标准能充分反映各方利益,促使标准的自愿采用。 (四)政府部门做好管理,营造宽松环境 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引导,为标准化活动创 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管理和引导的重点集中在: 制定标准化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涉及国家安全、 人身健康、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对产业发展、 不怕出身低”,是锋芒迟早会露出来的。 当然,还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考核机制,不 论是各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是国家标准委都可以 充分发挥国家赋予的规范和管理职能,着重于宏观 管理,以间接干预为主,把握好大方向,创造一个 国家竞争力有重大影响的国家标准制定;通过优惠 政策或资金支持,鼓励技术创新,促进能够产业化 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 四、结语 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技术标准研究存在的突出 问题,通过借鉴美国、德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成功 有利于标准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促使企业成为标准 编制、标准实施的主要力量,成为标准化人才和资 金的主要来源。 (二)民间机构当好纽带,加强交流沟通 经验,吸取其有价值的东西,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趋利避害,从企业、民间机构、标准化组织、政府 由于我国特有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大部分标准 化协会、学会等民间机构在标准化事务当中发挥的 部门等多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明确的对策建议,对 加快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加大力度培育民间自 愿性标准;制定民间组织起草发布标准的激励政策; 参考文献: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中国标 [4]梁燕君.发达国家标准体系特色和启示[J].中国质量, 2005,1. 准化战略研究IN].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闫绪娴,候光明.美国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我 国的启示[J]_中国科技论坛,2004,3. [5】驻德国经商参处子站,德国标准化体系建设概况,2004 htcD:// nance.sina.com.cn/roll/20041 1 O9/1 7021 1 42777. shtm1. [3]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国内外 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青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