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造林的技术要点
0 引言
荒山是指可开发的国有和集体所有的裸露土石山,包括荒坡、荒沟、荒滩、野生草山、覆盖度低于30%的灌木林地和郁闭度低于0.1的荒地。
近几年,城市周边的荒山成为各级政府造林的选择地。但荒山造林难度较大,为了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现将荒山造林的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 坚持适地适树原则
适地适树主要是指造林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和造林地的立地条件相适应,以发挥生产潜力,达到该立地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能达到的高产水平。
在荒山造林中一定要做到适地适树。要了解”树”的特性。调查当地天然林特别是人工林的树种分布,对造林树种水分生理生态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对荒山造林进行适地适树的判断。荒山造林中把立地条件好的造林地,留给适应性较强、经济价值高、对立地条件要求严格的树种。把立地条件差的造林地,留给适应性较强而经济价值较低的树种。
2 荒山造林不能破坏原有植被层
荒山植被具有保持水土的特效功能,它维系着人的生态空间,包括保持水土和营养,防止水灾、旱灾、火灾、暴风雨、虫害、污染、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调节地区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森林水源保护功能是通过植被的“海绵效应”实现的。海
绵在有水的时候可以吸收水,当外界没有水时,又可以慢慢往外放水。树冠层拦截的雨水量高达15%~40%,而灌木和地表的草木层拦截并保留的雨水比树冠层更多。地表植被,具有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经调查,厚度只有0.5~1cm的枯枝落叶层,水土保持的效率却达到80%。地表层和枯枝落叶层不仅可以缓解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其本身也可以吸收并存储水分,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提高持水能力。所以在荒山造林中不能破坏原有的植被。
3 增强荒山的蓄水保墒能力
荒山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决定着林木生长好坏,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得以改变,一是改变土壤的大气蒸发条件,从而降低地表的潜在蒸发速度;二是改良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自身的持水能力。在荒山造林中改变土壤蒸发条件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覆盖和种植人工灌木草丛,其中利用卵石、秸秆、树叶、枯草通过人工覆盖上去。减少人为活动让野生杂草生长恢复,也可以利用人工播种种植灌木杂草。改良土壤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整地松土和增施肥料。荒山气候比较干旱,因此雨后按时翻耕松土。通过土壤结构的改良可以起到受墒、蓄墒、保墒作用,减少土壤水分无效消耗。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
4 采取有效的灌溉措施
在造林和林木生长过程中,人为补充林地土壤水分,可以显著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浇灌一般分为3种即:漫灌、畦灌、沟灌等。漫灌适合于土地平坦的地方,荒山中的荒滩、荒地通过整地漫灌后,有助于林木成活,但是投工较大、浇水不均匀。畦灌应用方便,灌水均匀,节省用水,但要作业细致,投工非常大。沟灌的利弊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荒山造林地区大部分是丘陵山地,为了节约资金。除了充分利用天然雨水外,还可以组织力量用抽水泵抽水,人工运水浇灌林木。或采用滴灌、喷灌技术,在4月、6月、8月和9月对荒山造林区域补充土壤水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